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新 徐明琛
華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腳下是源頭。隨州是一個有“始”有“鐘”的城市。有古樂編鐘和炎帝神農兩張世界級的文化名片。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連續三屆成功舉辦,確立了隨州作為“炎帝神農故里”不可動搖的地位。擦亮炎帝神農文化名片,推進炎帝神農故里景區科學開發,對于隨州來說,不僅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而且是一個必須抓緊推進的重要課題。如何進一步讓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這塊璞玉熠熠發光,筆者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承載著尋根謁祖的主體功能,展示著始祖炎帝的主要功績,是弘揚炎帝神農文化的核心平臺,對于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認同感,提高隨州的知名度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認為,尋根節要堅持“高規格、小規模、有特色、持續辦”的原則,在推進景區建設的過程中,硬件設施上應恢弘大氣、莊嚴肅穆;內容和形式上,更應該濃縮中華五千年文明之精華,體現烈山古樸民俗之魅力。景區雖然已興建了神農大殿、謁祖廣場、圣火廣場、華夏始祖門、炎帝大像等人文景觀,但由于歷史久遠,炎帝文化遺跡遺存甚少,很多景點只有視覺建筑景觀,但文化內涵彰顯不足,給游客印象不深,也留不住游客,核心景區整合包裝仍然匠心缺乏。筆者認為,要以世界華人尋根謁祖朝圣地為定位,緊緊圍繞“尋根祈福、品味農耕、體驗民俗”的主題思想,不斷豐富景區文化內涵;按照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理念,唱好始祖文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三臺戲。
一、大氣魄深掘始祖文化
始祖文化是景區的核心與精髓,把始祖文化做充分,能起到強基固本之效用。目前,景區對神農洞、神農碑、萬法寺等古遺址都做了很好的保存、修復、重建和包裝,但新建人文景觀如神農大殿、炎帝大像等,四圍空空如也,缺乏歷史文化元素。筆者建議,可在神農大殿內供奉歷代帝王靈位,象征中華文明從遠古的炎帝時代,經歷朝歷代薪火傳承,生生不息;亦可增加儒道釋等宗教元素,象征中華文化的認祖歸宗。因炎帝大像底座邊長56尺,象征56個民族,故建議將其底座空間改建成民族展廳,全面系統展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風情,寓意各民族血脈相連、骨肉相親,以示中華民族的認祖歸宗;炎帝大像后建百米照壁,以浮雕展示百家姓姓氏淵源及文化,寓意由姜姓而五姓,由五姓而百家姓,以示炎帝神農氏為華夏子孫的共同始祖。
“漫道稽古難征,難續洪荒信使;還從口碑物器,景仰創世神話。”根據相關歷史典籍記載和民間神話傳說,創意復原遠古時代景觀,為景區增添文化亮點。南朝劉宋盛弘之《荊州記》曰:“隨郡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農所生,周圍一頃二十畝地,外有兩重塹,中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則眾井動,即此為神農社,常年祀之。庖羲生于陳,神農育乎楚,考籍應圖,于是乎在。”足見神農井是炎帝生于厲山的重要考證,若在現有神農井遺址的基礎上,通過技術手段,重現“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井動”之景象,兼顧灌溉之功用,將是景區又一神奇的看點。《淮南子·天文訓》有云:“南方火也,其帝炎帝。”《白虎通義·五行》云:“炎帝者,太陽也。”炎帝神農是太陽神,至今隨縣民間還有祭太陽神的傳統。據此,建議以古藉今,突破紀念型古建筑模式,因地制宜,在九列山第七列洞天山上,興建烈山祭日臺,為拜謁炎帝始祖增添新的祭祀內容,同時,可形成平原觀日出的美妙佳景。在此基礎上,逐步復原清人敬甫所描繪的“九嶺晴嵐、龍河新潮、煙寺晚鐘、山村夕照、奎閣朝霞、龍泉夜月、斷崖宿霧、古洞春云”厲山八景。
前三屆拜祖大典中的大型音詩舞《耕》、《神農本草經》,原生態音樂《龍騰九州》、《耒耜和音》、《烈山鼓樂》,原創復古儀式《中華祭禮》,其創意均來自炎帝的八大功德,表現了先民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不斷探索、實踐、發現、發明和總結的開拓創新精神,抒發了中華兒女對炎帝的景仰之情。這些原創作品是神農文化精髓與現代科技文明的完美結合,是歷屆尋根節的經典,是樂舞祭祀的精華。建議景區組建祭祀禮樂隊,將這些原創作品中的精華作為祭祀禮儀的固定形式保留下來,據客流量按時間段演出,供游人欣賞。
二、大視野描繪農耕文化
炎帝神農氏是華夏農耕文明的首創者。景區可從歷史回顧、農耕體驗、休閑娛樂三個方面著手,濃縮中華農耕文化。
設置農耕文化展館。以烈山腳下陳家灣、洼子灣等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實物,按比例縮小的石器時期人類文化遺址沙盤等形式,真實再現農耕文化的形態;利用圖片、影像以及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展示石器時代人類生產生活的場景,彰顯洪荒時代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設計農耕體驗園。包括農具館、陶藝館、五谷園、百草園、茶園和烈山湖,按照親身體驗、切身感受的思路,引導游客在五谷園扶犁、耙田、撒種、收割;在農具館推碾子、搖轆轤、踩紡車;在陶藝館制作物器;在百草園采藥;在茶園采茶;在烈山湖放舟捕魚垂釣,組成一幅男耕女織、漁舟唱晚的古樸畫卷。
打造農家休閑園。按照“建筑返古、環境返野”的風格,設計神農部落,承載景區酒店之功能。部落內飼養雞牛羊,有水車、石井、碉樓、洞穴,設琴棋書畫軒、茶軒和膳房,定期進行農事勞作表演。同時,開發“神農宴”,其原料均出自游客農耕體驗的采摘狩獵,以五谷入餐,粗糧細做;以“百草”為菜,引上餐桌;以山泉為酒,酣甜可口,讓游人品嘗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大餐。
三、大手筆復原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原始文化在民間存活、延續和發展的結果。烈山民風淳厚、民俗敦樸、源遠流長,是炎帝神農文化的嫡傳。其實,尋根節系列活動炎帝文化廟會就是復原民俗文化的很好嘗試,我們可以借鑒麗江四方街的成功經驗,結合厲山民俗特色,開發民俗商貿古街,為盤活炎帝文化廟會搭建平臺。
把民間美食、工藝制作、古香古色、文房四寶、地方特產、名貴草藥引進來,供游人交易;坊間街頭,有古樂流淌、歌女起舞,重現“日中為市”、“歌舞升平”的景象,令人陶醉其間。
將打龍燈、舞獅子、趕犟驢、彩蓮船、蚌殼精、板凳龍、三獨戲(獨人轎、獨桿舞、獨角獸)、花鼓戲等散落在隨縣各地的民俗文化請出來,重新包裝整合,形成較為固定的文藝表演形式,在供游客觀賞的同時,設計參與互動環節,使其獲得獨一無二的民俗藝術享受。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的打造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依據文物考證、文史典籍、民間傳說,運用復實的手法,表現出歷史的延續、文脈的繼承、時代的特色、鄉土的氣息,是“深化尋根主題,打造核心景區”的第一要義。
(作者單位:隨州市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心安 新聞熱線:0722-331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