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馬文俊 甄子萱
“十多年了,這電梯總讓人提心吊膽,沒有大事不敢下樓。有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大家‘上下平安’的日子終于要來了!”7月21日,武漢市江岸區江漢北路42號小區,得知新電梯即將完成換裝,88歲高齡的居民李清白忍不住綻開笑容。
目前包括42號小區在內,江岸區已有162臺新電梯來到居民身邊,九成已完工。成績背后,是江岸區干部堅持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什么問題突出就重點整治什么問題,立查立改、既知既改的工作作風。
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江岸區堅持開門教育,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區委主要領導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傾聽群眾意見建議,主動領辦了老舊小區電梯更新等民生實事,示范帶動全區400多名黨員干部主動下沉一線,研究解決突出問題,更好服務改革發展。
去年7月,國家超長期特別國債政策出臺,老舊電梯“以舊換新”補貼辦理的窗口時間稍縱即逝。
“在關鍵時刻,面對重點問題,絕不能不擔當不作為、推諉扯皮!”江岸區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物業管理科科長唐浩翔聞令而動,連夜組建跨部門“突擊隊”,調取檔案、篩選目標。24小時內,團隊成功申報國債資金2430萬元。
然而,老社區電梯更新絕非易事,資金缺口首當其沖。以江漢北路42號小區為例,兩臺電梯的更新價格達48萬元,國債補貼僅30萬元,剩余18萬元需146戶居民分攤,每戶平均需出資1500元上下。配置需求也各不相同,較為典型的是黃浦雅苑小區,該小區有13個單元更新電梯,有的居民想裝語音報站,有的又想安轎廂扶手,意見不統一。
堅持“當下改”和“長久立”相結合,江岸區對這一長期存在的問題,從制度層面找原因,健全完善常態長效的制度機制,鞏固深化問題整改實際成效,防止問題反彈,確保糾樹并舉、標本兼治。
為此,唐浩翔聯合街道社區干部創新“分類推進”模式,雙方一道白天訪高齡老人,晚上找租戶,微信視頻聯外地業主。資金分攤上,業委會“智囊團”反復協商,推出“按建筑面積分攤”方案,電梯配置上,建立“基礎配置+菜單式選配”模式,施工進度、資金明細則通過公告欄、微信群“直播”,專業術語還被翻譯成居民都能懂的大白話。
公開透明的做法,最終讓江漢北路42號小區146戶居民不到20天就交齊費用,黃浦雅苑小區各單元2天就統一了意見。今年,該區提前謀劃,排查2102臺15年以上電梯,科學分類優先級。憑借精細化儲備,江岸區再獲批補貼資金1.5億元,更新電梯數量占武漢市首位,有望惠及39367戶居民。
“從推動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到聚焦支點建設‘七大戰略’攻堅克難,我們始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作為開門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江岸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將開展學習教育與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相結合,以“先鋒在岸·學有典范”活動為抓手,采取“支點建設獻良策”、“片區組團式”黨建聯建協作等方式,讓全區廣大黨員干部在服務群眾“第一線”亮身份、轉作風、勇擔當,推動解決民生難題400余個,切實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惠民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