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湖北,捷報頻傳,突破不斷:
武漢鋼鐵有限公司新能源無取向硅鋼項目僅用4個月就實現達產目標。這一薄如紙片的高強度硅鋼領先全球,可滿足人形機器人等產業需求。
武漢產全球首臺AI膠囊內鏡,進入全球超百家醫療機構。
全國首家人形機器人7S店在光谷開業,湖北自研人形機器人家族集中亮相,開始明碼標價走向市場……
“每次來都能看到新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六次親臨湖北,為湖北發展擘畫藍圖,勉勵荊楚人民,“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
五年間,全省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頂壓前行、攻堅克難,發展曲線昂揚向上,經濟大省勇扛千鈞。
這是一份怎樣的成績單?
經濟總量“三連跳”實力取得新突破

站穩4萬億、跨越5萬億、邁上6萬億,經濟總量連跨三個萬億臺階,提前一年達成“十四五”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艱巨前所未有。面對風高浪急,湖北走出了一條“復元打平、重回賽道、修復向好、聚勢突破、整體提升”的昂揚向上發展曲線。
從增速看,“十四五”前4年,湖北經濟年均增長7.1%,其中有3年增速位居中部第一。
從分量看,湖北經濟總量占中部地區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9.5%,提升至2024年的20.9%。
從后勁看,今年前三季度,湖北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保持了好于同期、高于全國、大省領先、中部領跑的態勢。
經濟大省挑大梁,不僅要看速度,還要看在全國的重要性、貢獻率、顯示度。
湖北制造,叫響全國、全球。作為全國少數擁有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湖北66個重點工業產品產量穩居全國第一;光纖光纜規模問鼎世界,光通信、存儲芯片技術全球領先,一系列標志性工業母機展現出自主可控的硬核實力;從支撐全球通信網絡,到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產品遠銷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湖北制造”已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去年,湖北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與服務、大健康三大產業突破萬億規模。今年5大支柱產業有望全部邁入萬億級,6個優勢產業有望突破5000億級。
首個首創,創新全球出圈。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智能衛星遙感系統、全球最快磁懸浮技術、全球首個6G系統樣機、全球首創“稻米造血”產業化基地、國內首款膠體量子點紅外探測芯片、國內首臺原子量子計算機……“十四五”期間,一個又一個“第一”“首創”,見證著湖北創新驅動發展的鏗鏘步伐。去年,湖北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1408.2億元,較2020年增長40.08%。當前,湖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區域創新能力指數升至全國第七、中部第一。
“十四五”以來,湖北經濟向上生長、向好突破,還有更多注腳:
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居長江中上游港口首位;亞洲唯一的專業貨運機場花湖國際機場,貨運航班量躍居全國第四,成為中部新的“空中出?凇;長江干流、丹江口庫區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中碳登管理全國2624家企業、護航全球最大碳市場;湖北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的經濟增長。
昂揚曲線從何而來?
七大戰略揚帆起支點建設取得新突破
湖北的新突破是如何取得的?
主線十分清晰:大力實施能級跨越、科創引領、產業倍增、樞紐提能、美麗湖北、文化創新、區域聯動“七大戰略”,著力在打造科創支點、產業支點、開放支點、生態支點、聯動支點上下功夫。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湖北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
錨定科創引領,湖北全力打造人才、策源、產業、生態4個全國全球領先的高地,將豐厚的科教“家底”轉為強大的科技供給。
“尖刀”技術攻關工程率先啟動,緊盯國家所需,立足產業所困,以“一款‘尖刀’產品、一家接力部門、一個示范場景、一家應用單位、一家投資機構”的獨特機制,推動“卡脖子”瓶頸轉化為“卡位”優勢。11月5日,湖北42項關鍵技術攻關“尖刀”工程成果亮刃出鞘、集中展示,多項科技成果在全球“遙遙領先”。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體經濟的“鋼筋鐵骨”。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并進。
錨定產業倍增,湖北“三線并進”,做大做強“51020”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快構建體現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嵐圖汽車智慧工廠,多種款型的新能源汽車共線生產,平均不到兩分鐘就有一輛整車下線。今年1月至10月,嵐圖汽車交付量同比增長82%,實現穩健“九連漲”。
新興產業“新樹扎深根”。自“新春第一會”首秀以來,湖北人形機器人軍團數量翻倍,僅光谷就已匯聚5家整機企業、近20家核心供應鏈企業。
未來產業全面起勢。全球首個6G系統樣機傳出首組信號,國內首臺原子量子計算機“漢原一號”驚艷亮相,腦機接口產業串珠成鏈……湖北積極搶占下一個五年。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湖北“系統提升開放樞紐功能”。
推進樞紐提能戰略,湖北打造新時代的“九州通衢”“九州通商”“九州通融”,重塑內陸開放格局。
天空之上,花湖國際機場已開通109條國內國際貨運航線,形成覆蓋亞洲、連通歐美和非洲的全球航空網絡;長江之濱,武漢陽邏港開辟直達韓國、俄羅斯等5條國際航線,連接全球117個港口;鐵軌之上,中歐班列(武漢)輻射歐亞大陸40個國家,連續兩年開行量突破千列。
隨著國際物流通道的加速重構,湖北實現由內陸腹地向開放高地的精彩跨越。今年前三季度,湖北進出口總值創下6176.9億元的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25.3%,增速居全國經濟大省首位。
支點,既要中心城市帶動發力,又要縣城農村支撐給力,形成全域協同、聯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錨定區域聯動,湖北推進武漢、襄陽、宜昌“金三角”協同發展,武漢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宜昌、襄陽突破6000億,荊州、孝感、黃岡突破3000億,8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多極支撐、多點發力活力澎湃。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格局初見端倪。
該如何走向下一個五年?
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拼出更多新突破
“十四五”的昂揚曲線,為即將啟程的“十五五”留下了一把把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
——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才能頂住壓力、穩中求進。
當下,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逆風逆流”,湖北持續推進高水平開放,深度融入全球市場,競爭優勢不斷從成本優勢更多轉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綠色優勢。通過“相約春天賞櫻花”“世界500強對話湖北”、中國—北歐經貿合作論壇等重要活動,湖北磁力不斷增強。過去4年,全省累計新設外資企業2259家,實際使用外資98億美元。
越是復雜局面,越需要干部“拼搶實”。在寧德時代邦普項目現場,宜昌市各級干部卷起鋪蓋入駐板房指揮部,與項目建設者并肩作戰。荊門干部以“奔跑”的姿態跑出投資“加速度”,以億緯動力為龍頭,帶動34家鋰電頭部企業落戶荊門,形成從電芯到儲能的完整鏈條。
——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在變局中開出新局。
科技創新是湖北的最大優勢。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需要形成“產業—科技—人才”閉環。

“51020”聚焦造什么,打造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構成湖北工業經濟的“骨架”和主戰場;“61020”解決怎么造,每年突破6項以上重大基礎研究成果、1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形成20項以上標志性產品,為51020產業提供技術支撐與成果庫;“71020”回答“誰來造”:支持7所左右高校進入世界一流、10個省屬高校學科沖進全國“雙一流”、面向“51020”產業動態建設20個特色優勢學科,實現高層次人才和原創成果的持續性供給。
——堅持系統觀念,才能在“一難兩難多難”復雜局面中,應對“既要又要還要”的挑戰。
對接國家“兩新”政策疊加發力,在全國率先啟動汽車換“能”、家電換“智”、家裝廚衛“煥新”三大行動;對接國家“兩重”政策主動爭取,謀劃實施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大項目和好項目;對接國家促進消費政策,5000多場促消費活動攪熱荊楚……湖北積極搶抓一攬子政策機遇,讓政策疊加形成放大效應。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鋪展了下一個五年的康莊大道。即將站上又一個五年的起跑點,湖北將以更扎實的作風砥礪奮進,以更拼搏的姿態攻堅克難,把加快建成支點的腳步邁得更快更穩,書寫更加絢麗的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謝慧敏 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