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隨州社會的變遷 (3)
三、隨縣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后,隨著正面戰場軍事上的節節失利,湖北境內的鄂東、鄂南、鄂中各縣相繼失陷。淪陷區人民不堪忍受日偽的暴行,自發地反抗斗爭此伏彼起。湖北各地的共產黨組織順應形勢,站在全民族抗戰的前列,積極領導各階層人民群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
為了制定新形勢下黨的戰略方針,中共中央在武漢失守后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發展中原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決策,并成立了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中央中原局。1939年2月,李先念率新四軍獨立大隊及隨行干部160余人,從河南竹溝前往隨縣長崗店,與鄂中黨組織負責人陶鑄、楊學誠等會晤。6月,鄂中區黨委在京山養馬畈召開擴大會議,將鄂中、豫南黨 組織領導下的武裝,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不久又改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支 隊,由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兼政委。1939年10月4日,李先念率部從京山開進隨南洛陽店、柳林店、古城畈一帶,司令部進駐九口堰(孫家大灣)。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決定撤銷鄂豫皖、豫皖、鄂中三個區黨委,成立中共鄂豫邊區黨委,由朱理治(任書記)、陳少敏(任副書記)、李先念、陶鑄、劉子厚、任質彬、楊學誠、夏忠武等11人組成。改新四軍豫鄂挺進支隊為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李先念為司令員,朱理治任政委,劉紹卿為參謀長,任質彬任政治部主任。挺進縱隊一、二、五、八團在洛陽店、圍山、方家沖、孔家灣一帶,發動青壯年參軍,廣泛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爭取地方開明士紳參加抗戰工作,為創建隨南抗日根據地準備了條件。
1940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發動白兆山戰役,經過激烈戰斗,殲滅了盤踞在隨南洛陽店一帶的頑軍楊弼卿部,基本控制了隨南地區。隨南白兆山抗日根據地宣告創立,并很快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鄂豫邊區發動抗日游擊戰爭的指揮中心。鄂豫挺進縱隊司令部及其所屬各機關,相繼遷至九口堰一帶。同年8月,鄂豫邊區黨委及鄂豫縱隊司令部在洛陽店彭家畈聯合召開軍政干部大會,討論邊區的形勢、斗爭方針、軍隊和根據地的建設等問題,并決定成立鄂豫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改部隊建制團、大隊、中隊、分隊為團、營、連、排。
1941年初,為打退“皖南事變”后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進攻,保衛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鄂豫挺進縱隊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劉莊自衛戰,殲滅國民黨頑軍500余人。在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斗爭中,隨南抗日根據地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擴大,抗日武裝不斷得到加強。同年2月18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鄂豫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任命李先念為師長兼政委,立即著手進行部隊的整編工作。4月5日,李先念率全軍將士在九口堰通電就職,并舉行了隆重的建軍典禮。
新四軍五師的成立,標志著鄂豫邊區抗日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于隨南抗日根據地的進一步鞏 固和發展,更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粉碎日寇對九口堰根據地的“春季掃蕩”和“秋季掃蕩”,重創日寇囂張氣焰的同時,中共隨南工作委員會和隨南行政委員會相繼成立。鄂豫邊區第二次軍政大會決定將隨南劃為邊區直屬縣。同年5月,中共隨南縣委和隨南縣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彭仲遠為首任縣委書記,張時超任縣長。
為了保障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生活,支持長期抗戰,隨南抗日民主政權在與日偽進行殊死的軍事斗爭的同時,仍十分重視進行經濟建設,把發展農業生產作為地方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1940?941年,鄂豫邊區創建甫定,便連續兩年遭受嚴重的旱災,糧食嚴重歉收。在日偽的經濟封鎖下,新四軍五師司令部和直屬機關所在的隨南白兆山地區,軍民生活均發生嚴重困難。為此,鄂豫邊區黨委和隨南縣政府發動領導了軍民大生產運動。
1941年7月,隨南縣政府在洛陽店小學召開“自力更生,生產自救,克服困難,爭取抗戰勝利”大會。隨棗地委、京北工委、隨南駐軍政,以及縣區鄉主要干部、各抗日愛國團體、地方開明士紳、舊軍政人員的代表100余人參加了大會 。鄂豫邊區黨委書記陳少敏代表邊區黨委和新四軍五師,號召根據地軍民迅速掀起大生產運動,和衷共濟,幫助邊區政府戰勝困難。根據大會的有關決定,隨南根據地的軍民大生產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廣大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廣開生產自救的門路:燒木 炭、燒石灰、狩獵、捕魚、砍扁擔、編竹器、織荊條筐、采集各種山貨、制鐵器、編草鞋、紡紗織布、做豆腐。隨南駐軍、機關、學校則積極開荒生產,開源節流。
鄂豫邊區各縣大多山水相間,丘陵居多。以往因人事未盡,水利失修,造成山鄉豐收則水鄉被淹,水鄉豐收則山鄉干旱,甚至出現山鄉天旱,而水鄉因河水倒灌,山水兩鄉同時被災的局面。隨縣有堰,赤地千里;偶有山洪,一片汪洋,千村屋毀,百戶人亡。為了提高戰勝旱澇災害的能力,提高農業產量,邊區政府把水利建設作為戰勝自然災害的主要手段,要求各地廣泛開展“千塘百壩”運動,領導農民挖塘修堤筑壩。隨南縣政府召開動員大會,發出“有田出米,無田出力,以工代賑,救災恤鄰,興修水利,消滅旱情”的號召。繼又成立了“隨南縣抗日民主 政府興修水利指揮部”。
縣政府還組織力量進行了登記田畝、整頓田賦和實行減租減息的工作。在農業生產熱潮逐步 興起的形勢下,隨南縣積極開展對外貿易和統制金融市場,成立了摱踉ケ咔ㄉ枰袛,發行邊幣100萬元。該行還在洛陽店、九口堰、古城畈等地通過發放貸款,建立消費合作社和軍人服務社,以便于內部的物資交流,特別是保證食鹽的供應。隨南縣各區鄉還創辦了運銷供給公用合作聯社,其營業范圍包括:收購運銷糧食及工業原料;銷售生活必需品及文化用品;經營耕牛站、榨油坊、軋花、碾米坊及生產各種農業、工業用具;代理邊區銀行對生產事業進行小本借貸及邊幣兌換。各區鄉還大力發展工商業,獎勵私人投資,經營有利于軍需民生的各種行業,同時普遍抵制摮鴰鯏,統制糧食、耕牛,堅決執行邊區政府統制 出口貿易的政策。根據邊區政府和隨南縣關于《普遍發展合作事業,改善人民生活案》、《整理接收各縣貿易統制局,以期統一稅制,加強對敵經濟封鎖案》、《反對敵人經濟封鎖,實行糧食統制案》等有關決議的精神,根據地各區鄉還針對敵偽的經濟封鎖,開展了反封鎖斗爭。
有鑒于邊區境界與敵偽勢力犬牙交錯,單純的禁運政策不易收到應有的效果,“甚至發生許多流弊”,邊區政府1942年3月,決定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將對外采取物資禁運 政策,改為限制物資出口和按稅率合理征收關稅的政策。隨南縣積極組織土特產出口,購買 急需物品,禁止非必需品入口,做到物物交換,以物易物。同時,按照邊區政府的有關政策 ,采用減免稅收的辦法,鼓勵生產、生活必需品入口。為了穩定邊區物價,根據地各級政府 還與日偽展開了一場“貨幣戰”,通過掌握邊區內外市場貨幣比值的變化,將各種貨幣貶值 對邊區經濟貿易的影響,減低到最小的程度。
上述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對于鞏固抗日 根據地民主政權,繁榮鄂豫邊區經濟,穩定根據地的金融和物價,都產生了明顯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經過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艱苦奮斗,鄂豫邊區的農業生產基本得到恢復,從而為堅持長期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通過上述有關政策措施的實施,使邊區財政貿易走上了由分散到統一,由自流到管理的戰時經濟的軌道。
1942年春,鑒于國民黨頑固派發動對隨南根據地的大舉進攻,形勢異常嚴峻,鄂豫邊區黨委和隨棗地委相繼下達了撤離白兆山根據地的指示。同年6月以后,新四軍五師主力部隊和鄂豫邊區黨政機關,陸續撤往鄂東的大悟山、小悟山。隨南縣委則奉命改為中共隨南前線委員會,隨南縣政府改為隨南行政委員會。為了堅持反圍剿斗爭,隨南游擊支隊改編為隨南獨立團,同時通過組織武裝工作隊,開展保衛根據地的斗爭。
1943年1月,鄂豫邊區黨委在大悟山蔣家樓子召開擴大會議。會議 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總結了邊區1942年的工作經驗,討論了1943年邊區所面臨的斗爭任務。 會議確定了進一步貫徹“一切服從戰爭”的最高原則,鞏固和擴大根據地,為戰略反攻準備 條件的工作方針。根據會議的精神,新四軍五師在地方武裝的積極配合下,擊潰了進攻信南 的國民黨頑軍,使信南、隨北地區的局勢得以逐步穩定下來,隨即正式建立了信隨桐抗日根 據 地。不久,根據地軍民又將四望山抗日根據地逐步擴大到應隨邊地區,成立了中共應隨縣委 和應隨抗日民主政府。1944-945年期間,隨南和信應隨地方武裝,成功地進行了“反掃蕩”,“反搶糧”1945年2月,日軍駐淅河部隊副司令官鹿田臺太郎,被肖店農民自衛隊擊斃。
四、隨縣國統區人民的反壓迫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地處戰區前沿,軍事行動頻繁,隨縣國統區農民承擔著繁重的夫役兵差和田賦公糧,為堅持長期抗戰做出了重大的犧牲。盡管國民黨政府為了保證戰時的軍需民用,曾采取過一些發展糧食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的措施,但因農村中封建剝削關系依然存在,以及戰事連綿,天災不斷,農民的生活仍異常艱難。由于抗戰后期國民黨政府對于農村的剝削不斷加重,隨縣國統區農村經濟日益陷于艱難的困境之中,終至釀成1944年的隨北黃學武裝暴動,成為轟動全國、引起各方關注的重大事件。
黃學會是豫南隨北一帶的民間會社組織。隨北人民素有通過“黃學”等民間會社 ,組織群眾反抗壓迫的傳統。早在1927年冬,隨北“黃學”曾舉行過武裝暴動,擊潰反動的“團防”武裝。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黃學會首領王川從河南唐河來到隨北,重建“黃學”,開辦香堂,廣招會眾。男性會眾入“乾堂”,女性會眾入“坤堂”。凡會眾皆頭裹黃巾, 腰系黃帶,手持刀矛,“扶乩”、“跳神”,苦練硬功。他們的口號是:“殺盡日本鬼,還我好山河!”“要想拯救國難,只有跟著黃學干!”在王川、徐永軒等人的帶動領導下,該會首先在塔爾河、萬家店、高城、草店一帶發動會眾,相繼組成12個大隊,號稱有會眾3萬余人, 曾參加了望城崗、擂鼓墩等地的抗日作戰。
1944年春夏之交,隨北久旱無雨,河流枯竭,禾苗干死,災情異常嚴重。國民黨第五戰區鄂豫邊區游擊總指揮部下令攤派的苛捐雜稅卻依然如故。軍糧一粒不減,夫役一天不免。縣內大戶有糧不繳,窮苦小民則無糧可納。盡管地方政府多方嚴厲催收,但仍難于完成。總指揮部派出士兵,協同各鄉、保挨戶強征,很多農戶連口糧也被搜掠一空。與此同時,地方豪紳卻同軍糧機關相勾結,高價偷賣軍糧,從中牟取暴利。各級貪官污吏的倒行逆施,使廣大群眾心中久已壓抑的反抗怒火終于迸發出來。黃學會提出了新的抗暴口號:“八月中秋來,遍地黃花開”“要想自己活,必反指揮部!”“叫你反來你就反,民國只有三十三(年),真龍天子出在湖北地,開國大將就在鄂豫邊!”同年6月7日,萬和店、車店、沙河店、青苔一帶的摶蒲組織,統一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造反義勇軍”以大隊為單位舉行豎旗儀式,積極做暴動準備。7月3日,五戰區鄂豫邊區游擊總指揮何章海得到黃學會將舉行暴動的消息,驚慌之余,一面下令解散黃學會各香堂,強行驅散入堂練功的會眾;一面電請五戰區派援軍支援。7月15日,軍隊士兵搗毀了江頭店、童家畈兩個“黃學”大隊部,形勢變得越來越緊張,“黃學”武裝決定提前舉行暴動。
7月17日凌晨,“黃學”武裝6000余人,分三路包圍了位于戴家灣的五戰區鄂豫邊區游擊總指揮部。何章海下令放空槍恫嚇“黃學”會眾,但“黃學”會眾不顧生死,一擁而上,活捉 總指揮何章海等50余人,殺死參謀長陳光軍等20余人。“黃學”武裝乘勝擴大戰果,到7月 下旬,已基本控制隨北,會眾增加到10萬余人。隨北“黃學”暴動震驚了國民黨中央政府 。蔣介石下令五戰區派軍隊清剿。3個師的正規軍分成幾路,包圍了天河口地區,大肆捕殺“黃學”會眾。除少部分會眾突破重圍、參加新四軍外,“黃學”暴動最終被鎮壓了下去。
隨北“黃學”暴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打亂了國民黨頑軍在桐柏山區破壞抗戰、積極反共的部署,使其在政治、軍事上陷于被動的地位,對新四軍五師后來收復隨南白兆山根據地和擴大隨北抗日根據地,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到抗日戰爭結束前,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的活動范圍已達到縣城及厲山附近,并建立了信應隨縣抗日民主政府,信隨桐縣抗日民主政府的轄區也得到迅速擴展。
五、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1945年8月,隨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最后勝利而告結束。但是,等待國統區人民的并不是和平與安寧,內戰的槍炮聲很快打破了抗戰勝利后短暫的平靜,殘破不堪的隨縣社會經濟再受重創。伴隨著國統區通貨惡性膨脹,農村經濟持續衰退,凋敝異常。與此相對照,由于正確執行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桐柏、江漢解放區的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為其后向新民主主義經濟的轉變創造了條件。
抗戰勝利后,一直在鄂豫邊區堅持抗戰的新四軍第五師,于 1945年10月與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嵩岳部隊合編為中原解放軍,隨即發動桐柏山自衛反擊戰役,收復了大片土地,隨縣境內建立了8個縣級委員會。1946年6月,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持下,調集重兵進攻中原解放區。為了保存實力,爭取主動,中原野戰軍奉命突圍,向京漢鐵路以西轉移。隨縣黨組織留下黨員40余人組成2個工作委員會,堅持武裝斗爭。同年8月末,中原解放軍開辟了豫鄂陜和鄂西北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
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先后解放了大別山南北和長江沿岸的大片地區。到1947年底,相繼建立鄂豫、桐柏、江漢3個軍區,所轄范圍包括隨縣、棗陽、應城、云夢等20余縣。中共江漢一地委先后在隨縣境內建立了隨南、洪山、隨棗3個縣委、縣民主政府和指揮部,襄花公路以南成為江漢解放區的腹地。根據中共中央撐逅鬧甘緮和1941年《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有關精神,解放區各縣在推進基層政權建設的同時,開展了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經濟建設,為安定民生,發展生產,解決軍需以及后來舉行的全面土改創造了條件。
1948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江漢軍區為鞏固大洪山根據地,配合中共江漢地委開辟地 方工作,決定切斷漢襄交通咽喉,解放隨縣縣城。此時,城內駐有湖北省保安第四總隊守軍 3000余人。內城為青磚建筑,四門以沙包堆堵,外城系夯土而成,掘有環城戰壕。1月7日下 午,江漢軍區獨立團發動總攻,經過2小時巷戰,殲滅國民黨守軍1800余人。隨縣攻堅戰的 勝利使江漢解放區與桐柏解放區連成了一片,為進一步鞏固基本區和發展新區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5月,國民黨軍隊對江漢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撋ǖ磾。江漢軍區為在運 動中消滅敵人,主動跳出大洪山地區,隨縣縣城兩得兩失。12月17日,解放區軍民在成功粉 碎國民黨軍隊第五次撋ǖ磾后,第三次解放了隨縣城,隨即投入了鞏固解放區和全民性的 支前工作之中。
隨縣地處鄂豫兩省六縣交界之區,重巒疊嶂,林木茂密,歷來匪患嚴重。 1946年內戰開始后,各地土匪進一步泛濫起來,縣內土匪達萬人之眾,勢力較大的有七八 十股。這些土匪斷絕交通,傷害無辜,橫行鄉里,無惡不作,極大地擾亂了社會秩序,對新 生的人民政權構成了嚴重的挑戰。為此,桐柏、江漢解放區在配合主力部隊進行反撋ǖ磾 ,并重點開展打擊土匪武裝、保衛人民政權斗爭的基礎上,開始了剿匪工作的第三階段。其 主要任務是:充分發動群眾,以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相結合的策略,清剿殘匪,迎接大軍南 下。隨陽縣召集原國民黨政權的保甲長開會,進行政策、形勢教育,動員他們協助民主政府 瓦解土匪。隨北縣軍民則攜手清剿,把基本群眾組織起來,配合部隊搜山,在幾個月內便活 捉了一批匪首。
在此之前,1944年3月,隨縣地方的反動勢力,與信陽國民黨武裝相勾結 ,糾合摵?學敗黃學敾岬爛拋櫓?萬余眾,曾發動大規模的反革命暴亂。這場暴亂持續20余天, 蔓 延百余里,殺害解放軍指戰員350余人、地方干部36人。在桐柏、江漢軍區和隨北地方武裝 的聯合進攻下,終于將暴亂平息。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下,隨縣解放區的剿匪斗爭成績顯著。洪山、隨南、隨北三縣,分別受到江漢軍區和桐柏軍區的表彰。
1948年9月開 始的遼沈戰役,拉開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隨后,淮海、平津戰役的巨大勝利,使東北、華北、華東、中原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人民解放軍迅速南下,向長江沿線推進。作為大軍南下的重要后方基地,支援前線作戰成為江漢、桐柏解放區的中心工作。為了服務這一中心工作,隨南解放區的洪山、隨南、隨棗、應隨等縣停止一切修建項目,凍結與支前無關的經費開支,集中人力物力為迎接大軍南下做好準備;同時多次發出緊急指示,要求各級政府層層落實,做到要糧給糧,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擔架給擔架,組織一切人力物力支援前線。各地都建立了糧店、茶水站,組織了擔架隊、運輸隊、醫療隊,全力以赴支援大軍南下。
為了統一和協調支前工作,1949年1月后,江漢區第一地委、專署、軍分區相應改為 洪山地委、專署、軍分區,相繼撤銷隨陽縣、信隨縣和桐柏解放區建制,將隨北縣劃歸洪山 地委領導。3月18日,洪山專署和軍分區聯合成立戰勤指揮部,并在所轄各縣、區成立戰勤 指揮部和兵站,以確保支前工作的順利完成。
洪山分區戰勤指揮部成立后,向所屬各縣分 派了運輸支前大米的任務,其中隨南縣250萬至300萬斤,洪山縣200萬斤,隨棗縣300萬斤。此外,還要求各區于3月底前準備20萬斤大米,集中在沿途重要集鎮,每戶準備150至200斤燒柴,供應過路的部隊。到4月中旬,隨南縣已完成支前糧食400萬斤,柴草384萬斤,田賦500萬元,軍鞋1700雙,擔架1460副,均超過上級下達的指標。四五月間,南下的解放大軍源源通過隨縣,受到人民群眾的熱情歡迎和接待。各區鄉群眾在沿途設立茶水站、服務站,為解放軍燒茶做飯、送軍鞋,精心照顧傷病員,為他們洗衣、換藥、做飯,使干部戰士深受感動。
為了配合大軍南下,隨縣人民還踴躍參加支前隊,在區鄉干部的帶領下,遠距離運送 軍糧物資。僅據隨北、隨南兩縣的不完全統計,兩縣在支前工作中先后出動民工68.5萬人次 ,擔架3萬余副,運轉軍糧1640萬斤,做軍鞋1.5萬雙,送慰問品1.35萬件,組織木船87只,牲畜3.9萬匹,運送兵員2421人。隨北縣吳山區一次組織民工1800余人,日夜兼程將150萬斤糧食運送到縣城,然后裝船搶運武漢。厲山鎮為搶運軍糧,組織200名民工,持續送糧兩個月。
隨縣人民的支前工作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軍的渡江作戰,為奪取解放戰爭的最后勝 利做出了寶貴的貢獻,以實際行動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