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從炎帝神農文化的時代、農業是炎帝神農文化的社會根底以及炎帝神農文化的核心價值生發議題,認為炎帝神農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于創造精神。正是這種創造精神,促進了中華先祖的第一次飛躍性發展,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和文化基礎。
摘要:炎帝神農時代,其創造、發明史載屢見,諸如《國語·魯語》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易·系辭下》:“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這顯然是指農業的發展與農具的改進。
除農業外,神農時期還有不少的發明和創造, 《世本》說:“神農作琴”(《風俗通》引)、“神農作瑟” (《山海經·注》引)、“女媧作笙簧” (《太平御覽·名堂位·疏》。按,有的古籍以為神農、女媧是夫婦。)、“隨作笙”(《風俗通》引。宋衷注:隨,女媧氏之臣。)、“隨作竽”(《廣韻》引),《世本》中所說的神農時期創造和發展了各種樂器,樂器是古代人們生活、交際的工具,同時更是重要的祭祀場所的必備禮樂器具。又有記載說,神農之世發明了煮鹽,《太平御覽》引《世本》曰:“宿沙作煮鹽。”“宿沙”,一說為黃帝臣,一說為炎帝臣,張澍 集解《世本》曰:“《路史注》引宋衷注:‘夙沙氏,炎帝之諸侯。’” 《淮南子·修務訓》又說,神農 “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即是說神農嘗百草,以開醫藥之先河。
從上述史料記載可以看出,炎帝文化代表著一個文化發展時代,這是一個創造、發明和匯聚發明創造的時代,它促進了社會的第一次飛躍性發展,為進入文明社會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和文化基礎。仰韶文化晚期或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發現,也給予了諸文獻記載的物化證據。
李民: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