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和“雙碳”戰略實施5周年,綠色能源發展大會再度花落宜昌。今日起,白龍崗紀事聚焦“雙碳引領、樞紐賦能、強產興城”戰略,全面解讀宜昌打造“清潔能源之都”的堅實基礎、獨特優勢與廣闊前景,全方位展示宜昌新能源產業聚鏈成群的良好態勢,力求為綠色能源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10月10日,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10月22日至24日,2025綠色能源發展大會將在宜昌舉辦。這是繼2023年后,綠色能源發展大會第二次在宜昌舉辦。
首屆綠色能源發展大會給宜昌帶來了什么?過去兩年宜昌的綠色能源發展成效如何?綠色能源發展大會為何兩次花落宜昌?

首屆影響夠大
兩年前的10月11日至12日,2023年中國(宜昌)綠色能源發展大會舉行。
首屆大會,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24家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9家行業協會、10家金融機構負責人蒞臨。35名權威專家圍繞產業政策趨勢、技術攻關前沿、產業發展前景、產業集群發展等提出最新見解。

▲資料圖
出席的企業也頗具分量。到會的400余家能源領域企業代表中,既有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世界500強和通威、徐工等中國500強的高層,也有殼牌、特斯拉等一批外資企業以及12家世界500強重要子公司和22家上市公司代表。這份沉甸甸的出席名單顯示,大會在綠色能源科研和技術應用領域受到了廣泛重視,給宜昌產業發展和科研智力帶來了豐碩成果。
在產業發展方面,大會緊扣新能源動力電池、綠色智能船舶制造等產業簽約項目32個,有力推動了宜昌新能源產業發展。
在科研學術方面,一批行業專家學者紛紛為宜昌獻計獻策。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希望湖北和宜昌立足自身優勢,緊緊把握能源發展新機遇,引領長江經濟帶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
時任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建議,宜昌大力發展抽水蓄能、頁巖氣等綠色低碳清潔能源及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全鏈條,積極搶占“電化長江”主賽道,大力推動“雙碳”目標下的電力與算力協同發展、綠色發展。民進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震,國家電投首席科學家柴茂榮等院士專家希望宜昌率先打造湖北“綠氫”生產基地,眾多企業家、專家學者希望宜昌在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及能源產業上走在全國前列。
宜昌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屆大會不僅為宜昌打造“清潔能源之都”謀方向、聚產業,還借助這一專業盛會為宜昌在能源領域內和全行業帶來了極高的人氣。

綠色能源夠足
新聞發布會召開次日,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發《我國構建起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報道中指出,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三峽大壩作為其中代表出鏡。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說:“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步入快車道,開發規模持續擴大,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
這從另一方面給出了綠色能源發展大會再度花落宜昌的重要原因——宜昌綠色能源資源富集。
宜昌綠色能源豐富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水電開發全國領先。全市水電站454座(含三峽、葛洲壩電站),水電總裝機2779萬千瓦,以全國0.2%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0%的綠色水電。

▲三峽大壩。鄭家裕 攝
抽水蓄能資源豐富。7個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納入國家中長期規劃,總裝機1060萬千瓦,位居中部地區地級市第一位,全國地級市第四位。3個“十四五”實施項目已全部開工,裝機規模400萬千瓦,位列湖北省地級市第一位。
風光開發穩步推進。2025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59.6萬千瓦,較2024年底增長33%。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共建成并網風電總裝機70萬千瓦。
頁巖氣儲量豐富。宜昌被列入國家鄂西頁巖氣勘探開發綜合示范區,頁巖氣資源儲量達7.42萬億立方米,建成后年產能將突破百億方。
化工副產氫氣資源豐富。全市化工產業基礎良好,制氫企業產能可達47億立方米/年。
宜昌因自身獨特的水資源優勢和風、光、氣等清潔能源布局,在綠色能源這一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

產業發展夠快
從2023年承辦首屆大會,宜昌的綠色能源產業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借助首屆大會專家智慧,宜昌調整轉型發展思路,促進了“水、風、光”新能源、新能源電池、綠色智能船舶等綠色產業快速發展。相關數據顯示:
宜昌清潔能源動能大提升。全市發電裝機總量3224萬千瓦,其中“水、風、光”等清潔能源裝機占比94%以上。到2024年底,全市清潔能源規上企業完成總產值470.86億元,同比增長29.9%。
“電化長江”取得大突破。宜昌作為“電化長江”策源地,全球載電量最大純電動船舶“長江三峽1”號、全國首艘油氣雙燃料三峽船型示范船舶“帆盛102”號、全國首艘油氣電三能源混合動力船舶“理航渝建1”號、全國首艘LNG動力三峽船型示范船舶“長航貨運2”號等一批大型化、標準化代表船型相繼在宜昌建造下水,“宜昌造”全球最大萬噸級純電動運輸船即將下水。一批公務船、旅游車船、運礦車船、港口作業船舶電動化投運成效顯著;長江宜昌段主要經營性碼頭實現岸電全覆蓋,已成為國家港口岸電標準輸出地;宜昌市船舶產業產能規模達到130萬載重噸,占全省造船量(民用船舶)50%以上。各船廠在手的訂單80%以上均為新能源船舶。

▲宜昌江面上的純電動游輪
新能源產業發展大提速。依托全國15%的磷礦、10%的石墨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產業鏈,形成涵蓋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的產業鏈閉環。寧德時代邦普、欣旺達東風、楚能新能源、萬華化學、遠景科技等一批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上下游龍頭企業先后重倉宜昌,已基本形成了涵蓋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鏈閉環,宜昌的新能源電池產能將達200GWh,為建成世界級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和核心基地打下堅實基礎。
新聞發布會上,宜昌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靳宏強表示,宜昌將在上次大會的基礎上,再借本次大會東風,聚焦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深入實施“雙碳引領、樞紐賦能、強產興城”發展戰略,著力打造清潔能源之都,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宜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