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門,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活”起來。近年來,荊門持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斷探索“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路徑,讓文化以更親切的方式走進生活。
什么樣的物件,能代表一座城市?
是鍋中熱氣騰騰出爐的非遺美食,是郭店楚簡上鐫刻的哲思意象,還是屈家嶺遺址中出土的彩陶……
當“城市禮物”成為新的熱詞,越來越多的文創設計師、社區工作者和文旅機構開始用創意重新詮釋荊門的城市氣質。他們將地方符號、歷史記憶與當代設計融合,把“文化認同”變為一種“文化消費”,讓這座城市的溫度和故事被“帶回家”。
以創意為筆,描摹城市的獨特氣質,探索“文化+產業+生活”的新路徑。在荊門,這樣的實踐也正在逐步展開。
從文物到文創:讓歷史“活”起來
90后陳亮是荊門人,品牌設計是他的職業,文創設計則是他對家鄉的情懷和使命感。
“幾年前,我看到一套《魅力中國》城市字體的設計,每個省份都有獨特字體。我心想:別的城市可以有文創作品,荊門為什么不能?”陳亮回憶說,“我作為荊門的本土設計師,也希望有所貢獻。”

圖為荊門手繪地圖冰箱貼。 玖遇文創提供
2019年春節前夕,陳亮和他的團隊推出了《魅力荊門城市地名字體設計》,并制作成一本小冊子,作為獻給自己家鄉的新年禮物。在他心里,這個設計醞釀了很久:從《荊門直隸州志》、《掇刀自古耀雄風》到《荊門文化簡史》,大量難以尋找的書籍成為他創作的靈感源泉。
隨后的幾年,陳亮陸續推出《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幅荊門城市插畫》《魅力荊門美食印象系列字體設計&原創插畫》等作品。這些作品最初都以冊子的形式呈現,他意識到:“這種形式的設計,還不足以讓荊門的文化被更多人感知和使用。作為設計師,我希望推動城市的發展,從文化傳播入手。”
2024年,他打造了第一款文創產品——厚道荊門·荊門西站金屬紀念冰箱貼。手稿打磨了近三個月,隨后對接廠商制作,整個流程耗時近半年。陳亮回憶道:“我定制了500套回來,心里忐忑,擔心市場不接受。”然而,所有冰箱貼很快售罄,這一次的成功讓他意識到,荊門的文化符號可以轉化為一種城市禮物。
陳亮和他的團隊先后推出了“童心繪荊門”系列——邀請孩子們畫出心中的荊門市博物館鎮館之寶:出行迎賓圖、郭店楚簡等。這些稚拙又真摯的畫作,被他們制成一枚枚冰箱貼,讓童趣與城市記憶貼得更近。

圖為象山先生漫游荊門系列冰箱貼設計稿。 玖遇文創提供
緊接著,“象山先生漫游荊門”系列登場了。靈感來自南宋大儒陸九淵——他曾任荊門知軍,整頓吏治、便利商旅、減輕百姓負擔、廢除“三門引”,讓商賈南北往來、市井繁榮。八百多年過去,他的“象山心學”與為民情懷,早已融入荊門的精神氣質。
陳亮將這段歷史溫情化成了圖像語言:在他的筆下,“象山先生”不再只是古籍中的名字,而是一位穿越時空的“老朋友”,漫步荊門當下——他在圣境山體驗滑翔傘。
在陳亮的工作室里,記者看到一組即將推出的新品:一組結合馬年設計的小馬形狀的毛絨掛件,掛件上的花紋融入屈家嶺文化彩陶紡輪旋紋元素。一件件作品背后,承載著陳亮對荊門文化的理解和表達。
自陳亮的第一款文創產品落地后,其品牌與荊門市博物館文創商店、荊門非遺民俗文化體驗館等景區合作,讓更多荊門元素進入游客的視野。
從愛好到公益:讓文化“近”起來
掇刀區白廟街道的月亮灣社區,位于荊門石化片區,社區居民中不乏書畫能人。
每天上午,80歲的陳順高都會走進月亮灣社區的書畫室。他動作不快,卻一如既往地專注,手里的毛筆在宣紙上緩緩舞動。去年重陽節前,他和社區文創工作室的書法愛好者一起創作了近百把扇子,并義賣出去。“能用自己的手藝為社區做點事,內心很有成就感。”陳順高笑著說。
自2018年月亮灣社區成立以來,便以“墨香月亮灣 加油石化城”為特色,著力打造獨具地域特色的“墨香文化”。經過六年的積累,社區內的書畫團隊不斷壯大,從幾位骨干書畫愛好者起步,到如今擁有幾十人的穩定創作團隊,墨香已經成為社區的獨特名片。

圖為月亮灣社區居民進行文創產品繪制。月亮灣社區文創工作室提供
2024年10月,月亮灣社區邁出了創新的一步,成立了荊門市首家公益文創工作室,開創了“墨香+文創”的社區創新模式。陳則宇是文創工作室工作人員,她笑稱自己是“文創發燒友”,每次出門旅游都要帶回各地的文創產品。她說:“社區一直想把書畫能人的才華和社區資源結合起來,讓傳統文化不僅能被欣賞,更能‘走進生活’,同時凝聚居民力量,讓文化真正服務社區、服務生活。”
工作室購置畫框、紙張等創作素材,篩選并組織志愿者、畫家和書法家進行創作。去年,社區設計并制作出了第一款冰箱貼,以書法作品為主題。如今,這些文創產品已在市博物館、市圖書館等地銷售。陳則宇說:“售賣過程中,我們確實收到了不少反饋,其中一些孩子對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他們看到體現傳統文化的文創產品時表現出很大的熱情。”

圖為月亮灣文創工作室設計的冰箱貼。月亮灣社區文創工作室提供
三年來,社區創作了數百件文創產品:手寫婚書、字畫擺臺、城市印象筆記本以及居民剪紙和香囊等手工藝品。
值得一提的是,社區文創產品的收益全部用于公益活動:慰問困難家庭、修繕公共設施、組織文化活動。工作室通過線下社區和在市博物館設立義賣點,同時通過小紅書等線上渠道銷售,讓文創產品不僅“有美”,更“有用”。陳則宇說:“文創不僅讓文化產品落地,更讓居民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從產品到市場:讓文創“火”起來
文創產品被視為連接文化資源與消費市場的重要橋梁:它不僅能轉化文化資產,還能形成新的消費場景和產業鏈條。
近年來,荊門持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加強文旅商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不斷擴大“荊門好禮”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我市文旅商品向產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今年6月,市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正式成立,匯集旅游、文博、非遺、藝術、工藝美術、農業、動漫等領域的眾多企業。
“我們正通過文化發掘、資源共享、空間共享、成果共享的組合策略,積極探索具有荊門地方特色的文創產業發展之路。”市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會長張金元說,“未來兩年,力爭孵化1—2個知名文創品牌,并推動產業從業人數、產品數量和產值提升。協會還將幫助企業挖掘楚文化底蘊,發展大漆、刺繡等文創,同時結合農業和體育資源,拓展非遺食品、農旅商品及動漫文創,實現細分領域的幫扶和共贏。”

圖為小朋友在民主街歷史文化街區漫讀空間書店選購文創冰箱貼。徐泓杰 攝
截至目前,市文化和旅游局已舉辦兩屆“荊門好禮”文旅商品大賽,社會關注度高、參與面廣。在兩屆大賽評選出的252件文旅商品中,文創商品86件,占比34.1%。
“我們致力于將荊門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國寶文物等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打造一批承載荊門文化、體現荊門特色、深受游客和市民喜愛的文旅商品。”市文化和旅游局資源開發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會持續豐富文創產品價值內涵,進一步加強文旅商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不斷擴大“荊門好禮”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我市文旅商品向產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在荊門,從設計師的手稿到社區居民的書畫,再到市博物館貨架上的文創冰箱貼,一件件文創產品承載著城市的歷史、生活和精神,也將荊門文化符號變成廣大游客“可帶走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