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勇(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楚辭》作為國學經典,是與《詩經》齊名的古代文獻,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大源頭之一。而開創了《楚辭》一代文風的屈原,以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格力量,和眾多意境高遠,膾炙人口的辭賦作品,成為人們千古稱頌的理想人物。在屈原身上,不僅流淌著炎黃文化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也彰顯出了中國歷代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就是之所以可以將屈原精神與炎黃文化相提并論的主要原因。
屈原,名平,其遠祖是顓頊高陽氏,高陽是黃帝的五世孫。所以,屈原在《離騷》開篇中即陳述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笨梢娗騺硪渣S帝苗裔而自豪,并以此激勵自己光宗耀祖,不辱使命。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高陽氏的六代孫季連就是楚的創業始祖。在周成王時,季連的曾孫熊繹受封于楚,傳至楚武王,他的兒子瑕,被封采邑于屈,于是子孫就以屈為氏了,所以,屈原不僅是黃帝的后裔,也的確是楚國的貴族!妒酚洝で袀鳌分幸舱f:“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于諸侯。王甚任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起初,屈原是很受楚懷王信任的,不久,上官大夫靳尚嫉恨屈原的才能,就不斷地在楚懷王面前詆毀屈原,導致楚懷王對屈原的疏遠,也不再聽取屈原的勸諫。不久,不聽屈原勸諫而執意巡游秦國的楚懷王被秦國囚禁而死。這時,頃襄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的詆毀,導致屈原被放逐江漢。最后,屈原在汨羅江投水而死。屈原的死,既是無奈的選擇,也是時勢的必然;既是個人理想的最終破滅,也是對人生境界的執著堅守;既是個體生命的受挫,也是個體精神的解脫;既有逃避現實的消極傾向,又有忠于國家民族的大無畏情懷。只有把握了屈原的生平,才能理解他的辭賦作品。屈原的辭賦中展示了一個詩人全部的情感與經歷,同時構建起了華夏民族抒情文學大廈的基石。
《離騷》是《楚辭》中篇幅最長、影響最廣、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足跡與憂國愛民的人文情懷,在《離騷》中有淋漓盡致的體現。歷代文史大家都把“離騷”的本意理解為抒寫憂患離別之辭。首先,《離騷》以浪漫主義手法,為人們描繪出了一個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這個世界表現出的是屈原對高尚的精神品質的自我珍惜。在這個世界里,屈原使用了無數的芳花香草,描摹了許多性格鮮明的美人形象。香草象征著仁人君子的高潔品質,惡草象征著奸臣小人的陽奉陰違。在這個象征的世界里集中體現了屈原高潔的形象和內心境界,這是整首《離騷》最動人的地方。同時,《離騷》也描摹了一個黑白顛倒、君主昏庸的現實世界。志存高潔的屈原,在這個黑暗的世界中被壓迫、排斥、流放,直到最后走向死亡,這是《離騷》最具震撼力和批判力的場景,這種悲劇色彩曾引發了無數后代文人的共鳴,他們是通過這個世界來認識屈原,同情屈原的。在理想與現實一同破滅之后,屈原只能將滿腔情懷寄托與瑰麗神奇的神話世界了,他縱目馳神,遨游昆侖,將自身對完美理想的不懈追求,寄托在那些神話人物的身上!峨x騷》中前后描述的三個境界,即象征世界、現實世界和神話世界的理想其實都破碎了,這就導致了屈原的殺身成仁!皝y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奔热徊荒軈f助明君推行美政,既然人生不能完美,那我就不如死去依就水居的彭咸。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屈原的自殺就是《離騷》的悲劇,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劇。這個悲劇在中國歷史上曾警鐘長鳴,讓無數統治者引以為戒,也讓無數仁人志士銘心刻骨。
屈原的人格力量與人文情懷,參與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影響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面貌,促進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發展?v觀歷史,有多少文人墨客,忠臣孝子,游子楚囚,都從《楚辭》尤其從屈原那里得到了生命的啟示與抗爭的力量。中華民族的文明,我們這個民族中的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和《楚辭》的影響。所以揚雄以屈原比孔子,李白說屈原死了便“無堪與言”,蘇軾說他終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只有一個屈原。
雖然“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理解和詮釋,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個人對于生他養他的一方水土,有著一種天然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家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不應該有任何意識形態的色彩。每當政權更替之際,尤其是外敵入侵或國政混亂的時候,屈原的精神價值就會顯現出來,給予抵抗入侵的人以精神力量,給予撥亂反正的人以成功的勇氣。所以,屈原的精神,就是既熱愛祖國、熱愛故鄉、忠誠于自己的祖國和君王,同時又不放棄個人的操守與理想主義,這二者共同參與了中華民族精神與倫理的塑造。人們在端午節紀念屈原,其實就是在呼喚這種民族精神與人倫操守。這種人文追求與同時代形成并影響深遠的儒家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與炎黃文化的精神內涵也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正因為中華民族有了屈原,有了孔子,才讓世界仰望崇敬,屈原的思想和孔子的學說,讓整個世界受益匪淺,也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引以為榮。
近百年以來的中國,受長期戰亂與內斗之損害,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遭受多次浩劫,使得中華民族的人文基礎受到重創,當前,在商品經濟浪潮的沖擊和信仰缺失的大文化環境中,一系列社會問題接踵而至,使得中華民族的人文生存環境再次面臨挑戰。作為炎黃子孫,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中國人,誰都不希望那些違悖人倫道德、為人所不恥的亂象在中華大地上遺害民眾。維護倫理道德,構建和諧家園,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理想和追求。在當今的中國,緬懷屈原精神,重溫人格操守,有著啟迪良知的現實意義。今天,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和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隨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聯合在屈原的故鄉召開團體會員單位工作研討會,我身臨其境,頗有感觸,以上言論,也算是有感而發。愿屈原精神礪久彌新,愿和諧社會永葆青春。
(責任編輯:心安 新聞熱線:0722-331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