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武漢,長江水裹挾著千年文明奔涌向前。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與文明交匯之地,江城武漢再次成為全球焦點:以“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5“大河對話”9月26日在武漢開幕。
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多位國際專家,以及國內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學者約200位代表,圍繞大河治理、文明演進、科技賦能水安全等核心議題,展開跨越國界的文明對話,促進長江和全球大河流域的文化交流、文明交融,助力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近年來,武漢構建多層次江海聯運體系,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圖為武漢陽邏港碼頭一派繁忙景象。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水文突變觸發文化更迭
推動文明實現階段性躍升
活動主旨演講環節,多位專家從歷史、考古與地質研究視角出發,深入剖析了水環境變化與文明演進的緊密關聯,揭示出逆境在推動文明突破性創新中的關鍵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謝樹成,以“大河流域的古文明演替:逆境中的創新”為題發表演講,帶領聽眾開啟了一場跨越生物演化、人類進化與長江文明史的時空探索。
“文明的興替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逆境正是激發文明發生質變、實現‘從0到1’突破性創新的核心驅動力。”謝樹成表示,為精準還原歷史脈絡,他與團隊基于長江中游泥炭濕地的地質記錄,重建了萬年來的水文變化序列,發現文明大發展時期多與相對偏干的氣候階段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距今4000多年的高水位期與“堯有九年之水患”傳說對應,3600年前的低水位期則與“商湯有七年之旱”記載一致,顯示出水文突變往往直接觸發文化更迭。在干濕條件快速變化時,古人通過創新應對挑戰,推動文明實現階段性躍升。
“大河文明的發展往往會催生早期國家形態,這一規律在中華文明的演進進程中體現得尤為顯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在演講中,同樣強調了水環境對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意義。考古發現證實,距今4000年前后,黃河、長江流域就已出現早期國家形態,充分印證了大河文明對“中國”實體形成的奠基作用。
“自夏商周時期起,黃河中游便成為中華文明的政治中心,‘中’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陶寺遺址的陶文與寶雞出土的銅器銘文中。”劉慶柱強調,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核心區,其治水需求推動了大規模社會組織與國家機器的誕生。
同時,長江流域作為南方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與黃河文明交融互補,共同構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也造就了中華文明包容、開放、和平的特性。
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以“大河”之名團結應對共同挑戰
河流不僅是文明孕育的搖籃,更是連接不同區域、促進貿易往來與文化思想交流的重要通道。活動中,多位發言人圍繞河流的紐帶作用、全球水安全挑戰及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展開論述,呼吁以“大河”之名凝聚全球力量,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
“長江與黃河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起源,而水安全治理在這一漫長歷程中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國際灌溉與排水委員會主席馬爾科・阿爾切里在演講中,對中華文化在長江、黃河流域的演進歷程給予了高度關注。
他以中國歷史為例,指出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夏王朝的建立就與黃河水患的治理密切相關。“在夏朝,許多不同的部落最終聯合成了夏王國,是為了尋找解決黃河水患反復肆虐的應對之法。”
“到了周朝,人們在持續抵御水患風險的同時,開始主動開發水資源,大量公共工程如堤壩、水閘、運河等相繼建成。”他進一步介紹,這些水利設施的投入使用,不僅推動了周朝農業、交通與通訊事業的快速發展,更促進了人口的顯著增長,為社會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結合當下全球發展形勢,馬爾科・阿爾切里坦言,在能源成本不斷上升、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等多重挑戰面前,全球水資源安全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面對這些跨越國界的共同挑戰,單個國家的力量往往難以應對,我們迫切需要加強全球合作。‘大河對話’正是這樣一個絕佳的平臺,通過各國專家學者的交流與碰撞,我們能夠凝聚共識、分享經驗,共同應對和解決諸多全球性難題。”他說。
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周浩黎致辭表示,河流是貿易、文化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促進區域間互聯互通與文明互鑒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漢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周浩黎透露,這已經是他第六次來漢。“武漢是一座非常干凈的城市,這里的市民十分友善、熱心,每次來到這里都能感受到溫暖與活力。”周浩黎的分享,不僅肯定了武漢的城市魅力,也從側面印證了河流滋養下的城市所具備的開放與包容特質。
數字孿生應對極端氣候
大河治理“中國經驗”造福全球
在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水資源治理難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數字技術正成為提升水治理能力的關鍵支撐。
活動中,國際水利領域專家重點介紹了數字孿生技術在水資源管理中的創新應用,并高度認可中國在該領域的實踐成果,強調其對全球水治理的借鑒意義。同時,國內專家也圍繞大河治理理念與目標提出了建設性觀點,為全球大河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在數字孿生技術應用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其經驗值得全球借鑒。”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主席菲利普·顧博維爾介紹,數字孿生技術通過創建物理實體的虛擬副本,實現實時環境的數據連接,為水資源管理提供全新解決方案。
“數字孿生技術不僅優化了傳統水治理模式,更為應對極端氣候挑戰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顧博維爾進一步表示,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將持續推動該領域的全球培訓與教育,促進技術共享與能力建設,助力構建更具韌性的水資源管理體系。
其他專家的發言也呼應了這一技術賦能的方向。國際水資源協會主席、水利部水利規劃總院原副院長李原園指出,河流系統正面臨氣候變化、土地植被變化等多重挑戰,治理需從“全管控”轉向“平衡管控”。
“大河治理應實現穩定、安全、流淌、健康、幸福五大目標”,他強調,大自然的力量遠超人類控制范圍,關鍵是要找到平衡點。李原園呼吁跳出“就水治水”思維,統籌流域整體與關聯行業,系統保護水源、水域空間與河流流動性。
從古文明的治水智慧到當代的數字孿生技術,從長江黃河的歷史經驗到全球大河的協同治理,2025“大河對話”不僅是一場學術交流,更是一次文明共識的凝聚。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大河安瀾需要科技突破、全球合作與文化包容三軌并行。逆境催化創新,面對水安全挑戰,人類唯有在逆境中尋求突破,在協作中實現共享,方能守護好每一條孕育文明的母親河。
武漢,這座因江而興的城市,再次以“大河”之名,向世界傳遞出江河安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堅定信念。
(長江日報記者樊友寒商佩范婷婷九派新聞記者陳冬艷統稿:樊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