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在信用體系日益成為城市發展“軟實力”的今天,如何讓失信企業卸下包袱、重獲新生,考驗的不僅是治理智慧,更是城市的格局與溫度。
隨州近年來創新靠前預警工作方式,會同交通運輸等部門,主動幫助相關市場主體改正違法失信行為,高頻失信實現“動態清零”,通過開展嚴重失信專項行動,累計幫助121家市場主體退出失信名單,高效推進信用修復“一件事”,實現連續三年“零逾期”,更與10個地級市建立跨省聯動機制,走出了一條既有力度、更有溫度的信用治理新路。
“服務多用心”讓“企業少分心”
“告知提醒”實現及時精準修復
“這份《行政處罰信用修復告知書》請您收好,公示期滿后可按清單準備材料申請修復,有疑問隨時聯系我們。”11月4日,隨州市交通運輸局執法人員在向津通物流公司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同時,同步遞上了一紙《信用修復主動告知書》。
這一“兩書同達”的場景,已成為隨州信用修復工作的標準動作。過去,不少企業因對信用修復政策不了解,即便處罰期滿也不知如何修復,導致失信“后遺癥”長期困擾經營。
“信用不是用來‘卡脖子’的,而是為了讓守信用者更便利。”秉持這一理念,隨州在交通運輸、安全生產、稅務等重點領域全面推行“兩書同達”機制,市場監管部門已實行“三書同達”,有效提升了信用監管的精準性和協同性。在處罰之初就明確告知企業修復路徑、條件和時限,變“被動等待”為“主動提醒”,讓企業“知錯即知改”。
不僅如此,對于處罰期滿、符合修復條件的企業,隨州還通過短信、電話等方式進行“點對點”精準提醒,并協助企業完善修復材料,當好全程“服務員”。
廣水市一家企業因稅收違法被列入失信主體后,貸款融資、招投標資格均受限制,生產經營陷入困境。稅務部門主動上門,“一對一”指導企業糾正失信行為,輔導整理申請資料,通過線上平臺全程辦理。如今,該企業已成功退出“黑名單”,重新獲得信用貸款支持,市場準入資格也全面恢復。
這種“監管+服務”的模式,讓執法在秉持剛性的同時,充滿了人性的溫度,極大地激發了失信主體主動糾正錯誤、重塑信用的意愿。“我們不僅要執法有力度,更要服務有溫度。”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讓企業錯了能改、改了能修,才是信用的本義。”
“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
“一網通辦”實現便捷高效修復
“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我在‘信用中國’網站提交了材料,現場通過市級初審,接下來等省級復審和國家終審,10個工作日內就能完成信用修復。”湖北玖榮運輸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親身體驗了“一網通辦”的高效與便捷。
此前,該公司因未按規定進行車輛性能檢測受到行政處罰。在履行完畢、公示期滿后,該公司通過線上平臺快速完成信用重生。
玖榮運輸公司的信用修復是我市“一網通辦”的縮影。我市高效推行信用修復“一件事”,通過線上平臺實現從“被動受理”到“提前介入”、從“多頭受理”到“一網辦理”的轉變。
數字化賦能讓信用修復流程不斷優化。我市依托“湖北政務服務網”高效辦成一件事板塊以及“信用中國”平臺,構建了標準化、規范化的線上信用修復流程。企業只需一次提交材料,后續流程由系統自動流轉、部門協同完成,大幅壓縮辦理時間,降低企業成本。
在具體辦理中,隨州市在政務服務中心設立窗口,提供“幫辦代辦”服務,針對修復中材料不準確的企業,第一時間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進行提醒,并協助企業完善材料,有效提高企業一次性修復通過率。
“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不僅提升了修復效率,更增強了企業的獲得感。目前,隨州通過平臺辦結信用修復申請1000余件,辦結率與時效性均達100%,連續三年實現“零逾期”。
“政府多動腦”讓“企業少煩惱”
“跨城通辦”實現區域協同修復
“16條異地處罰記錄,原本以為要跑多個城市,沒想到在廣水本地就全部修復完成,節省了大量時間和成本。”廣水市聚億萊貨運部負責人看著完成修復的信用報告,難掩喜悅。
這份便利,得益于跨省信用修復聯動機制。隨著企業跨區域經營日益頻繁,異地處罰帶來的信用修復難題也逐漸凸顯。隨州積極破局,攜手四省十市開展跨省信用修復聯動,打破行政壁壘,實現企業免跑、數據跑路,高效推進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通過跨域政府部門線上聯動,企業無需異地奔波,即可完成異地信用修復。
根據聯動機制,企業在合作城市受到行政處罰后,在本地提交修復申請,由屬地發改委與處罰地發改委線上聯動,幫助企業解決信用修復中的難題,核驗信息、流轉材料,實現經營主體無需線下跨省跑動即可辦理相關修復手續。
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圍繞企業群眾需求,逐步拓展協辦領域和合作城市“朋友圈”,推動形成“多領域協調、多城市聯動”的信用修復新生態。“通過與更多城市建立合作關系,讓異地信用修復更加便捷高效。”市發改委主任劉濤表示。
讓知錯能改的企業有機會卸下包袱、輕裝上陣,隨州的信用修復實踐,彰顯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溫度”。未來,隨州將繼續深化信用體系建設,持續優化信用修復服務,讓更多經營主體在合規中重塑發展動能,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的信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