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山社區與駐地單位廣水市消防大隊開展聯合支部主題黨
日收獲小黃姜
靈臺山社區建設一隅
隨州日報特約記者 吳財榮 通訊員 劉禮剛
戎裝在身,他們軍魂入骨、勇往直前;脫下軍裝,他們忠誠實干、初心不變。
在廣水市十里街道靈臺山社區,有一支帶著“兵味兒”的“兩委”班子:5名男同志中,就有4人是退役軍人。在“兵支書”徐本明的帶領下,他們時刻保持軍人本色,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
靈臺山社區國土面積4.7平方公里,今年1月,由村改為社區,轄4個居民網格、16個自然灣、常住人口4135人,社區黨支部被廣水市委評定為“五星”黨組織。
“作為廣水最年輕社區,我們堅持黨建引領,牢記使命、勇擔責任,聚焦基層治理,補齊基礎短板,辦好民生實事,聚力建設和諧、智慧、韌性的活力社區。”2月15日,在靈臺山社區揭牌儀式上,徐本明話語鏗鏘。
基礎建設壯筋骨
靈臺山社區位于十里城區近郊,“十李”線公路是社區的主干道。為服務廣水化工產業園項目建設,沿線道路計劃由雙向兩車道擴寬至四車道,總長3200米,其中靈臺山社區2620米,9個自然灣、81戶面臨征地遷墳。
面對困難與考驗,社區一班人沒有退縮。徐本明帶領“兩委”干部多次進灣入戶,做群眾思想工作,現場調處各種矛盾糾紛,得到了廣泛的理解與支持。
7月26日,社區全體干部頂著高溫,動用3臺挖機,一次性遷墳15座,全面完成任務。
近年來,社區干部以軍人的堅韌作風,共為新材料產業園征地150畝、廣水化工產業園征地40畝、“十李”線征地120多畝。征地拆遷為道路和工業項目提供了土地保障,也給社區未來發展騰出了空間。
2019年初,徐本明接任靈臺山村黨支部書記。為扭轉道路建設落后的局面,他多次到相關部門跑計劃、爭資金,首先從改變莊家沖至小徐家灣全長1.26公里的泥土路入手,發動在外能人和群眾捐款籌集配套資金近13萬元。
最美莫過鄉音,最濃莫及鄉情。近年來,在社區“兩委”的感召下,在外老板和群眾紛紛捐款捐物,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共硬化村級道路6.2公里,安裝路燈28盞,河道治理330米,實現自來水進灣入戶。
產業興社促增收
記者走進靈臺山社區小黃姜種植基地,只見田壟上的小黃姜枝葉茂盛,一派豐收景象。
過去,靈臺山屬農業村,農戶有種生姜的傳統。2024年春,為發展集體經濟,村“兩委”干部數次外出取經,發現種植小黃姜市場前景可觀,經村“兩委”商議,決定把小黃姜作為“一村一品”項目,以小黃姜產業促進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
村集體與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購買了旋耕機、開溝機、潛水泵等機械設備,種植小黃姜25畝。遮陽、除草、施肥、噴霧、抗旱……“兩委”干部全程參與管護。
為讓小黃姜能賣出好價錢,村集體自籌40多萬元,新建了一處近1000立方米的冷庫及三間管理房,用冷庫儲存鮮姜,調節市場供需。
“冷庫可庫存小黃姜30萬斤,今年,我們將種植面積增至50畝,一畝地投入1萬元,按平均價格4元/斤計算,預計利潤達40多萬元。”徐本明告訴記者。
為民服務強治理
一身戎裝換“農裝”,初心不改守家鄉。靈臺山社區“兩委”一班人既保持著軍人的豪邁氣質,也彰顯出履職為民的柔情胸懷。
2007年,社區有個叫李敏(化名)的婦女去鎮上買藥,返程時,因先天不會說話、不識字、溝通不便,搭上了離家相反方向的車。流浪期間,她遇到湖南衡陽籍聾啞男子陽某,后來在其老家改為周姓落戶,與其成家生子。
2024年8月,十里派出所接到“李敏近親屬的DNA比中了湖南衡陽一周姓女子”的消息,民警多方調查逐漸理清了李敏失蹤前后的遭遇。在與家人視頻時,李敏眼含熱淚不斷揮手表示“回家”。
聞訊后,徐本明帶領兩名村干部及其親屬,驅車往返1000多公里,與當地村輔警對接,終于將李敏安全接回家。李敏親屬喜極而泣,將一面“系民情解民憂排民困暖民心”的錦旗鄭重地送到村委會。
村“兩委”干部為李敏安排了安置房居住,辦理了身份證和殘疾人補助,并介紹其到附近一家鞋廠工作,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李敏回家,只是社區為民服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社區干部經常走訪居戶,宣傳惠農政策、反電詐、防溺水等安全知識,居民醫保、養老參保率95%以上,落實困難群體低保、救助等待遇,看望困難黨員、群眾,為17戶殘疾人送去助聽器、輪椅、拐杖等日常用具,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
社區堅持“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發展”的理念,創優營商環境,為申源織帶、粵眾鑫公司等駐社區企業排憂解難。在黨建方面,與駐地單位廣水市消防大隊開展聯合支部主題黨日。每年暑期,看望一線職工,送去礦泉水、西瓜等防暑降溫物品。
退役不褪色,建功顯榮光。靈臺山社區“兩委”一班人,用心用情書寫出聚力發展、一心為民的“老兵新傳”。當下,他們正重整行裝、奮楫向前,著力打造宜居和諧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