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變身”育人場 三餐“解鎖”成長力
——曾都一中“三維課堂”之第三課堂實踐掠影
隨州新聞網訊 (通訊員李世軍)“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言一行皆顯教養本色。”在曾都區第一高級中學,傳統教室構筑的知識殿堂是立德樹人的“第一課堂”,以鳳凰文化為引領、涵蓋文體競技、科技探索、思品德育等多元形式的室外活動是賦能成長的“第二課堂”。如今,每日人聲鼎沸的食堂,正以“第三課堂”的全新姿態,成為連接知識與生活、承載溫度與成長的重要育人陣地,讓教育在煙火氣中蓬勃生長。
作為“三維課堂”育人理念的創新延伸,曾都一中正將食堂從單純的就餐場所,升級為集食育實踐、情感交流、素養培育于一體的綜合性育人空間,讓每一餐飯都成為滋養生命的教育契機,走出一條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特色之路。
食育深耕筑根基 文明素養自然成
廣水拐子飯、廣東海鮮粥、四川麻辣涮、蘭州拉面……就餐時段的曾都一中食堂各檔口,取餐隊伍整齊有序,潔凈餐桌鮮有剩飯剩菜。為破解餐飲浪費難題,學校精準借鑒“品種多選、分量少取”的科學理念,在16個就餐窗口中每日隨機設置5個特色窗口,動態更新菜譜,50余種涵蓋地方風味與創新菜品的美食輪番登場,徹底告別“眾口難調”的困擾。同時推出自助餐、營養餐、兩元餐等多元品類,既適配不同消費能力,更強力引導學生樹立理性就餐觀念。
“以前總擔心菜不合口味造成浪費,現在每天都有新花樣,還能根據食量精準點餐,‘光盤’成了自然而然的事。”高二學生李宥嘉捧著潔凈的餐盤說道。為讓食育理念深度落地,學校在食堂進門墻壁開辟“美食文化墻”,定期更新飲食相關文化內容,讓食堂成為跨學科學習的鮮活起點,學生在就餐中潛移默化習得健康知識,淬煉文明習慣。
此外,學校實行三個年級錯峰放學制度,確保就餐空間寬松舒適。從餐前排隊禮讓、餐中輕聲交流到餐后自主整理碗筷、分類投放餐具,一系列細節養成教育,讓食堂成為涵養學生文明禮儀的“實戰課堂”。正如溫馨標語所倡導的“輕聲交流,共享美好‘食’光”“‘光盤’行動,為美味點贊”,用積極引導替代生硬約束,讓文明素養在潛移默化中深植于心。
校長陪餐暖人心 無聲傾聽聚合力
“同學,今天的菜合口味嗎?最近學習節奏還適應嗎?”每天午餐時間,曾都一中食堂里總會出現校長帶隊、干部陪同的陪餐身影。不同于常規的食品安全監督,學校將干部陪餐制落到實處、化為常態,讓陪餐成為“零距離溝通”的黃金紐帶。
陪餐干部穿梭在就餐區域,既用心觀察每一位學生的狀態——看到點餐量過少的學生,主動上前詢問是否存在生活困難;發現獨自就餐、情緒低落的同學,便耐心坐下傾聽心聲、疏導壓力;更會主動融入學生群體,靜靜地坐在學生中間共同就餐。就餐時刻是學生最放松、最真實的時光,陪餐人員默默聆聽學生間的閑談交流,近距離捕捉他們的情緒起伏,深度感知他們的思想動態,從細碎話語中讀懂學生在校園的真實生活狀態,這些鮮活素材為各年級部精準開展教育管理提供了堅實依據。“我們不僅是陪學生吃飯,更要做他們成長路上的‘暖心人’和‘傾聽者’。”學校黨委書記文永洪表示,陪餐人員會將收集到的意見建議及時匯總形成反饋清單,讓教育管理更貼合學生需求。
除了常態化陪餐,食堂里的“特殊關懷”更顯溫度:為生病師生準備清淡可口的“病號飯”,為過生日的學生送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長壽面。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傳遞著“學校如家”的歸屬感,構建起制度之外的情感紐帶,讓第三課堂成為充滿暖意的“心靈驛站”。
多元舞臺綻芳華 青春活力盡情燃
11月20日的曾都一中食堂,歌聲與掌聲交織成歡樂的海洋——高三(13)班學生正借助食堂配備的卡拉OK設備,為同學舉辦溫馨的生日會,這是學校將食堂打造成“百姓大舞臺”的生動縮影。借鑒“一室多用”的空間利用理念,曾都一中讓食堂煥發全新活力,成為第二課堂的強力延伸與有效補充。
依托各年級每周固定的社團活動時間,學校在食堂開辟專屬才藝展示空間,這里既有唱歌社團學生的專業演繹,也有普通同學的即興演唱;既能點歌傳遞祝福,也能自彈自唱釋放學習壓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曾一星光大道”。三餐時段,舒緩的古典樂輕輕流淌,不僅有效降低環境噪音,更讓就餐成為一場愉悅的享受。
“我平時喜歡唱歌,但一直沒勇氣在眾人面前表演,食堂這個舞臺很放松,讓我找到了展示自己的勇氣。”高三陳同學說,在食堂的才藝展示成了他緩解學習壓力的重要方式。從食育實踐到情感陪伴,從才藝展示到品格塑造,曾都一中的食堂第三課堂,正以豐富的內涵與溫暖的底色,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重要驛站。
未來,曾都一中將持續深化“三維課堂”建設,不斷豐富食堂第三課堂的育人內涵,吸納更多科學食育理念與精細化管理方法,讓食堂這方方寸天地,真正成為滋養生命、啟迪智慧、傳承文明的育人沃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三餐四季的陪伴中,收獲習慣、溫暖與成長,讓教育的溫度滲透到成長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