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彩霞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直接關系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根基所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作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的重大部署,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當前,要以全會精神為統領,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在基層治理的實踐中書寫“中國之治”的生動答卷。
黨建引領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保證
全會強調要“統籌推進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這一要求在基層治理實踐中要得到充分踐行,只有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才能確保治理方向不偏、力度不減,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強政治保障。一是黨建引領為基層治理錨定方向;鶎又卫砬ь^萬緒,必須有堅強的政治引領才能避免“迷向失焦”。全會強調要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這就要求基層治理必須把黨的領導貫穿全過程。二是黨建引領為基層治理聚合力量。基層治理不是單一主體的“獨角戲”,而是多元參與的“協奏曲”,要通過黨建引領打破治理壁壘、凝聚多方合力。從各地完善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機制,實現從“單一主導”到“協同治理”的轉變,再到挖掘老黨員、退休干部等群體組建“和事佬”“微管家”隊伍,推行“黨員樓道長”制度,讓群眾從治理“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正是黨建激活基層治理內生力的生動寫照。三是黨建引領為基層治理注入效能。全會要求“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正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價值落腳點。通過優化自下而上的訴求反饋機制,基層黨組織將服務精準送到群眾心坎上。
科技賦能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全新動能
科技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更是基層治理提質增效的核心引擎。全會提出以先進技術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指明了路徑;鶎觽鹘y治理模式常面臨響應滯后、資源分散、服務粗放等難題。如今,科技賦能正以“智理”破解“治理”困局,為基層治理注入全新動能。一是科技賦能讓基層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警”。全會強調要提升應急管理科學性,而精準感知是高效治理的前提。傳統基層治理依賴“腳底板巡查”,易出現隱患發現不及時、處置滯后等問題,而“完善風險防控機制”,讓基層治理實現了從事后補救到事前預防的關鍵轉變。二是科技賦能優化服務流程,讓基層治理從“粗放供給”轉向“精準滴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全會對基層治理的核心要求,科技則為服務精準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各地在實踐中實行的“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方式,通過智慧平臺打破了治理服務的時空限制,將全會提出的“提升公共服務便捷性”落到了實處。三是科技賦能激活共治生態,讓基層治理從“單一主導”轉向“多元協同”?萍紴槟鄱喾胶狭Υ罱烁咝蛄,無論是“網格吹哨、部門報到”的閉環機制,還是“線上協商、線下落地”的互動平臺,都讓群眾從治理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讓社會組織、企業等力量精準嵌入治理鏈條,形成全會所倡導的“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生動局面。
民生導向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價值坐標
基層作為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直接連接著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其治理方向與成效始終以民生需求為根本標尺。實踐充分證明,唯有牢牢錨定民生導向這一價值坐標,才能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具實效,真正夯實國家治理的根基。一是民生導向為基層治理校準方向。基層治理千頭萬緒,民生需求是貫穿始終的“主線”。全會強調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基層治理必須跳出“重管理輕服務”的誤區,將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民生導向為基層治理凝聚合力。基層治理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同體行動”。各地在實踐中探索的“小院議事廳”“社區夜話”等平臺,讓居民直接參與了民生決策,實時收集群眾訴求并反饋處置,實現了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共建”的轉變,多方力量在民生目標的牽引下形成治理合力。三是民生導向為基層治理檢驗成效;鶎又卫淼膬灹,最終要用民生改善的實效來評判,將群眾滿意度作為治理成效的根本標準。各地在實踐中推行通過建立“民生臺賬”“銷號制度”,把就業幫扶、矛盾調解、環境整治等民生任務逐項落實,這些務實舉措切實解決了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讓治理成果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不斷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共建共享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活力源泉
全會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將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作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核心目標。基層活力強弱直接關系治理效能高低。實踐證明,唯有打破“政府獨奏”的治理局限,激活多元主體的參與熱情,讓治理成果全民共享,才能為基層治理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夯實“中國之治”的根基。一是以黨建為紐帶,凝聚治理合力。全會強調“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而黨建正是串聯共建力量的核心紐帶。基層黨組織通過搭建聯動平臺、健全協作機制,能有效打破部門壁壘與資源孤島。比如在基層實踐中推動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形成“支部牽頭、多方聯動”的治理格局,將分散力量擰成治理“一股繩”。二是以群眾為主體,激活內生動力;鶎又卫淼幕盍Ρ举|上源于群眾的主動參與,全會倡導的“人人有責、人人盡責”,正是激活內生動力的關鍵。各地通過搭建議事平臺、健全參與機制,讓群眾真正成為治理的“主人翁”,釋放出基層治理的原生動力。三是以共享為目標,鞏固治理成果。共建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共享的成效上,全會要求“讓人民群眾共享治理成果”,這是基層治理的落腳點與出發點。各地通過盤活資源、優化服務,將共建成果轉化為群眾可感的幸福體驗。無論是“15分鐘生活圈”的打造,還是嵌入式養老服務站的建設,共享成果都在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進而激發更廣泛的共建熱情,形成“共建—共享—再共建”的良性循環。唯有持續深化共建共享理念,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才能讓基層治理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書寫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篇章。
奮進新征程,治理譜新篇。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行動指南,各地的實踐探索則讓全會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以黨建為引領筑牢治理根基,以科技為支撐提升治理效能,以民生為導向彰顯治理溫度,以共建為路徑凝聚治理合力,必將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讓人民群眾在高質量發展與高效能治理中享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共大悟縣委黨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