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據《收藏雜志》披露,有一顆重2800克的寶石夜明珠,首次以4000萬人民幣賣出,后又以1800萬美元高價賣給法國一位收藏家?梢娨姑髦榈纳韮r之高。
隨州是歷史上夜明珠(史稱隨侯珠)出現最早的地區。它是同和氏璧齊名的兩件稀世珍寶之一!痘茨献印芬粫姓f:“譬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庇捎谶@兩件珍寶的出現,我國辭海中增添了新的詞匯,如“隨和”、“和璧隨珠”、“隨珠彈雀”、“珠聯璧合”等。對和氏璧人們沒有任何懷疑,因為它沒摻進神話傳說的成分,并有史料記載了它的流傳史,加上“完璧歸趙”的故事深入人心,所以和氏璧的影響力大大超過了隨侯珠。至今還有人探討,古隨國歷史上真有隨侯珠嗎?它是怎樣的寶物?隨侯救蛇的“斷蛇丘”在何處?隨侯珠流失何方?
隨侯珠的傳說及隨侯
戰國時期的《墨子》云:“和氏之璧,隨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良寶也!薄肚f子·讓玉》載“今且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投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币饧从觅F重的寶珠為彈丸去打小鳥雀,得不償失,因小失大。成語“隨珠彈雀”便出于此。漢代以后的《淮南子》、《搜神記》將隨侯珠的故事記得更詳細。原意是:隨縣(秦漢時為縣)溠水側有斷蛇丘。隨侯出行,見大蛇被打成兩斷,看其蛇有些靈異,便命隨行者用藥救治,蛇立即能活動。此處便叫“斷蛇丘”。一年以后,蛇銜明珠來報答隨侯!爸橛瘡酱纾儼,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隨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隨季良(梁)大夫池。”蛇采用什么形式送明珠?民間一說是隨侯乘船時,突遇風浪,一大蛇于水中銜大珠獻上;另一說是深夜夢見一大蛇銜來明珠報恩,隨侯醒來果見一明珠將室內照得如同白晝。
令人費解的是,這一故事沒有發生的時間,不像和氏璧故事那樣說得很具體。和氏璧故事發生在春秋楚文王時代(公元前685年前后)。隨國從公元前781年出現在《國語·鄭語》中,到公元前494年《春秋》一書最后提到隨國,共經歷287年。如果按隨國、曾國為一國二名之說,隨國歷史長達450余年,隨侯最少也有20余個。去年,淅河葉家山曾國墓群的發現,把曾國歷史提前到西周初期(公元前1042年)。按此推算,曾國長達700余年。隨侯珠的故事發生在哪一代隨侯(曾侯)身上呢?有人說發生在西周,但無史料依據。這只能是個謎。
另一有趣的現象是,古羅馬也曾傳說,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50年征戰印度時,機智地將守護鉆石的蛇殺死,獲得鉆石。350年前,印度確實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鉆石。兩個故事都將珍寶同蛇聯系在一起,難道是巧合嗎?
揭開隨侯珠神秘面紗
近20年來,隨著曾侯乙墓大量文物的出土,人們對隨侯珠的研究有了更大的興趣。有人認為隨侯珠是玻璃的初期產品,唯有隨國最早掌握此技術,故物以稀為貴;有的認為是料珠或玻璃珠;有人根據靈蛇水中獻珠的傳說,認為是珍珠……
還有人認為,隨侯珠很可能是螢石夜明珠。它在絕對黑暗處能看到像月亮一樣的白光。2002年1月,一顆重達14350克的螢石夜明珠在深圳亮相,說明世上確有此寶。隨州曾都區殷店鎮螢石儲量較大,古隨國出現螢石夜明珠不足為奇。
湖北省地質礦產廳高級工程師郝用威認為:在大洪山北麓與桐柏山南麓之間,有寶石級金剛石存在,隨侯珠系寶石級金剛石。
金剛石俗稱鉆石,稱之寶石之王,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美麗也是最昂貴的物質和財富。它最早發現于印度,莫臥兒王朝沙·賈汗國王借佛經梵語“金剛”而命名。1869年在南非金伯利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金伯利巖型金剛石原生礦床,世界最大的鉆石至今仍產于該地。
隨州有金伯利巖嗎?1972年,郝用威夫婦利用在隨州從事地礦工作的機會進行了深入調查。1978年他們同地質隊隊員們在大洪山近百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先后發現金剛石出土點20余處,撿到金剛石40余顆。雖然這些金剛石大小沒法同“徑寸”隨侯珠相比,但他認為其特征完全吻合。1992年郝用威在全國寶石礦物學術大會上宣讀了他的研究報告,受到地礦、寶石界一些專家的充分肯定。
近些年,我國確實多處發現了鉆石夜明珠。1998年,內蒙發現一顆重7425克拉(1485克,比隨侯珠約大9倍)的鉆石夜明珠,呈圓狀,無色透明,稍有云霧感,在暗室中能發出淡綠色的磷光,如用開水浸泡,則夜光更加明亮。此后不久,在內蒙又發現一顆隕石鉆石夜明珠,圓球體,米黃色,重43.03克拉。寶石界、文物界的專家對這兩顆鉆石夜明珠發現認為,它使夜明珠由神話走向現實,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具有5000以上夜明珠文化的歷史內涵(《拾遺記》說“神農時有磷之玉,號曰夜明……”)。
隨侯珠流失之謎
隨侯珠的流失同隨國的衰亡是相聯系的。早在公元前706年楚武王開始伐隨。隨國經過幾次頑強抵抗最終敗于楚國。隨侯珠是什么時候落入楚王之手,尚未見史料記載。直到公元前350年左右,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觀看楚國的寶器,便召令尹子西問道:“秦欲觀楚之寶器,吾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可以示諸?”由此可見隨侯珠確實流落楚國。
楚被秦滅后,秦始皇擁有了隨侯珠及和氏璧。我們從李斯的《諫逐客書》中完全可證實這一點。他上書勸諫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意思是說,現在您陛下得到了昆侖山的美玉,擁有隨侯珠、和氏璧,身上垂掛著明月之珠……而這些珍寶都不是秦國出產的,陛下卻十分喜歡,這是何故呢?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意見,停止逐客令。秦始皇命李斯書寫“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玉工孫壽刻在和氏璧上,成為皇帝的“玉璽”。劉邦滅秦后,和氏璧成了漢諸帝王的“漢傳國璽”。此后歷時1600年,經歷100多位帝王之手?呻S侯珠從秦始皇以后便無下文。有人考證,隨侯珠隨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燭”。
斷蛇丘在何處
斷蛇丘早在戰國時就已成為一著名景點。這一景點今在何處呢?《隨縣古今地名圖》標在今曾都區北郊兩水溝河對岸(今屬兩水溝社區4組),并標明是古溠水的故道。竊以為這一考證是有一定道理的。從溠水的現今流域看,溠水經安居鎮西注入涢水。《隨縣水利志》考證,古溠水從今新街鎮唐家河村流經姚廟村,在兩水溝社區4組與厥(加三點水)水匯合,今兩水溝至城區的河段是古溠水的下游。其根據是《禹貢圖經》(托大禹治水,記述先秦時期地理環境、自然區劃和地理學說的著作)所繪及《水經注疏》所述。
為了進一步證實上述考證結論,湖北省地礦廳高級工程師郝用威夫婦多次到古溠水流域考察,并根據古河床的殘跡和航空照片影像分析,發現溠水故道變遷是地殼升降和山洪暴發等自然運動的結果。至今黑屋灣水庫大壩附近滲水,正是原地殼運動使山體斷裂所造成。
最近,我走訪了南郊平原崗村、紅山頭村及兩水溝社區4組,當地年長者都不知斷蛇丘地名,是失傳?還是方位不準?清同治版《隨州志·古跡》記載:“隨侯臺在州北八里,今無考!短藉居钣洝吩,隨侯救蛇之所是,即斷蛇丘也!蓖瑫r又記曰:“斷蛇丘、隨季梁大夫池在隨縣故城西。”是北還是西?這一記載顯然有矛盾。
如今,不少地方將成語故事的發生地建成旅游景點。如果我們能搞清斷蛇丘的位置,對于今后恢復景點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注①:“隨和”一詞出于漢代司馬遷《報任安書》:“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意思是即使懷抱像隨侯珠、和氏璧那樣的珍寶,行為又像許由、伯夷那樣的高潔,還是不可以為光彩……后引申為美好的才德,和氣而不固執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