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曲藝令人叫絕,民俗展演惹人喜愛,特色小吃香飄四方,地方特產琳瑯滿目。
首屆炎帝神農文化廟會的成功舉辦,讓那些久違的民間小吃、民間絕技、民俗文化,又回到了我們的身邊。
隨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朱軍說:“文化廟會重拾民俗文化,富有民間基礎。”
據統計,文化廟會共展出民俗土特產24種、民間小吃27種,演出民間文藝節目12個,前來助興演出的各類民間演出團體10多個,可謂一次民俗文化大聚會。廟會上,展出了麥桿畫、烙畫等隨州特色的民間工藝品,游客們品嘗到了油饃、水搭片、汽水饃、梅花糕等民間小吃,商人們將茶葉、蜜棗、香菇、木耳等農副產品賣到了節會上。文藝工作者將瀕臨失傳的 “隨州花鼓戲”、“義陽大鼓”、“隨州三獨”等已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文藝節目,重新搬上了舞臺。兩天的廟會吸引游客20萬人次,帶動炎帝神農故里景區的游客大增。逛廟會的群眾個個喜笑顏開,找到了久違的感覺。
文化廟會作為本屆尋根節的一大活動,讓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隨縣縣委、縣政府很快形成共識:炎帝神農是布衣先皇,炎帝文化是平民的文化,尋根節要一屆一屆地辦下去,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尋根節已舉辦兩屆,從某種角度來說,普通百姓的參與度顯得有些不夠。炎帝神農文化廟會,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炎帝故里獨特的民俗文化精髓,面向普通百姓,體現群眾參與,讓文化回歸百姓,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大大提升了人氣。
文化廟會靠什么吸引人?關鍵靠活動。據了解,6月9日廟會開幕的那天,各項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現場人山人海。到了6月10日,各個展臺、攤位依然,但因為沒有相應的活動作支撐,場面冷清下來。據此,隨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楊霽認為,廟會就是隨縣的“世博會”,要深入挖掘炎帝神農文化的內涵,引入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內容,盡可能展現隨縣的文化特色和時尚元素。他特別提出,要消除對廟會認識的“誤區”,廟會的內容并非完全是傳統的,過去的廟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它是開放的、時尚的、超前的,很多年輕人就是在廟會上相識相親相愛的。因此,廟會是個很大的舞臺,活動內容應豐富多彩,富于時代氣息。今后廟會的內容要大大拓展,可以是文藝節目,可以是產品交易,可以是體育活動,可以是技能大賽,時間上也不是固定的某一天、兩天,而是不定期舉辦。
文化廟會豐富了尋根節的內涵,滿足了廣大群眾的精神需求,產生了一定的轟動效應。我們要因勢利導,進一步豐富其內容和形式,讓這種古老的文化形式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本網記者 毛傳榮 特約記者 鐘克波)
(責任編輯:隨網 新聞熱線:0722-331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