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的滑坡體上,黃土坡地質文化村體育公園拔地而起。( 恩施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景文 攝)
恩施日報全媒體記者 覃佐松 向竹清 付瑞勇
初秋,長江巴東縣信陵鎮段,天高云淡,碧波如練。
江南黃土坡社區81歲的居民譚林魁,趕早來到黃土坡地質文化村體育公園散步,這里樹成蔭、花飄香、鳥兒叫,江風拂過,好不愜意。
黃土坡,萬里長江邊一個面積僅8.4平方公里的坡地,卻在三峽庫區移民搬遷和長江流域地質災害治理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2年,因葛洲壩水庫移民需要,黃土坡作為巴東縣城新址開始建設,隨后逐漸成為縣城中心;
1991年,經原地礦部、長江委詳勘論證,確認黃土坡一帶存在巨型古滑坡堆積體,滑坡體總規模7394萬立方米;
2009年至2018年,為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滑坡體上1.5萬名群眾陸續搬遷到長江北岸神農溪片區;
2023年,巴東縣再次啟動黃土坡片區限制性開發;
2024年,黃土坡地質文化村正式對外開放,同年被評為全國四星級地質文化村,長江沿岸唯一。
從縣城中心的車水馬龍,到避險搬遷后的斷壁殘垣,再到如今地質遺跡的華麗“涅槃”。見證了這40年滄桑巨變的譚林魁感嘆:“黃土坡,又有了家的模樣。”
厘米級變化的背后
從黃土坡地質文化村西行一箭之地,便來到一個山坳坳。
這里,“藏”著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黃土坡地質科研隧道。
908米的弧形主隧道,從地下橫穿黃土坡臨江1號崩滑堆積體,隧道遍布著尖端監測和數據收集設備。分隧道橫切面上,滑坡體位移導致的裂縫清晰可見。
這個2008年開始建設的綜合科研場,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先進的地質災害監測實驗研究基地,在為黃土坡避險搬遷和生態治理提供決策依據的同時,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科研機構和權威專家到此開展科研實驗和學術探討。
駐守的中國地質大學科研人員提供了這樣一個監測數據:目前,黃土坡臨江1號崩滑體深部位移速度已經由移民搬遷前的2厘米/年降為1厘米/年。

用于測量隧道內多點相對沉降的靜力水準儀。
厘米級的微小變化,卻折射出滑坡體避險搬遷和生態治理的成效,也凝聚著各方面的付出和努力:
10余年來,國家、湖北省、恩施州牽掛著黃土坡群眾的安危,各級財政累計安排搬遷治理專項資金11億余元;
10余年來,黃土坡經歷了后三峽移民時代庫區最大規模的人口集中遷移,累計避險搬遷群眾15713人、單位74家、工礦企業13家,滑坡體載荷明顯降低;
10余年來,生態治理從未停歇。
沿著滑坡體上遺留的步梯前行,隨處都能看到生態治理的痕跡:
綠蔭如蓋的各類林木,讓搬遷區滿眼皆是綠意;坡度較大的斜坡,進行了錨固穩定;蜿蜒的自然沖溝,全部實施了疏排整治……
不斷的地災隱患防治、沖溝治理、環境整治,讓黃土坡生態得到全面修復,豐富多樣的微地形地貌,為動植物的多樣性提供了條件。巴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鄧明早自豪地說:“黃土坡地災整治和生態修復,已經成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的標桿。”
夢想照進現實
入夜,黃土坡地質文化村一改白天的靜謐,逐漸熱鬧起來。
標準化足球場、籃球場燈火璀璨,人們盡情揮灑著汗水。一旁的燒烤店里,煙氣裊裊,食客大快朵頤,歡聲笑語不斷。江邊綠地上,戶外幕布正在播放電影《三峽好人》。
這樣的場景,在黃土坡社區黨支部副書記李宗德腦海里,曾無數次浮現。如今,夢想照進了現實。
作為縣人大代表,李宗德曾連續數年提交關于建設黃土坡地質文化公園的建議。
基層的期盼,與上級的思考不謀而合。
“黃土坡避險搬遷和生態修復,是巴東地災治理的一個縮影。”鄧明早說,巴東現有各類滑坡體1005處,數量為全省之最、全國少有。為守護長江航道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巴東人以大局為重,與自然災害抗爭,經年不息,這種移民文化和對抗自然災害的精神,已經成為巴東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
以縣城遺址為核心,打造彰顯巴東移民文化和巴東人對抗自然災害精神的文化和旅游品牌。2023年,經過反復論證及充分準備,巴東縣委、縣政府正式啟動黃土坡地質文化村建設。
“沉睡”了6年的黃土坡滑坡體,終于走上“涅槃”之路。
修舊如舊,最大限度保持縣城遺址原貌;不建高樓,有效控制滑坡體載荷……僅用幾個月,黃土坡地質文化村開門迎客。
老城記憶復原區、郊游露營區、足球場、籃球場、室外娛樂場所、休閑步道等紛紛亮相,很快成為黃土坡滑坡體周邊3000多名留守居民的熱門休閑處和外來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縣城搬離后,鬧市成了冷街,出門沒個去處,心理落差很大。”看著公園里熙熙攘攘的人流,居民田德剛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車水馬龍的年代。
老城記憶復原區,湖南游客徐文在搬遷遺跡改造而成的紀念碑前駐足良久。看著碑上記錄的庫區蓄水及縣城移民搬遷一個個重要歷史節點,他倍感震撼:“巴東,真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城市!”
最后一塊拼圖
神農溪片區北京苑小區,與縣城核心區西瀼坡隔江相望。這里也是黃土坡避險搬遷群眾的主要安置點。
站在9棟四樓鄧德安家的窗口,記者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南望,黃土坡滑坡體一覽無余。
按照搬遷政策,鄧德安一家分得了140平方米的4居室,樓下,學校、醫院、商業綜合體一應俱全。良好的生活條件讓鄧德安很知足,可他心底,總有著對故土的思念。

位于三峽庫區的黃土坡社區。
從巴東老縣城,到黃土坡,再到神農溪。如果說,黃土坡移民群體顧全大局的奉獻精神和重建家園的創業精神,構成了巴東移民文化的底座。那么,故土難離的情愫,則是這個群體精神世界的另一面。
如何讓避險搬遷群眾搬得走、穩得住?是后三峽移民時代的一個重要命題。
黃土坡社區人口構成復雜,相當一部分是有地居民。來自信陵鎮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黃土坡滑坡體上有耕地、果園3000余畝,涉及搬遷群眾483戶。
家在江北、地在江南,“搭乘公交去種地”,一度成為巴東縣城特有的景象。
為徹底解決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去年,信陵鎮政府啟動長江經濟帶柑橘產業示范園項目建設。
在黃土坡滑坡體園藝場區域,工人們正在建設游步道、對橘園進行坡改梯改造。“去年,我們以每畝300元/年的價格,將搬遷群眾的這220畝橘園進行整體流轉,集中打造倫晚采摘體驗區。”信陵鎮兩山富村生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光明表示,這種流轉模式將覆蓋到滑坡體上所有橘園、田地,讓搬遷群眾“搭乘公交去種地”成為歷史。
記者站在高點遠眺,這片橘園仿佛最后一塊拼圖,很快將與江邊體育公園、搬遷遺址風貌區、公共露營區連成一片。
此刻,黃土坡靜臥長江之畔,草木蔥翠,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