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汽車,作為湖北傳統優勢產業,始終以自主創新為內核,走出了一條向新向智的轉型之路。昨天,嵐圖汽車實現30萬輛銷量的新跨越。從“30萬輛神龍”到“30萬輛嵐圖”,兩個30萬輛的時空對話,展現出湖北汽車產業主動求變,不斷實現追趕、轉型、超越。
在嵐圖汽車云峰工廠,伴隨第30萬輛泰山車型下線,產線開足馬力,65秒下線一臺車。從2020年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嵐圖從第一臺車到第10萬輛,用時2年多;從10萬到20萬,時間縮短了一半;從20萬到30萬,僅用時7個月。
嵐圖汽車董事長、總經理 盧放:我們用實力去印證了,傳統車企不僅能夠實現成功的轉型,而且可以將我們傳統車企的深厚積淀轉化為發展動能,實現高質量與高速度共進的發展新范式。
嵐圖速度,折射著中國車谷的蛻變——1992年,東風與雪鐵龍合資的神龍成立,30萬輛神龍轎車項目落地,帶動武漢成為全國三大轎車基地。但當時秉持著“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技術經驗匱乏、中外管理脫節、產業鏈配套空白等問題接踵而來。
武漢經開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袁言勇:整車項目落地是沒有之前是沒有經驗的,成立了一個“轎車辦”,那就是舉全市全區之力,積極地為企業服務,摸著石頭過河。
2003年后,東風汽車、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日本本田等車企集聚車谷,帶動汽車制造業成為武漢第一大支柱產業。2017年,武漢創下186.6萬輛的乘用車產量歷史峰值,位列全國第五。然而,在新能源汽車浪潮沖擊下,武漢乘用車產量從2018年開始逐年下滑,到2023年僅為117.4萬輛,降幅37%。如何走出產能過剩、技術依賴、自主品牌缺乏的三重困境?湖北提出,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推動汽車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武漢車谷出臺“車谷科創33條”等政策,設立百億級產業基金,針對傳統產能,堅持“消、改、建”并行——拆除神龍及東本廢舊產線、改造雷諾燃油車工廠等為新能源工廠、新建一批新能源汽車工廠。
武漢經開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袁言勇:支持和推動東風走自研加合作的技術模式,積極地引入新動能,包括小鵬、吉利路特斯,形成了“自主+合資+新勢力”三足鼎立的局面。
截至目前,今年中國車谷新能源車產量同比增長超60%,占整車比重達到52.5%,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正向著年產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目標邁進。面向“十五五”,湖北瞄準新產能,推進技術自主化、整車+零部件+軟件+服務一體化發展,以“新能源突破+智能網聯深化+全球化布局”為核心,持續推動汽車產業提能升級。
武漢經開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袁言勇:車能軟芯材生態圈已基本形成網狀的供應鏈體系,整車零部件現在已經接近1:1的水平,打造品牌、降低成本、搶占市場。
湖北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 孫俊聰:從神龍到嵐圖,中國車谷用30年的時間完成了從代工制造到自主制造的這樣的一個跨越。工業基地的轉型是精神的重塑、體系的重構,堅持研發投入、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的多位一體,實現單點車企到產業集群的一個躍遷,推動整車零部件軟件服務的協同發展。
(長江云新聞記者杜瑞雪 李悅 張龍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