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喚“歸雁”,興業正當時。
在黃岡高新區,從武漢光谷遷回的韓東,將湖北銘普光通公司,做成了國內光通信光電二極管領域的頭部供應商;
在羅田,從京城返鄉的徐志新在直播間為家鄉特產“代言”,冷清村口蛻變為電商熱土;
在麻城,今年6月簽約、投資10億元的船舶與海工用IMT智能模塊車研發制造項目,正在做開工前期工作……
這個金秋,從沿江縣市到大別山區,從田間地頭到產業園區,從文旅活動到招商推介現場,黃岡大地“歸雁”的故事不斷續寫。
惟楚有才,鄂東為最。據統計,全國已成立異地黃岡商會26家、異地縣級商會40家,覆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四大經濟圈”;入庫的會員企業近4000家,既有在建筑裝飾、商貿物流、現代農業等傳統行業深耕多年的,也有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新興產業上再拓“新航道”的,構建了多元化的行業布局。

今年以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大規模推進楚商回鄉工作要求,以鄉情、親情、友情為紐帶,開展系列以“楚商回鄉 共建支點”為主題的招商活動,動員吸引一批在外黃岡籍企業家回鄉投資興業,全面推進資本活水反哺家鄉、優質項目落地家鄉、企業總部回遷家鄉,為“支點建設”注入黃岡動能。
截至目前,全市直接和間接簽約楚商及其關聯項目443個、協議投資總額1207億元,其中楚商直接投資占比近50%。一場“引鳳來黃”的生動實踐,正為這座長江邊的活力之城注入強勁發展動力。
鄉情牽線 精準發力: 構建全域招商“強磁場”
“是家鄉山水養育了我,家鄉父老培育了我。回報家鄉、發展家鄉,是我的使命。”上海國鼎建設工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雄,將這份赤子之情化作了回鄉投資興業的行動:投資的希爾寨生態旅游項目,已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投資武穴舊城改造,獲評該市首家“智慧平安小區”;投資的綠色建材項目,引領武穴建材產業從賣原礦石到賣納米鈣的轉型發展。
在外的游子有桑梓之情,但如何破解招商效率低、信息不對稱等難題,變“大海撈針”為“精準捕捉”?
我市以“鄉情”為媒,構建起“節假日搭臺、圖譜導航、三級聯動”的招商體系,讓楚商回鄉路更順、歸巢意更堅。
摸清底數,織密楚商資源“一張網”——
依托“市縣鎮村”四級網格化機制,全面摸排黃岡籍商界、政界、學界精英,將萬余人納入回鄉楚商動態信息庫,實現“一縣一冊、一業一策”,構建覆蓋全國的楚商數據圖譜,為精準對接、靶向招商提供支撐。
“家底”清了,對接才能精準。10月22日至24日,市委書記李軍杰帶隊赴肇慶、深圳、成都開展招商引資活動,聚焦我市新能源、生物醫藥、綠色智能船舶等主導產業,洽談有關重點項目合作事宜。

紅安縣領導聚焦家居建材、文化旅游等主導產業,拜訪楚商,收集招商信息30條;麻城市赴北京、杭州、合肥等地,考察對接能源電力、智慧農貿市場、新材料等重點項目……
今年以來,全市各地黨政主要領導帶隊,分赴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累計走訪重點楚商5348人次,定向對接全國25家異地商會會長及領軍企業家,推動了一批在談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
活動搭臺,唱響返鄉投資“重頭戲”——
舉辦“楚商回鄉 共建支點”系列活動,利用春節、清明、端午、國慶等楚商返鄉傳統節日,市縣聯動集中召開楚商返鄉創業座談會、推介會,搭建了政商溝通平臺。
今年中秋國慶期間,市招商服務中心以“楚商回鄉 共建支點”為主題,推動全市累計開展各類招商對接活動336場,拜訪楚商1057人次,25個重點在談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計劃投資額達49億元,掀起一股股項目回歸、資金回流、人才回聚的熱潮。
浠水“樂享時光 消費升級”音樂節活動,促成10余家文旅產業配套企業達成了投資意愿;英山縣“暖冬人才”活動簽約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項目24個……各地因地制宜的創新舉措,讓楚商回鄉從“節日熱”轉向“常態暖”。
政策暖心 服務護航:筑牢楚商發展“加油站”
“返鄉投資,選對了地方。”提起當初回鄉投資5億元建設智能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線,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英創匯智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亮記憶猶新,“招商合同還在洽談,英山就啟動了土地平整工作,僅用21天,就騰出工業用地1000畝,實現了地等項目。還支持我們建設屬于自己的汽車測試場。”
如今,公司產品已成功打入全國主要車企供應鏈,年產值可達5億元,利稅1億元,成為家鄉發展的強勁引擎。今年1月,英創匯智追投2億元進行二期建設,項目建成后,將形成集產品研發、高端零部件制造、總成裝配、產品測試、整車測試于一體的綜合性智能生產制造基地。
“回來不僅是因為鄉情,更因為家鄉有實打實的支持與暖人心的服務。” 這是返鄉楚商的共同感受。

從《黃岡市推進楚商回鄉工作實施方案》,到《關于進一步激勵商會組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服務高質量發展實施辦法(試行)》,今年以來,市政府出臺一攬子含金又含情的政策 “大禮包”與全流程服務,讓楚商投資放心、發展安心。
總投資103億元的金晟新能源退役電池綜合利用項目,由廣東省黃岡商會牽線而來,從1月上旬首次對接,到5月8日簽約落戶黃岡高新區,僅用了118天。項目填補了我市在新能源循環經濟產業鏈上的空白,致力打造華中地區新能源產業協同發展龍頭。
從“首次考察”到“回訪再考察”,再到“簽約落定”,全流程僅用22天,楚商在麻城投資10億元的潔力纖維基新材料項目今年5月簽約,一期工程8月正式開工,預計2026年春節后投產,實現“開門紅”,三期全部投產后可實現年營收10億元,稅收5000萬元,帶動就業300余人。
近年來,我市推出“政策包+專班服務”模式,打造定制化服務方案,市縣兩級組建專業化項目服務專班,推行“一站式”審批服務,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投資環境。
重慶市湖北商會常務副會長鄧欣在黃州投資互聯網產業園項目,以電商為舟楫,有效聯通故土與廣域市場;
成都黃岡商會執行會長石鵬在黃梅布局綠色飼用添加劑項目,讓家鄉產業升級邁出關鍵步伐;
紅安籍楚商彭旭,回鄉投資將鄉紅農產品研發與深加工項目,成為省、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領紅安縣農產品加工產業持續壯大發展。
一次次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一場場推心置腹的招商洽談,一個個合作共贏的簽約項目,一幅幅熱火朝天的項目建設場景,無不昭示著黃岡招商引商的真摯以及楚商反哺家鄉的熱情。
產業協同 共贏發展:激活區域經濟“新引擎”
楚商歸巢不僅讓企業扎根成長,更與黃岡產業鏈深度融合,實現“企業壯大、產業升級、地方發展”的多贏局面。
總投資100億元的三利譜超寬幅偏光片生產項目,由深圳黃岡商會牽線來,正在安裝設備,沖刺明年初一期投產,將成為華星光電最大的偏光片供貨商,為市區打造百億光電子信息產業強筋壯骨。

楚商回歸不僅是項目落地,更是產業鏈反哺。在推進楚商回鄉投資興業中,我市聚焦“2+2”主導產業,招引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項目,鼓勵企業“一期變多期、一廠變多廠”,讓項目落地的“點”連成產業發展的“面”。
麻城籍企業家湯自知,全面對接麻城汽配產業轉型升級,搶抓新能源汽車風口,成立湖北奧沃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從事重卡、工程機械和新能源汽車冷卻系統風扇離合器、風扇葉的研發、生產、銷售。
一期投產后,有6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產品銷往一汽解放、奔馳、豐田、比亞迪等品牌車企,正在籌備二期項目建設,助力麻城汽配產業百億后再躍升。
企業成長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聚焦推進黃岡大健康產業跨越發展。廣州康亦健集團總裁王莉回家鄉浠水建設百聞健康產業園;上海康甲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敦銀回蘄春投資湖北李時珍百草園;上海聯影集團董事長薛敏與麻城市簽訂影源健康城項目等。
業態創新與民生改善雙向賦能。團風籍楚商詹志春,2025年追加投資3億元打造“秸稈酶解多糖綜合利用項目”,項目達產后,不僅助力“雙碳”目標,而且預計新華揚全產業鏈項目可實現年產值50億元;返鄉創業青年吳炎奎,把“巴掌田”打造成鄉鄰共富的“聚寶盆”,讓4500畝荒田結出“幸福果;返鄉創業者聞彬軍,用一筐生態菜催生農文旅產業鏈,帶動7萬農民增收……

錨定一二三產聯動,培育了一批以燕兒谷生態農業、李時珍百草園、四季花海、邢繡娘農林生態為代表的農文旅深度融合龍頭企業,打造了紅色研學、李時珍、蘇東坡、畢昇多個文化品牌IP,組建了稻米、蘄艾、福白菊農業產業聯合體,開創了傳統化工、機械建材、紡織醫藥提質增效的新局面。
鏈式發展讓集聚效應凸顯。浠水縣通過佛山浠水商會引導15家企業返鄉,涵蓋電器、機械、文旅等領域,形成產業集群;羅田依托楚商資源,推動茶藥融合、溫泉開發、農林產品加工等項目落地,構建 “生態 + 產業”發展模式,實現 “一個楚商帶來一個團隊、壯大一個產業” 的倍增效應。
昔年飛雁別大別,今日歸雁興故鄉。大別山下,越來越多的楚商正帶著項目、技術、資本與鄉情歸來,為黃岡在全省支點建設中勇擔使命不勝不休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記者 沈紅星 通訊員 曾詠華 李娜 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