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樂克 胡雯潔 李雪茹 通訊員 李偉 周怡
秋日澄澈,江河安瀾。在這片發展的熱土上,安全是炫彩荊楚最堅實最溫暖的底色。
9月25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決勝收官‘十四五’ 謀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聞發布會之安全發展篇,省安委辦主任、省應急管理廳黨委書記、廳長丁輝介紹,“十四五”以來,湖北堅定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交出了一份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的湖北答卷。全省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平穩,連續兩年在國務院安全生產工作考核中獲評“優秀”,2024年躍居全國第四;因災死亡失蹤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均值下降近7成,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軍民聯合磨練防災救災“硬功夫”,守護江河安瀾
向“患”而行:靶向治理,拆除風險引信
在中韓(武漢)石化煉油廠區,這座華中最大的煉化一體化生產基地正煥發新貌。戴上AR眼鏡,專家即可遠程“進廠”檢修;點開一塊電子大屏,數字孿生系統實時跳動著3萬多個監控指標,自動捕捉風險隱患。
讓風險“無處遁形”、隱患“動態清零”——這正是湖北展開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的生動縮影。“以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為主線,各地、各部門同頻共振、同題共答,打好安全風險隱患治理‘組合拳’,推動以點上之‘安’成面上之‘全’。”丁輝表示,全省聚焦“火、爆、塌、撞、淹、擠”重大致災因素,靶向治理,5年來累計治理各類安全隱患259萬余處。
聚焦人民群眾身邊風險隱患,實施“一件事”全鏈條整治。過去讓居民提心吊膽的城鎮燃氣安全問題,不再是“老大難”了,全省像疏通“毛細血管”一樣,更新改造老舊燃氣管道8819公里。“充電難、充電不安全”等群眾煩惱,也得到有效緩解,全省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端口164萬個,配建比由9:1提升至4.7:1。
全力以赴消除重大安全隱患。全省加快實施化工園區整體升級改造,41個化工園區達到較低安全風險等級,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昔日“化工圍江”的宜昌,如今江豚逐浪、產業升級。
以壯士斷腕之舉展開雷霆治理,如今尾礦庫數量由高峰期的462座降到68座,徹底消除歷史遺留的114座“無主尾礦庫”,丹江口庫區及上游76座尾礦庫完成閉庫治理,助力“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
一場場“拔掉身邊引信”的攻堅戰,實現從“憂心”到“安心”的回歸。“安全生產事故實現了持續性、整體性、歷史性下降。”丁輝介紹,2022年以來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降幅;去年全省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降至0.013,較“十三五”末下降48%。連續51個月未發生重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中大型固定翼無人機成為新質應急救援利器
向“前”而謀:體系重塑,轉變治理邏輯
走進湖北省應急指揮部,一幅動態“風險防控圖”實時感知著荊楚大地的“脈搏”——全省六大類21種自然災害風險底數“一屏統攬”,省市縣三級指揮調度系統“一網統管”,預警信息可“一鍵直達”1344個鄉鎮(街道)的基層責任人。
背后,是一場從“九龍治水”到“攥指成拳”的深刻變革。
面對極端災害天氣日趨頻繁,人民群眾對防災避險的迫切呼聲,圍繞構建“大安全大應急”的時代命題,我省應急管理部門迎難而上、立柱架梁,應急管理體系重塑“新格局”。在全國率先建立省安委會牽頭抓總、19個專委會分線落實、61個成員單位聯動機制;成立省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統籌51個成員單位,逐步厘清了職責交叉的模糊地帶,壓緊了防抗救銜接的責任鏈條,多部門聯合會商、聯合處置、聯合救援的指揮機制在實戰中日趨成熟。
背后,更是一場從被動應對“救”,轉向主動預警“防”的全面轉變。
“針對極端災害天氣日益成為‘新常態’的實際,推動防災減災救災全鏈條加固,努力讓所有的‘遇見’都被‘預見’。”丁輝介紹,全省“防”的行動更加主動,踐行“四個寧可”防災理念,建成全省統一、直達基層的預警平臺,通過“6小時預報、3小時預警、1小時叫應”的遞進式預警,實施極端天氣“八個必轉”,有效實現“風雨未到人先到、救災搶在成災前”。
五年來,“激流勇進、火海敢闖”的應急人向險而行,“自救互救、守望相助”的應急避險常識知曉千家萬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植根荊楚大地,開學第一課、全民安全公開課、應急普法進基層等活動長流水、不斷線,“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正在成為全社會普遍共識。
“十四五”期間,全省受災人數、因災死亡失蹤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均值分別較“十三五”期間下降57.3%、69.9%、68.4%,全省累計組織群眾轉移避險26.43萬人次,今年以來68起成功避險轉移案例在全國推介。

無人機與滅火救援車輛展開空地聯合立體滅火
向“民”而援:力量下沉,彰顯速度溫度
午夜,救援直升機在機庫待命;鄉村避險點里,物資儲備精準到人;森林防火視頻監控在高空掃描山林……這是湖北“十四五”應急救援的新日常。
守護,是看得見的速度。
這份速度,來自于一支聞令即動、梯次互補的現代化救援力量。以國家華中區域應急救援中心為“尖刀”,三支省級基地為支撐,全省21.9萬人的應急救援力量枕戈待旦。這份速度,更來自于裝備的“鳥槍換炮”:5架救援直升機常年備勤,荊州1號、2號救援船填補了水上工程搶險的空白,長航時無人機、動力舟橋等一批高精尖特裝備在救援一線發揮關鍵作用。
守護,更是觸得到的溫度。
這份溫度,體現在一張覆蓋全省的六級應急物資保障網絡中。它上聯武漢中央庫,下至1.4萬個鄉村儲備點,全省生活類救災物資實物儲備可滿足50萬受災群眾3天的基本生活需求。
近五年,964.4萬人次的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救助,2萬余戶損毀房屋完成修繕重建。“不讓一戶因災返貧”的承諾,就寫在這一個個具體的數字里。
展望“十五五”,湖北將繼續以固本強基為主題,以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為主線,堅定守底線、穩發展、強支撐,書寫“以一域之安護全國之穩”的新篇章。

高科技無人船應用到應急救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