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湖北正大力實施文化創新戰略,整體提升支點文化影響力。縣域文旅如何為“建成文化強省、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貢獻力量?保康的答案,深藏在每一片山水與每一條文脈之中。

保康縣擁有著深厚的楚文化底蘊和優質的生態資源,它并非簡單地“賣風景”,而是以“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打通了一條“從地理奇觀到楚源文脈,再到詩意生活”的深度融合之路,用“文化為魂、旅游為媒”的生動實踐,為湖北“建成文化強省、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了縣域樣本。
山水之韻引客潮
金秋時節,保康五道峽景區煥新開業,新奇的景觀、豐富的體驗項目與特色互動活動,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九路寨景區云霧繚繞,六層疊水瀑布與百米黃龍洞構成的地質奇觀讓游客流連忘返;當云霧漫過橫沖景區時,“天空之鏡”便浸在一片朦朧的秋色里,腳下是翻騰的云浪,身旁是蒼翠的山巒,游客仿佛踏入了仙境;堯治河旅游度假區秀美山川迎來多批上海團隊游客,成功打通上海客源市場,奏響滬鄂文旅聯動的精彩樂章……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保康文旅消費市場“熱”力拉滿,各大景區以創新玩法、煥新場景、更新體驗的方式激發消費新活力,綻放假日別樣精彩。
“這里風景太美了,空氣清新,有種走入仙境般的感覺,值得推薦!”漫步在五道峽的秀麗山水中,游客萬行欣喜萬分。
雨過天晴的堯治河景區別有一番韻味。“我看到了壯美的瀑布和五彩斑斕的彩虹,這場絢麗的旅行,讓我心情特別舒暢!”游客管藝宸由衷感嘆。
游客的每一條評價,都是對保康文旅發展最真實的“體檢報告”,更是推動服務升級、產品創新的“金鑰匙”。文旅市場的火爆,直接帶動了消費數據的攀升。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全縣接待游客超73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近55億元,增幅均超15%。
景區周邊的農家樂、民宿更是一房難求。“游客來保康,春賞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滑雪,尤其遇見節假日,接待游客忙不過來,收入也比平時翻了好幾倍。”地處后坪鎮車峰坪村的楓林晚民宿經營者康旭東笑著說。
楚源文脈留人心
“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左傳》中的記載在保康得到生動詮釋。作為楚國發源地與早期楚文化發祥地,保康組建由歷史學者、非遺傳承人組成的專家團隊,系統地梳理堯文化、荊楚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已形成120余條可轉化的“文化資源庫”,讓沉睡的歷史“活”起來。

神話與史書交融,這片土地還保存著一件珍貴的信物——楚玉,讓厚重的歷史變得可觸可感。在五道峽景區,穿越歷史煙云,“卞和獻玉”浮雕與“抱玉巖”景點相映成趣,國家級非遺“沮水巫音”傳承人王述銀帶領團隊每日演出,讓距今千年的楚地巫音回蕩在峽谷間。
“依托峽谷的自然奇觀,我們把荊楚文化故事‘藏’在步道、劇場、民宿里,游客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就能讀懂保康的文化底蘊。”湖北荊山楚源生態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瓊說,現在景區文化類體驗項目參與率超80%,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延長了2小時。
在堯治河堯文化體驗館,聲光電技術復原的“堯帝巡守荊山”場景讓游客沉浸式感受歷史;農耕文化博物館內,村民擔任的民俗導師手把手傳授傳統技藝。
“讓游客在游覽中,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實現由‘賣風景’到‘賣文化’的轉變。僅研學一個項目,今年體驗館接待量就增長40%。”堯治河村黨委委員、湖北堯神生態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章治蘭介紹。
擦亮品牌提質效
今年,保康文旅品牌建設捷報頻傳:4月,在“美麗中國·2025優秀文旅品牌推廣大會”上,保康獲評“美麗中國·康養旅游休閑度假名縣”;5月,保康縣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成為湖北省僅有的兩個入選縣市之一。另外,堯治河度假酒店晉升為國家四星級旅游飯店,官山室外茶源躋身國家3A級旅游景區……

絕美的風光需要被看見,品牌升級的核心在于項目提質。今年,湖北省提出建設20家5A級旅游景區的目標,為保康帶來了對標“世界級”的機遇與挑戰。保康縣迅速行動,引資20億元,并集結近20個部門成立工作專班,全力推進九路寨景區提檔升級;赴北京、陜西等地精準招商,成功爭取省級文旅項目資金1163萬元,推動五道峽、堯治河等重點景區基礎設施與服務能級“雙提升”。
目前,全縣共擁有5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2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家國家四星級旅游飯店及25張森林康養“國牌”,“康養福地 楚源保康”的品牌形象愈發“鮮亮”。
圍繞“名片亮起來、流量漲起來、收益多起來”的目標,保康奮進的腳步未曾停歇,逐步形成“核心景區引領、全域業態支撐”的品牌矩陣,為文化強省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縣域支撐。
生態賦能增活力
“靈物總在人跡罕至處。”戶外達人康先生分享了自己在保康山野中攀巖時偶遇野生金釵的經歷,“保康的山不藏私,只要你愿意探索,它就會給你驚喜。”

保康文旅發展始終堅守生態底線,在保護中實現價值轉化。保康屬國家秦巴生物多樣性重點生態功能區,這里森林覆蓋率高達84.13%,全年空氣優良率96.7%以上,原始牡丹、云錦杜鵑、古樁紫薇、野生蠟梅等花卉品種珍貴稀有,有著“中國紫薇之鄉”“蠟梅王國”“牡丹故鄉”的美譽。
在五道峽自然保護區,專業管護隊對全球最大的小勾兒茶野生居群實行專項守護,劃定核心保護區嚴禁開發,如今這片“植物界大熊貓”已成為景區獨特的生態景觀;在保康蠟梅谷,擁有全球最大的野生蠟梅群落,不僅是生態景觀,其花材還被開發成香皂、精油等文創產品,“蠟梅三清茶”更成為游客必嘗的山野風味。
堯治河村將廢棄礦洞改造為三界洞天景區,利用五彩斑斕的燈光與奇特的鐘乳石打造神話故事場景,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探幽訪勝。創新在礦洞內發展起洞栽食用菌產業,2024年種植150萬棒食用菌,實現銷售收入8000多萬元。
以“保護為基、轉化為要”的實踐,讓生態資源成為文旅發展的“源頭活水”。這,正是保康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縮影。
聯動推廣譜新篇
“初秋的保康縣九路寨,云霧繚繞,層林盡染。在這片全山區縣的土地上,遍布著百余處奇絕景觀,也深藏著一部關于尋找‘出路’的奮斗故事。”今年9月,湖北廣播電視臺《去山海找答案》記者團走進保康,通過一系列報道,讓荊山深處的保康文旅故事走向全國。

為擴大品牌輻射力,保康主動打破地域壁壘,積極融入湖北文旅發展大局。近年來,保康接連舉辦冰雪嘉年華、橫沖徒步露營、堯治河中國山地越野公開賽、堯治河半程馬拉松、高山滑雪賽、民俗文化展演等賽事活動,吸引中央、省市級媒體聚焦報道,實現了“以賽促旅”的良性循環。精準對接武漢、重慶等核心客源地,舉辦專場推介會,引入千人旅游團12批次;與襄陽、十堰等地6個縣(市)簽訂文旅合作協議,聯合推出“荊山文化旅游線路”,通過資源共享、客源互送,把保康的山水之美推向各地。
“我們將持續實施文化創新戰略,加強早期楚文化挖掘研究、轉化利用,推進楚文化創意化轉化、場景化展示、產業化發展,推動保康由生態高地、旅游強縣向康養名城、文化名片轉化,擦亮‘康養福地 楚源保康’品牌,為湖北提升文化影響力貢獻保康力量。”保康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陳艷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