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參北斗”,這句傳唱多年的老話,藏著中國人對方向的篤定與堅守。于湖北而言,北斗不只是九天之上的導航星座,更是荊楚大地產業升級的“定盤星”。
11月17日,湖北省委書記王忠林到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調研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北斗產業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搶抓機遇、發揮優勢,以更實舉措、更大力度推動北斗產業突破性發展,加快打造世界級北斗產業集群。
從800億產業體量向1000億目標穩扎穩打,從科教厚土向世界級產業集群步步為營,湖北北斗,正以“尖刀”為刃、以實干為基,在群雄逐鹿的產業江湖中,披荊斬棘,奮力前進。
一、荊楚北斗有底氣
江湖行走,拼的從不是虛張聲勢,而是骨子里的底氣。
這份底氣,是大師領航的人才根基。
北斗江湖里,李德仁院士這位泰斗級人物坐鎮荊楚,以畢生所學引領方向;10余位相關領域院士組成的“智囊天團”,各懷絕技、各擅勝場,既有攻堅核心技術的硬實力,也有培育后輩的耐心。

李德仁院士
人才是北斗產業的根。這份認知讓湖北始終厚待英才,讓各類人才在荊楚大地安心鉆研、放手拼搏。從高校實驗室里的青年學者,到企業研發團隊的技術骨干,人才梯隊的良性傳承,讓湖北北斗的創新活力源源不斷。
這份底氣,是平臺筑基的科研實力。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穩居全球第一,這份硬實力如同武林中的頂尖門派,底蘊深厚、技法精湛;湖北珞珈實驗室緊扣北斗與商業航天戰略,搭建起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練功場”,讓實驗室里的技術成果能順暢走向生產線。
湖北沒有追求表面熱鬧,而是專注于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堵點。讓技術攻關有依托,讓成果轉化有路徑,奮力為北斗產業集群筑牢科研根基。
這份底氣,是潛心突破的企業干勁。
170余家北斗企業扎根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從芯片研發到終端制造,從系統集成到場景應用,各守一方陣地、相互協同補位,沉穩發展,潛心突破。
立得空間研發的“鐵木牛”物流機器人,憑著北斗技術的精準賦能,悄悄闖蕩海外市場,成為“湖北智造”出海的低調標桿。目前,鐵木牛物流機器人系列已經開發出無人牽引車、無人平板車、無人叉車等多種產品,出口美國、日本等國家,年銷售量超千臺,使用場景遍及新能源電池、光伏、化工等多個行業。
鐵木牛機器人無人運輸牽引車
立得空間董事長郭晟介紹:“美國和日本還沒有這個同類的產品,我們基本上實現了100%的自主可控。未來5年之內爭取在物流運輸機器人的單品上,實現全球第一的目標。”
沉穩發展,潛心突破,厚積薄發。正是有了“鐵木牛”這樣的干勁,湖北北斗的根基才愈發牢固。
二、亮劍江湖補短板
江湖從無永恒的安逸,逆水行舟,慢進便是退。
湖北從未因既有優勢而自滿,反而清醒看清產業江湖的競爭態勢:周邊省份勢頭正勁,有的靠規模先發制人,有的憑場景精準突圍,而湖北自身“規模待擴、龍頭待育、場景待豐、技術待破”的短板,如同武林高手的“軟肋”,若不及時補強,難免落于人后。
這份短板清單,讓湖北沒有陷入“溫水煮青蛙”的懈怠,而是果斷亮出“尖刀”的正確用法——不求一招制敵的張揚,只求精準破局的實效。“尖刀”工程的核心,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在關鍵領域下苦功:
技術上,瞄準“卡脖子”難題聯合攻關,不搞花架子,只求實打實的突破;
產業上,培育龍頭企業,不追求數量堆砌,只專注于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場景上,拓展應用邊界,不貪多求全,只聚焦高價值領域深耕。
湖北對“尖刀”工程格外重視,王忠林調研時要求省市相關部門“強化‘北斗+機器人’政策支持”,推動“機器人進家庭”等標志性產品落地,這正是“尖刀”工程的務實打法——從具體領域切入,以點帶面補齊短板。如若如此,立得空間勢必順著這個方向進一步發力,在“北斗+物流機器人”領域持續深耕,把產品做精、把國際市場做大;光庭信息集中聚焦“北斗+汽車”賽道,默默打磨智能網聯軟件平臺,或將拿下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湖北的“尖刀”,不是張揚的利刃,而是沉穩的鑿子,需要一點點雕琢產業短板,讓北斗產業的“筋骨”愈發強健。
政策支持也應看清短板,循著“低調務實”的思路,不搞大水漫灌,只做精準滴灌。從研發補貼到場景開放,從人才落戶到知識產權保護,每一項政策都瞄準企業的實際需求,不搞形式主義,只求實效。這種“雪中送炭”的支持,必定會讓湖北北斗企業少了后顧之憂,沉下心來搞研發、做市場,在產業江湖中穩步前行。
三、“五個強化”踏新程
江湖突圍,最怕盲目跟風;千億征途,需有清晰章法。
省委書記王忠林提出“五個強化”,結合“尖刀”工程部署,勉勵相關企業闖出一條穩扎穩打的發展路徑:
要強化機遇意識,搶抓航天強國建設機遇,加快壯大產業規模能級,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搶抓航天強國建設機遇,但不能急功近利,湖北不能跟風搞“大干快上”,而是要將北斗產業納入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穩步對接國家戰略,在政策、資金、資源上適度傾斜。
要強化研發創新,集中力量開展聯合攻關,突破更多“卡脖子”難題,不斷提升我省北斗產業發展的硬核支撐。創新是北斗產業的核心,但湖北的創新從不追求“短平快”。珞珈實驗室與企業合作,在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研發等領域默默攻關,一項技術往往要打磨數年才落地;高校與企業共建研發中心,不搞“紙上談兵”,而是聚焦產業實際需求開展研究。“十年磨一劍”的耐心,使湖北北斗的技術根基愈發深厚。
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深入實施“鏈長+鏈主+鏈創”融合機制,加大行業龍頭企業引育力度,加快構建“芯、星、端、網、數、用”全產業鏈的發展格局,切實提升北斗產業整體競爭力。充分“協同”而非盲目“擴張”,讓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能發揮優勢,形成“1+1>2”的合力。
要強化場景應用,著力構建“北斗+低空經濟”“北斗+人形機器人”“北斗+人工智能”等新場景,以北斗系統應用賦能千行百業。從“鐵木牛”物流機器人的精準配送,到智能駕駛的安全導航,從農業精準耕種到電力高效運維,每個場景都經過反復打磨,力求落地見效。“以北斗應用賦能千行百業”,不是“廣撒網”,而是“精準滴灌”,讓北斗技術在核心場景中發揮最大價值,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后再逐步拓展。
要強化服務保障,加強政策支持,完善推進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切實營造北斗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良好的發展生態,不是靠口號喊出來的,而是靠實干做出來的。省市部門主動上門對接企業需求,解決研發、生產中的實際難題;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讓創新者安心投入。這份生態的核心是“務實”,不搞表面文章,只專注于為企業創造安心發展的環境。
四、星辰為伴守初心
江湖路遠,最忌急功近利;星辰大海,更需堅守初心。湖北北斗產業的未來,不在規模的虛胖,而在實力的堅實。
立得空間的“鐵木牛”機器人在海外市場默默拓展,不追求一時的銷量爆發,而是專注于口碑積累;光庭信息在“北斗+汽車”領域持續深耕,有望成長為行業龍頭;珞珈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推進,孵化出更多小而精的創新企業;全產業鏈布局不斷完善,產業集群的質量穩步提升。這些進展,如同光谷的星辰軌跡,劃過留痕,耀眼堅定。
如今的湖北北斗,正以800億規模為新起點,穩步向千億目標邁進。我們相信:只要有大師領航、政府護航、平臺支撐、企業實干,荊楚北斗的千億愿景,必將水到渠成。
湖北北斗“科技優勢突出,發展前景廣闊”,這份判斷,不是基于短期的熱度,而是源于對產業根基的信心。隨著“尖刀”工程的深入推進,“五個強化”的落地見效,湖北北斗必將補齊短板、強化優勢,實現從“科教高地”到“產業高地”的平穩跨越,從“區域領先”向“全球知名”邁進。
“天上的星星參北斗”,荊楚大地穩步走。北斗指引的是前進方向,堅守的是發展初心。湖北正以沉穩與堅韌,以“尖刀”工程的精準與務實,向著“加快打造世界級北斗產業集群”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