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征程,襄陽步履鏗鏘;五年奮進華章,古城氣象萬千。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啟航的歷史交匯點回望,襄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時代答卷”。
五年來,襄陽市委、市政府把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作為指導襄陽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不斷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奮力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推動各項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漢江之濱書寫了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
從國家戰略的“襄陽坐標”到改革開放的“襄陽模式”,
從產業轉型的“鏈上聚勢”到交通樞紐的“通江達!,
從鄉村振興奮進的“襄陽樣板”到生態畫卷鋪展的“綠滿襄陽”,
從文化傳承的“歷史擔當”到民生幸福的“家門口”溫度……
每一個領域都鐫刻著奮斗者的足跡,每一處變化都凝聚著創新者的智慧。

▲鳥瞰襄陽城區
漢江潮涌,奔騰不息;千年古城,氣象萬千。
綜合實力實現躍升,社會大局和諧安定,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啟航的歷史交匯點,襄陽以新視野謀篇布局,以大氣場勇毅前行,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從經濟總量的節節攀升,到創新平臺的加速集聚;從重大項目的落地生根,到民生實事的溫暖浸潤,襄陽用實干詮釋著“新視野”的格局,展現著“大氣場”的擔當。
戰略引領
發展能力跨越提升

▲天朗氣清襄陽城(資料圖)
國家戰略深深鐫刻“襄陽坐標”。
作為中部地區重點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構建全國新發展格局上,肩負著打造武漢—襄陽—宜昌“金三角”核心支撐的重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6次親臨湖北,為湖北發展把脈定向、指路領航。省委、省政府用心體悟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考量和殷切期望,賦予襄陽“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定位。
“推動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乘勢而上、聚勢開新!”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吳海濤強調,全市上下必須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強化支點意識、扛牢使命責任。
牢記殷殷囑托,不忘切切期望,一條奮進之路,愈發清晰明亮。
——經濟總量穩步提升,發展能級實現新跨越。經濟總量實現4年“兩連跳”,2021年突破5000億元大關,2024年跨越6000億元臺階,穩居中部非省會城市前列,連續多年居全國城市50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8:40.9:49.3,服務業占比大幅增加。
——創新高地加速崛起,科技引擎激發新動能。湖北隆中實驗室3項技術成果入選湖北實驗室標志性成果;德普電氣、金鷹重工參與完成的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匯爾杰參與研制的世界首面玄武巖五星紅旗登上月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達到14家、68家,2025年新增院士專家工作站20家。創新“政聘企用”等引才模式,新引進高水平人才團隊54個。創新的引擎轟鳴,為襄陽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產業體系持續優化,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笆奈濉睍r期,襄陽市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現代服務業為驅動、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根基更加堅實。統籌全市資源與布局,突破性發展磷煤化工產業。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突破3000億元,居全省第二。農業基礎地位鞏固提升,全面開啟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創建新征程。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25項“一件事”高效辦,200項事項“容缺辦”,297個重點項目用地清單化管理、足額保障。自貿片區制度創新指數連續5年領跑內陸,綜保區實現“當年獲批、當年建成、當年運營”。
——開放格局深刻重塑,外向經濟凸顯新成效。2025年上半年進出口增速較去年同期提升23.5個百分點,鐵海聯運發運量激增143%。襄陽正從內陸腹地邁向開放前沿。
——縣域經濟持續壯大,城鄉發展煥發新活力。棗陽市實現賽迪百強縣市榜單“七連升”,居第73位,谷城縣再生資源、老河口市循環經濟、棗陽市新能源新材料、襄州區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與智能運維等4個縣域產業集群被評為全省特色產業集群。
在國家戰略引領下,襄陽正朝著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穩步邁進,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貢獻力量。
項目為王
產業體系優化升級

▲10月18日,興發保谷磷化工產業園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7月9日,興發保谷磷化工產業園開工,襄陽磷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重大突破。這個200億元項目,從考察到落地僅用100天,創出“襄陽速度”。
堅持產業第一、“項目為王”的理念,積極實施“兩資三能”戰略,我市持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謀劃布局三線并進,做大規模、提升層級。
從汽車產業一家獨大,到轉型加速多點支撐。云圖控股襄陽磷化工綠色循環產業園、湖北聯投磷煤氟產業基地等一批百億級重大項目簽約落戶;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醫藥健康、現代化工等新興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比重提升至40%以上,航宇救生、五二五泵業等獲評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首次躋身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50強。
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以達產釋能、技改提能、強鏈聚能促投資有效,襄陽對8000余家“四上”企業開展全覆蓋調研服務,推動解決市場主體實際困難 2054個。推動207家企業進行數智化改造,新增智能工廠84家。與33家企業簽訂“一企一策”培育協議,新增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8家。1—7月,全市大型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7.4%,襄陽在推動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農業基礎鞏固提升——
襄陽市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獲省政府22條政策措施支持,已集聚省級以上創新平臺52家、農業龍頭企業24家。2025年,農業產業化水平穩步提升,實施“三個一千”工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構建“長藤結瓜”現代水利體系。1—7月,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605.2億元,同比增長6.1%,“襄陽牛肉面”等農產品品牌持續“出圈”。
“兩資三能”深入推進——
搶抓國家“兩新”“兩重”政策機遇,襄陽持續強化項目謀劃申報。2025年1—7月,爭取競爭性政策資金155.4億元;簽約招商引資項目417個,總投資2684億元,為襄陽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重大項目如強勁引擎,驅動著襄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襄陽在“十四五”期間的跨越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贏得主動
營商環境升級發力

▲“襄陽—廈門—東南亞”國際鐵海聯運專列在襄陽劉崗鐵路貨場首發
以營商環境之“優”促經營主體之“強”、成高質量發展之“勢”,“十四五”期間,襄陽積極構建“熱帶雨林式”的營商環境。
截至7月底,全市經營主體總量達97.22萬戶,同比增長15.34%,其中,企業25.43萬戶,同比增長16.74%。
構筑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襄陽連續4年獲評全省營商環境標桿城市;“高效辦成一件事”主題事項擴大到160項;建成企業綜合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政策、金融、法律等12大類56項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務。
構筑良法善治的法治環境。制定規范涉企行政執法行為十項措施,動態擴容免罰清單至104項,分領域出臺食品、藥品等十二大領域行政處罰裁量細則,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構建合作共贏的開放環境。先后開通至歐洲、東盟的鐵海、鐵鐵、鐵水聯運等10條通道,有效降低外貿物流成本。通關全程網辦,“一站式”通辦,為企業節省辦理時間40%左右。
構筑系統完善的產業生態環境。構建高質量產業鏈,大力實施“兩資三能”工程,全面開展資源招商、產業招商、環境招商、鄉情招商。9月29日,襄陽市三季度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集中簽約活動舉行,總投資1621億元的60個項目搶灘襄陽。構建高富集資金鏈,開展金融領域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構建高效率服務鏈,推進產業鏈上下游供需配套協同;全面構建高水平創新鏈,依托隆中實驗室、華科工研院等創新平臺,建立“中心+節點+驛站”三級服務網絡。
構筑和諧宜居的社會生活環境。擴大優質學位供給,2025年新增公辦中小學、幼兒園學位2765個;2025年,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000個、建設改造充電樁10000個,實現中心城區智慧停車“一圖尋停充”;打造15分鐘生活圈有序發展集市活動、戶外餐飲、夜間經濟等業態,激活城市煙火氣。
民生為本
幸福襄陽共建共享

▲復興號列車行駛在襄荊高鐵上
城市的繁榮,最終要體現在民生改善上,讓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5月23日,襄陽成功捧回全國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一座既有現代氣息又有古風雅韻的千年古城,在漢江之濱拔節生長。
古城墻上,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
昭明臺、鐵佛寺、長門遺址公園三大片區改造全面啟動。游客未來可環城漫步,感受“一座城池半城水”的獨特韻味。
東津新區,希望與夢想共同生長——
海昌海洋館投入使用,漢廣大道等重點路段及管網建設全面完成,襄陽五中初級中學、鄰里中心、東津十字街、漢江PARK等項目加快推進。
“三區”協同,宜居與宜業雙向賦能——
完成197個老舊小區改造,加快智慧停車“一張網”建設,組織編制“視線通廊”規劃,新增綠地面積153萬平方米,魚梁洲環島公園獲評“荊楚十佳城市客廳”。襄陽統籌中心城區空間、政策、產業、功能,推進新城區、古城區和舊城區協同發展,城市能級加速提升。
9月28日,襄荊高鐵開通。從“十”字支撐到“米”字樞紐,一條鋼鐵動脈,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助力,為湖北中部崛起戰略支點筑基。
與此同時,襄陽交通能級不斷跨越提升——
中心城區半小時交通圈完善,成為全省第二個擁有完整快速環線的城市。小河港多式聯運物流園與疏港鐵路專用線二期同步開工,襄陽至宜昌、襄陽至新野高速公路加快建設,“南港北鐵”交通樞紐格局加快形成。
城市的發展,既要“骨架”支撐,更要“血肉”豐滿。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同濟襄陽醫院加快建設,市第一人民醫院東津院區投入使用?h域三級綜合醫院實現全覆蓋,3個臨床專科獲批國家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
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
“教聯體”建設讓652所學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達96.59%。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襄陽校區建成運營,湖北文理學院新校區、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東津校區建成投入使用,襄陽技師學院升格為襄陽科技職業學院,高等教育短板加快補齊。
文旅融合綻放光彩——
管家巷、襄水街成為網紅打卡地,上半年游客增長10.7%。麥田咖啡館等新業態涌現,鄉村振興“四項行動”成效顯著。
民生保障堅實有力——
2025年,襄陽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保持高位,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預計達95.65%!盎菹灞!鄙壣暇,城鄉低保標準逐年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生態環境大幅改善——
PM2.5濃度和重污染天數均大幅下降;漢江干流襄陽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首批國家級碳達峰試點城市、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
回顧“十四五”,襄陽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氣的時代答卷;
展望“十五五”,襄陽必將譜寫更加絢麗的華章。
風勁潮涌,自當揚帆破浪;
任重道遠,更需快馬加鞭。
襄陽將繼續扛牢扛實區域重點城市使命責任,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襄陽實踐的嶄新篇章,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貢獻襄陽力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