牢記囑托,建成支點,特別報道《看支點》聚焦支點建設七大戰略,探訪經濟一線生動實踐,今天播出第七集,把時間交給程丞。
好的,《看支點》,今天來說說區域聯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工作,強調要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今年以來,湖北實施區域聯動發展戰略,以武漢、襄陽、宜昌為頂點的“金三角”區域為主戰場,著力構建“省會帶動、漢襄宜協同、多點支撐”的全新格局。為什么是漢襄宜?首先,三地經濟總量達3.34萬億,是高于周邊城市群的,也占據湖北全省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同時,在中部地區省域副中心城市中,經濟總量突破6000億的,也僅有宜昌和襄陽。那么,湖北如何以三個龍頭牽引全域發展?今天的聯動故事,我們從襄陽這一“角”去看看。
深夜,漢口到襄陽的最后一班高鐵,張帆是它的?。2022年開始,這位80后教授的生活半徑,從校園的“三點一線”,擴展到武漢與襄陽的雙城。
湖北隆中實驗室執行副主任、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 張帆:到襄陽晚上十一點半,這車很方便,每周都是坐這個車,已經有三年了。
記者 洪亞飛:這種交通便利,也是漢襄宜協同發展的硬支撐。來看這張圖,今年,當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和呼南高鐵襄陽至荊門段的通車,加上現有的鐵路,漢襄宜金三角高鐵大環線將正式畫圓,過不了多久,我們可以乘坐一輛武漢到武漢的高鐵,實現三地之間1小時通勤。
三年來,過著“雙城記”的張帆既做科研又干管理,既育人又搭平臺。最得意的一件事兒,是招引了首批海外博士,襄陽人李彬就是其一。
湖北隆中實驗室副研究員、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海歸博士 李彬:之前靶材中毒的問題解決了嗎?這一批為什么還是黑的。窟@是第幾批了?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薄膜材料,位于襄陽的湖北文理學院已攻關十年,產業化應用到了破題之時。2021年,湖北陸續組建十大實驗室,均分布在漢襄宜“金三角”,其中,宜昌三峽實驗室,主攻磷化工;襄陽隆中實驗室,發力先進工程材料。從原料到材料,創新的想象空間都很大。
湖北隆中實驗室副研究員 李彬:鈣鈦礦是一個比較前沿和新興的研究方向,剛好我博士階段做的半透明的鈣鈦礦的研究,它可以做車用天窗,做隔熱發電和采光于一體的光伏玻璃相結合。
當家的方向和研究方向保持一致,李彬的返鄉,變得順理成章。而家鄉的產業鏈配套,則是讓夢想的實現,變得更快。上半年,小試已經成功;近期,中試產線也將在襄陽的本土企業開始建設。
襄陽華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熊國志:我們將在明年2026年10月份,上百兆瓦生產線,真正地在襄陽形成一個產業集群。
湖北文理學院低維光電材料與器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教授 李望南:武漢的技術優勢,加上我們的產業特色,這樣配合起來,我們能在襄陽做出更好的成績。
今年4月21日,湖北印發出臺的《關于實施區域聯動戰略 整體提升支點區域協同力的行動方案》,明確漢襄宜“金三角”要聚焦“三個增長”,科創共興,就是夯實智慧增長的重要基礎支撐。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鄒薇:關注區域、支撐省域、放眼全域。武漢、宜昌、襄陽,他們都要在各自目前發展的規模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地成長壯大,在我們的產業布局、要素的集聚,科技創新上面,要形成一種互通互融的格局,不能夠分而治之地各自發展;都要跳出自己單個城市的狹小的范圍,引領帶動他們周邊的中型小型城市,乃至于縣域經濟整體發展。
以三角之強帶動湖北全域,以科技創新融合產業創新,更多產業集群正在爆發集聚效能。
記者 洪亞飛:每兩分鐘就有一輛主打車型——東風納米01下線。這款上市不到兩年的車型,市場輻射河南陜西等周邊省份,還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二季度產銷量同比增長235%。40年前,這里還只是東風汽車走出深山的襄陽基地。而如今,“全國第九大汽車城”“湖北首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等新的定位和名片,正繪就著一個區域產業大走廊的宏偉藍圖。
“漢孝隨襄十”,這是一條萬億級汽車產業走廊,綿延千里,集聚25家整車企業、2000余家零部件廠商,形成全國唯一覆蓋“重、中、輕、客、專、特、改”全系列車型的產業集群。不僅在汽車產業,眼下的漢襄宜“金三角”,正發揮資源集聚優化、產業升級迭代、科技創新策源、對外開放樞紐等功能,全力打造武漢光電子信息、“宜荊荊”磷化工、“荊襄宜十”綠色循環電池等世界級優勢產業集群,他們助推著湖北的聯動發展,也吸引著像李彬這樣的人才,在湖北實現夢想。
湖北隆中實驗室執行副主任、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 張帆:我們現在明顯感覺到互動日益加強,去年我們有兩項成果已經在襄陽市轉化了,吸引投資超過100個億,我們就是想利用實驗室平臺,引進高層次人才,讓科研成果服務相關產業的發展,助推支點建設。
湖北隆中實驗室副研究員 李彬:不僅有一種為家鄉奮斗的感覺,也感覺到自己的一些研究方向、目標、偉大志向,也在受到家鄉的支持。我想象過我的技術能得到廣泛的應用,我也堅信能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技術革新和迭代。
(長江云新聞記者 洪亞飛 李曉雨 郭裕銘 襄陽臺 通訊員 董能丹 朱斌 王力宏 王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