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地上的“老兵貼心人”
—— 記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范杜鴻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黃芳芳 趙慧林 通訊員 金偉
在隨縣洪山鎮這片紅色沃土上,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范杜鴻的名字,早已和老兵們的冷暖緊緊連在一起。6年前,這位有副高級職稱的中學校長,走下熟悉的三尺講臺,一頭扎進那個“沒人愿接”的退役軍人服務站,在“一張白紙”上勾勒服務老兵的藍圖;如今,他不僅讓“楓橋經驗”在紅土地上扎根結果,更用創新智慧繪就出活力涌動的“雙擁生態圈”,讓退役軍人成為鄉村振興戰場上沖鋒在前的“排頭兵”。
杜鴻以滾燙的赤子之心焐熱老兵的每一份期盼,用精巧的匠心化解基層服務的難題,憑執著的熱心激活流淌的紅色基因,讓“娘家人”的溫暖如春風般拂過洪山的山山水水,讓嘹亮的“雙擁歌”在隨州大地久久回響。 從三尺講臺到“一張白紙”的抉擇
2019年的洪山鎮,教育界傳開一個消息:洪山鎮一中校長杜鴻,要去接一個“沒人愿接的攤子”——籌建退役軍人服務站。彼時47歲的他已是副高級教師,把學校管理得有聲有色,可當鎮黨委征求意見時,這個在江漢軍區司令部舊址旁聽著戰斗故事長大的漢子,連夜寫了封申請書:“我是紅土地的娃,懂老兵的苦,也懂他們的傲! 服務站剛成立時,真是“一窮二白”。杜鴻拿著卷尺,在鎮黨委、政府支持協調的辦公場地里量了又量:“這里擺接待臺,那邊隔出檔案室,老兵來了得有地方坐。” 那段時間,杜鴻白天協調桌椅電腦、四處走訪摸排退役軍人信息,晚上起草組建方案、籌備工作協調會,常常工作到深夜。 終于,在“隨縣洪山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的牌子掛上墻時,杜鴻也順利完成轄區34個村(居委會)退役軍人信息摸排及檔案整理工作——誰家有傷殘證,誰家子女待業,誰家房屋漏雨,都記得清清楚楚。 兩年后,這個“半路出家”的站長交出亮眼成績單:建成全縣首個5星級服務站,7個村(居)服務站同步完成星級創建,工作成效全市領先。 從“信訪難題”到“崇軍暖流”的轉身
“以前老兵信訪問題是鎮上的‘老大難’!辨傂旁L辦的老同事還記得,杜鴻剛上任時,辦公室的門常被心急的老兵推開。他卻把“楓橋經驗”嚼碎了融進日常:“老兵不是來‘找茬’的,是來‘找家’的! 杜鴻給服務站定下鐵規矩:老兵來訪“茶杯滿著、笑臉迎著、事情辦著”,矛盾調解“上門聽著、坐下聊著、政策講著”。 6年來,他帶著隊員走訪老兵2000余人次:為參戰老兵李付艮核實身份、補辦戶口,讓他每月足額領取補貼;為殘疾退役軍人陳明海申請慈善關愛基金,解決長期醫療難題……全鎮退役軍人信訪案件始終保持“零記錄”。 更動人的變化,藏在街頭巷尾的細節里。麻竹高速大洪山西出口,104塊“最美退役軍人”展示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了過往司機的“精神路標”;逢年過節,杜鴻帶著隊員敲鑼打鼓送喜報,紅綢帶在軍屬胸前晃出暖色,70余次送喜場景里,有老人摸著“二等功”獎狀落淚:“我兒子在部隊沒給家里丟臉!” 從“單打獨斗”到“雙擁生態圈”的跨越
云峰山萬畝茶園中,“退役軍人之家”在晨霧里若隱若現,牌匾泛著微光。2024年,杜鴻帶著優秀老兵們參觀時說:“以后,這里就是你們的‘根據地’,喝茶、歇腳、聊家常,全免費!弊鳛殡S州市首個鎮企一體的“老兵之家”,它如今已成為茶農和游客口中的“暖心角”。2024年,隨州市“老兵之家”建設現場會在此召開,杜鴻的經驗分享讓與會者深受啟發:“退役軍人工作既要‘有溫度’,更要‘有厚度’!睉{借對工作的深刻理解與扎實實踐,杜鴻獲評“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范個人”。 與此同時,洪山鎮的龍潭街也煥發出新的活力。2024年以來,洪山鎮將“真情傳遞·用心趕烤”黨建文化與“軍民融合·攜手共建”雙擁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800米長的雙擁示范街。漫步街頭,“軍民魚水情”的彩繪生動鮮活,燈桿上的老兵故事牌隨風輕搖,文化廣場上,孩子們圍坐在一起,仰著小臉聽參戰老兵講述崢嶸歲月的戰斗故事。 今年4月,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領導調研時,對這條充滿溫度與活力的街道贊不絕口:“敢于創新有特色,宣傳氛圍濃,創建行動快!” 今年7月,隨縣洪山鎮獲評湖北省雙擁先進單位。這條街不僅是紅色文化的展示窗,更是帶動就業的增收路,共帶動300人就業,其中27名退役軍人和家屬在此開起餐館、副食店,每月能多掙三四千元。 在鄉村振興戰場上,杜鴻把退役軍人“聚成了火”。他扶持楊黎、嚴冬等12名退役軍人發展香菇種植、特色養殖,帶動200余名村民就業;助力殘疾退役軍人譚武創辦“洪山楚牛湘家庭農場”,該農場獲2021年湖北省“軍創杯”大賽優勝獎。4月29日,杜鴻組織洪山鎮軍創企業參加湖北省第六屆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會,通過現場展示等方式向全省退役軍人展示軍創成果。此外,他還推動江漢軍區司令部舊址升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串聯“布衣省長張體學紀念館”等場所,打造“沉浸式”紅色教育路線。 站在“退役軍人之家”前,杜鴻望著漫山蒼翠感慨:“軍魂永在,陣地就在這綠水青山間!睆娜咧v臺到雙擁陣地,他用6年時間詮釋了退役軍人工作者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