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鴛鴦盒腹部兩側(cè)分別繪兩幅漆畫,其一是《擊鼓圖》,另一幅則是這幅《撞鐘圖》。
畫面長方形,黑衣朱繪,圖中繪有兩只對稱的長頸鳥形怪獸為支柱,張嘴銜吞橫梁,懸掛大小不同兩鐘,鳥獸腳腹問架橫梁,懸掛編鐘。樂師頭戴鳥形面具,雙乎握持長木棒,作撞鐘狀,姿態(tài)優(yōu)雅自如。整個畫面都給人一種強烈的動感:撞鐘的木棒被畫成弧形,似乎是由于撞擊用力過猛而使其彎曲;樂師背向編鐘側(cè)身揮棒的動作,準確在表現(xiàn)了樂師回擊鐘的動態(tài)形象;被撞擊的小鐘位于懸?guī)У钠也课唬瑱M梁與懸?guī)чg構(gòu)成不等邊三角形,也表現(xiàn)出了鐘被撞擊后前后擺動的狀態(tài)。《撞鐘圖》略帶夸張變形的意味,起到了裝飾美化漆盒的藝術(shù)效果。
擊鼓圖
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鴛鴦盒腹部兩側(cè),分繪兩幅表現(xiàn)樂舞活動的漆畫。《擊鼓圖》是其中一幅。畫呈長方形,以黑色為底,以紅色繪兩人化裝后擊鼓起舞的場面。
漆畫中間繪有建鼓一尊,建鼓通過插在一怪獸底座上,立桿頂端飾有羽狀裝飾。鼓右為樂師,頭戴高冠,手舞鼓槐,左右輪番擊鼓。鼓左為舞師,身佩長劍,頭戴平頂高冠,飾有飄帶,屈腳轉(zhuǎn)體,舉臂揚袖作歌舞狀,姿態(tài)輕盈炯娜。樂師側(cè)目注視舞師,相互呼應與配合,把人們帶入一個“展詩兮會舞,應律兮合節(jié)”的境界。畫面用筆簡練,寫意性強,富有裝飾性。在形象描繪方面,大膽舍棄了細部刻劃和周邊環(huán)境的表現(xiàn),而著力于人物動態(tài)特征的描繪,藝術(shù)語言簡練生動。
玉劍具
湖北隨州擂鼓墩出土。戰(zhàn)國早期。玉料呈黃白色。出自墓主人的腰腹間。由首、莖、格、彘、鞘、秘等構(gòu)件組合成一套完整玉劍具。上述玉構(gòu)件皆鉆有孔眼,以金屬絲縷貫連,劍首呈扁平體,鏤雕作小型玉佩狀,兩端琢成向下回卷的龍首,圓目,張口,龍的軀體作弧形卷曲。兩前足直伸,化作對稱的龍頭,兩后足雕琢成一雙相對的鳳首,圓睛,垂啄,其高冠呈弧形連接,表面刻菱形細線方格紋和細密陰線紋。上述雙龍軀體的下邊,雕琢相背雙鳳,鳳首向外,與龍身連體,其間琢鏤長方形的孔眼與劍莖頂端的方孔對應,并以金屬物相貫連。這件劍首兩面陰刻出龍的細部,并以陰刻單線或雙線勾云紋、菱形格等作為裝飾,同時配以鏤空,造型極其生動。彘位于格的一面,作勾形,與格同屬一節(jié),并采用同一塊玉琢雕而成。一面以十字形線條將其表面界作四區(qū),以陰線勾云紋裝飾其間。劍格的上部鏤二孔,與劍基下端的兩孔對應,并以金屬絲相貫連;劍彘下方有兩孔,與劍鞘上端的兩孔對應,亦以金屬絲相貫連。劍鞘和劍秘皆素面,其連接方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