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置于十二項戰略任務之首,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重大論斷,為新時代實體經濟發展錨定了航向、提供了遵循。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與國內轉型關鍵期,要深入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地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實體經濟向高質量邁進,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根基。
一、錨定核心方向,明確實體經濟戰略定位與發展遵循
實體穩則經濟穩,實體強則經濟強。現階段,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構筑起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和雄厚底氣。但部分實體經濟領域仍面臨“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等問題,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質量效益不高、資源要素約束趨緊、“外堵”與“內卷”并存等矛盾亟待破解。一要堅持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實體經濟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核心方向。以智能化賦能產業升級,持續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加速孕育智能制造、智慧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以綠色化重塑發展模式,統籌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推進傳統高耗能產業低碳改造,壯大新能源、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綠色實體產業,實現實體經濟發展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協同推進。以融合化打破發展壁壘,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區域實體經濟協同融合,破解產業碎片化、同質化問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相統一。二要始終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我國實體經濟正處在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針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風險、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風險,以及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風險,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聚焦薄弱環節補短板、鍛長板,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要加大實體經濟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投入,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突破技術安全瓶頸。要不斷健全實體經濟風險防控體系,嚴格防范金融資本過度流向虛擬經濟,穩定糧食、能源、重要原材料等要素供給,牢牢守住安全底線。
二、聚焦四大任務,明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實踐要求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從固本升級、創新育新、擴容提質、強基增效四個維度,積極部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戰略任務。一是固本升級,夯實實體經濟存量根基。傳統產業是我國產業體系的“基本盤”,是穩增長、保就業的核心支撐。全會明確提出推動化工、機械、造船等重點行業提質升級,鞏固其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優勢地位。這要求持續加強以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生產流程,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二是創新育新,強化實體經濟增量動能。全會聚焦“打造新興支柱產業”與“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等兩條路徑謀劃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集群發展。在未來產業領域,重點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腦機接口等突破。三是擴容提質,優化實體經濟生態格局。全會提出實施服務業擴能提質行動。在生產端,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協同,發展研發設計、物流倉儲、數字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產業鏈整體效率;在消費端,聚焦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升級健康養老、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以優質供給激活內需潛力。四是強基增效,筑牢實體經濟發展底座。圍繞“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完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部署,在新型基建領域,加快5G、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布局,夯實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技術底座;在傳統基建領域,推進跨區域交通大通道、地下管網改造等工程,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協同融合,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擁有更穩固的硬件支撐。
三、聚力重點突破,推動隨州實體經濟聚勢蝶變
今年以來,隨州聚力支點建設,上半年GDP同比增長6.8%,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工業用電量、民間投資、制造業投資增速居全省第一。其中,專汽產值增長8.5%,新能源專汽產量增長60.2%,專汽及零部件出口增長88.5%,“隨州香菇”全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特色產業優勢持續凸顯。“十五五”時期,我們要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方向,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骨干、體現隨州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做強科創引領,筑牢產業升級技術支撐。省委十二屆十次全體會議明確指出,要狠抓科技創新,深入推進“61020”全鏈條攻關,持續完善“71020”高校創新體系,提升發展“含新量”。一方面,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依托高校院所、研究機構、制造業創新中心和中試平臺等創新載體,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另一方面,深化“智改數轉”專項行動,聚焦建成全國氫能源商用車產業示范基地、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特色園區、移動應急裝備產業集群發展目標,實施定向項目研究、揭榜掛帥,聚力攻克輕量化材料、整車集成等關鍵核心技術,積極創建國家應急裝備中試基地,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產業優勢。二是做實三大產業,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底盤。“十五五”時期,我們要以“提能級、優質效、增動力、強功能”為導向,積極推動我市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小苗成大樹”、未來產業“新苗育壯苗”,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大融合”,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錨定專汽應急、農產品加工、文旅產業三大核心產業,對于專汽應急產業,要積極實施“鏈長”掛帥、“鏈主”培育、“鏈創”支撐工程,聚焦“專汽+低空經濟”“專汽+機器人”“專汽+智能網聯”等領域,推動技術研發與場景應用結合,壯大專汽應急產業集群;對于農產品加工產業,要立足“土特產”延鏈補鏈強鏈,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功能型產品轉型,有效提升“隨州香菇”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對于文旅產業,要深化“文化+旅游+農業+大健康”等領域多方融合,借勢旅游1號公路建設串聯全域文旅節點,通過炎帝文化旅游區5A級創建、大洪山景區提檔升級等活動,持續激活隨州文旅生態。三是做優營商環境,激發實體經濟發展活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多領域多層次的制度安排。要樹牢“一盤棋”統籌思維,充分發揮政府牽頭主導、統籌協調職能,建立跨部門、跨層級的營商環境改革機制,避免政策碎片化。要緊扣隨州產業特色,將營商環境優化深度融入專用汽車、農產品加工、文旅等優勢產業全生命周期。政策層面出臺靶向扶持措施,設立專汽應急產業發展基金與“智改數轉”補貼,緩解企業資金壓力;要素層面強化人才、土地、數據資源配置,保障重點產業項目需求;服務層面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簡化審批流程;市場層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反壟斷監管,全方位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發展生態,為湖北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貢獻更多隨州力量。
(作者系中共隨州市委黨校黨性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