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襄陽自貿片區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嶄新的實驗室里,透過玻璃窗能看到技術人員正調試精密儀器。3個月前,這里還是閑置的廢棄廠房,如今卻成為承載醫療研發夢想的創新空間。這場蛻變,始于紀檢監察機關一次監督行動,成于數字化治理的破局實踐。
“我們業務研發、存儲使用的醫療設備,對地面承重、空間布局等有特殊要求。”幾個月前,這家公司在簽約入駐時,還有后顧之憂。
得知企業的困惑后,襄陽綜合保稅區管理辦公室通過新搭建的“廠房資源數據庫”,迅速為企業精準篩選匹配了一處閑置廠房,并協助企業完成裝修備案、特種設備檢驗等流程。
襄陽自貿片區地處襄陽高新區,是我市對外開放的“橋頭堡”、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市紀委監委堅持系統聯動,細化市、區兩級紀檢監察機關工作任務、明確職責邊界,構建橫向聯動、上下貫通的監督工作格局,形成推動襄陽自貿片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今年2月,高新區紀檢監察工委在監督中發現,團山鎮胡灣村干部在集體資產出租過程中失職失責,將一處廠房“一房兩租”,造成集體資金損失8萬余元。此前,市委巡察組在提級巡察中還發現:地處鄧城社區的一處廢棄小學,因地塊權屬問題,多個企業有意承租卻不知道找誰辦手續。
根據案件查辦情況,高新區紀檢監察工委先后給予4名村(社區)干部黨紀處分,并向團山鎮黨委、政府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書,督促其加強集體資產資源監管。同時,制發項目招引、落地、達產全過程監督工作方案,聚焦項目審批、要素保障等跟進監督。
“我們在聯合調研監督過程中,發現一邊是樓宇廠房閑置或低效利用,一邊是新招引項目急需空間落地,存在著要素配置、資源利用矛盾,這背后既有信息不對稱的因素,也有責任未落實、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運用“室地”聯動監督機制,市紀委監委第三監督檢查室、高新區紀檢監察工委協同聯動,對發現的問題,共同把脈會診,推動解決。
高新區黨工委圍繞政治巡察和日常監督發現的情況,立行立改,決定從綜合保稅區破題,搭建“廠房資源數據庫”,對園區內每一棟廠房樓宇的面積、結構、配套設施、權屬狀況和閑置情況進行全面摸排登記與動態更新。
“這不僅僅是閑置資源的再利用,而是產業生態的重構。”高新區紀檢監察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監督推動下,高新區黨工委運用廠房資源數據庫,為項目招引、落地、達產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推動了土地集約利用和產業優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