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襄陽市?悼h馬橋鎮堯治河村曾是依賴磷礦開采的貧困山村,通過關閉污染礦點、投入生態修復,實現從“吃礦”到“護山”的綠色轉型。該村推動“三區合一”,將礦區、山區、生活區融合為景區,發展旅游、洞藏酒、食用菌等多元產業,2024年工農業總產值達45億元。該村同時注重文化建設與公共服務,實現物質精神共富。堯治河村的轉型之路,不僅是一條村莊的自我救贖之路,更是一面鏡子,照亮了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與出路。
初秋的清晨,鄂西山脈的薄霧輕繞堯治河。陽光穿過綠樹,灑落在三百多棟白墻黛瓦的民居上,遠近溪流潺潺,鳥鳴清脆。

堯治河村位于荊山腹地,襄陽市?悼h馬橋鎮境內,地處鄂西磷礦帶核心區,山高谷深。三十多年前,這里曾因采礦滿目瘡痍,礦渣裸露,風過帶塵。如今,森林覆蓋率達96%,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3.8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9萬元,成了“全國文明村”“全國旅游名村”“中國山區幸福村”。
從“灰”到“綠”,堯治河村藏著怎樣的蛻變秘密?山區、礦區、生活區是如何融合為一個景區,實現一體化發展的?
從“吃礦”到“護山”:
堯治河村的綠色轉身
1988年,是堯治河村命運轉折的起點。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現任堯治河村黨委書記的孫開林帶領村民,一鋤一鎬在鄂西的崇山峻嶺中劈山修路——只為將山中的磷礦石運出去。
“那時太窮了,全村人都指望礦石換口飯吃!睂O開林回憶。堯治河村地處襄陽保康、十堰房縣與神農架交界處,山高路險、土地貧瘠,“村民住土坯房,出門靠走,通信靠吼,一年忙到頭,連肚子都填不飽!钡V石,成了全體村民眼中的“救命稻草”。

圖源?蛋l布
路通后,礦石一車車運出深山,資金一筆筆流入村賬。礦業讓堯治河村攢下“第一桶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村民腰包漸鼓。但采礦付出的代價也隨之浮現:把山體挖得千瘡百孔,礦渣堆積,雨水一沖便泥沙俱下,昔日青山成了“癩痢頭”。
“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睂O開林在村“兩委”會議上態度堅決。當時村里意見不一:有人認為“礦還能挖幾十年,掙錢要緊”,也有人擔憂“再挖下去,水都沒得喝”。孫開林帶著干部去看被污染的農田,聽村民抱怨礦粉嗆鼻,村“兩委”成員最終統一認識:“開發要持續,保護必須跟上,否則有錢也留不住未來!
一場與礦渣的拉鋸戰就此打響。堯治河村陸續關閉8家礦粉廠、15個礦洞和26個露天采礦點,推動露天轉地下、粗放轉科學開采。村里累計投入近3億元治理水土、恢復植被。村民背樹苗上山,在礦渣坡上覆土澆水,硬是把禿山重新染綠。
如今,這里的生態恢復率達96%,負氧離子濃度達世衛標準的5倍。九月行走在堯治河村,滿目蔥郁、溪水清澈,只有村中磷礦博物館里的舊礦具,提示著過往的采礦歷史。
關礦不是斷財路,而是謀新路。2010年,孫開林帶隊赴澳大利亞、新西蘭考察,看到廢棄礦洞變身旅游景點和種植園,深受啟發:“我們的礦洞恒溫恒濕,不就是天然寶地?”回國后,村里成立專項小組,推動“死礦洞”變成“活資產”。

網絡圖
旅游率先發力。2017年,堯治河村按“礦區變景區、山區變景區、生活區變景區”的思路,啟動“三界洞天”項目。歷時四年,在廢棄礦道中布設電路燈光、融合神話敘事,打造出年接待超30萬人次的網紅景點。
“夏天最忙,一天至少帶三批客人,嗓子都啞了!2012年嫁到堯治河村的匡興玉,如今是村旅游公司的導游,丈夫也在同一公司工作。“以前擔心沒收入,現在村里產業多,既能顧家,工資也不低!甭糜芜帶動了餐飲住宿,游客多時農家樂天天滿座。

圖源?蛋l布
村民許烈菊辦起“百惠農家樂”。“證件村里辦,客源村里引,掙的錢都是自己的!彼χf,房子是村里統一建、統一裝修的,“夏天游客不斷,兩個月就掙了十來萬,過去想都不敢想!
礦洞經濟不止于旅游。8℃-12℃的恒溫環境適宜香菇生長!皼]有病蟲害、不受污染,菇肉厚實,四季可種,供應穩定!奔夹g員張先仁介紹。村里建成現代化礦洞食用菌基地,今年產能達300萬棒,產值有望突破8000萬元,產品通過電商銷往全國。
此外,“堯治河洞藏酒”也應運而生。獨特礦洞被改造為頂級酒窖與文化展館,“洞藏一年抵三年”,成為游客爭購的特色產品。如今,堯治河村已形成水電、精細磷化工、酒業、旅游等多元產業格局。202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45億元,利稅4.5億元,擁有22家村屬企業,提供近2000個就業崗位。

圖源保康發布
“我們不搞單打。有礦時用礦養產業,礦停了其他產業照樣轉!睂O開林說,“轉型要早,也要實,路才走得遠!
從“物質富”到“精神富”:
堯治河村的文化塑魂之路
當青山復綠、村民致富之后,堯治河村的帶頭人開始思考更深層次的命題:鄉村振興,是否只滿足于生態顏值與物質富裕?
“不夠。”孫開林的答案清晰有力,“沒有文化的鄉村,如同沒有靈魂的人。我們要讓村民口袋鼓起來,內心也要豐盈起來。”

網絡圖
“文化鑄魂”的第一步,是“一村十館”的建設。中國磷礦博物館、村史館、黨史館、農耕文化博物館等十座特色場館相繼落成。磷礦博物館中,舊礦燈、礦石標本與老照片,無聲講述著采礦年代的艱辛與代價;村史館里,一幅幅影像則清晰勾勒出從貧困山村到小康典范的變遷軌跡。
更細膩的文化浸潤,藏在“十個一”文化入戶工程中。2011年6月,村黨委提出每戶設置一間書房、一間標準客房、一個花壇,懸掛一幅書法、一件藝術品,并鼓勵村民學習古詩、歌曲和故事。這項看似細致入微的要求,如春雨般悄然改變著日常。
“現在孩子放學就愛待在書房看書。門口花壇種上花,每天為花澆水都成了一種享受。”導游匡興玉說。
文化也在與產業深度融合中釋放能量。2025年夏季,“堯治河杯”湖北高校網球賽、山地越野公開賽、“清涼馬拉松”等賽事接連舉辦。賽事期間,村里酒店民宿一房難求,餐飲特產銷量激增,直接帶動消費超千萬元。
“文化不應只掛在墻上,而要融入生活、拉動產業!睂O開林表示,堯治河村正全力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以“一村十館”為載體拓展療休養與研學市場,讓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持續動力。
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富的基石。“發展成果必須惠及每一位村民,”孫開林強調,“這是堯治河村的共同富裕邏輯!

圖源?蛋l布
集體收益優先投入基礎設施:打通對外道路,實現水、電、路、網全通;統一建成300多棟別墅式民居,村民僅需部分成本即可入;衛生室配備救護車,學校、超市、文化廣場一應俱全!俺抢镉械,我們這兒也有!贝迕裱哉Z中充滿自豪。
公共服務同樣到位:免費體檢、獎學金制度、困難家庭幫扶有序落實;60歲以上老人可領養老金,逢節慶有慰問品。發展成果真正轉化為村民可感可及的幸福感。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發展、明天靠文化!边@句話鐫刻在堯治河村史館的墻上,也深植于村民心中。從劈山開路到生態修復,從產業轉型到文化深耕,這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文化盛”的道路越走越寬。
站在堯治河村的觀景臺上遠眺,青山連綿,別墅錯落,游客的笑語與孩童的嬉鬧交織,一幅既有顏值更有靈魂的立體畫卷,正緩緩展開。
從堯治河村到荊門:
資源型城市綠色突圍路徑
堯治河村的轉型之路,不僅是一條村莊的自我救贖之路,更是一面鏡子,照亮了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與出路。當目光從鄂西荊山群山轉向江漢平原北緣的荊門,這條“磷礦巨龍”的龍首之地,同樣面臨著“因磷而興、因磷而困”的課題。
荊門,作為“中原磷都”,磷復肥產能占據全國十分之一,年產磷石膏數百萬噸,其規模與產業地位遠超當年的堯治河村。然而,磷石膏堆存占地、滲濾液風險、消納壓力大等“副產物”,成為制約荊門高質量發展的“沉疴”。堯治河村的經驗告訴我們——資源開發的紅利,若不能與生態修復同步,終將反噬發展成果;而轉型,必須敢于“斷腕”,更要善于“再生”。

荊門全景 張兆宇 攝
堯治河村的“礦區變景區”“廢洞成寶地”,也為荊門提供了“以用代存”的生動注腳。荊門近年來推動磷石膏“全鏈條管控、全場景利用”,正是對“堯治河村模式”的深化與擴容。從水泥緩凝劑到生態修復填料,從綠色建材到高端材料,磷石膏不再是“包袱”,而是可循環的資源。荊門,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子——這與堯治河村將礦洞改造為旅游景點、種植基地的思路一脈相承——都是將“廢棄空間”轉化為“功能載體”,將“治理成本”轉化為“產業價值”。
但荊門的挑戰更為復雜。磷石膏產生量大、應用場景受限、技術轉化瓶頸突出,更需要系統性的制度創新與市場構建。堯治河村的成功,關鍵在于集體意志的凝聚與長期主義的堅持。荊門若能借鑒其“黨政主導、村企協同、村民受益”的治理機制,強化“以用定產”的剛性約束,打通從實驗室到施工現場的“最后一公里”,便有望在更大尺度上實現從“廢料”到“原料”的躍遷。
更重要的是,堯治河村的實踐揭示了一條深層邏輯——生態治理不是產業的“對立面”,而是產業升級的“催化劑”。荊門若能將磷石膏綜合利用與區域生態修復、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統籌謀劃。打造“磷—肥—材—景”一體化的循環經濟圈,便不僅能破解環保難題,還能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極。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發展、明天靠文化!眻蛑魏哟宓倪@條治理經驗,同樣適用于荊門。精神,是敢于向歷史遺留問題亮劍的擔當;文化,則是將生態理念植入產業基因,讓可持續發展空間無限放大。
站在荊門化工循環產業園遠眺,廠房林立,管道縱橫,這里沒有堯治河村的青山溪流,卻同樣涌動著轉型的渴望與奔跑的力量。每一個資源型地區的重生,都是一次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護山”的覺醒,都是一場從“灰色增長”向“綠色繁榮”的躍升。
路正長,荊門行走其中。
(記者 王杰 錢華云 付永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