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隨州社會的變遷 (1)
第二節 清末民初隨州經濟的變遷
隨州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產棉糧,林木資源也十分豐富。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隨州始終得以保持鄂北重要商埠的地位。各區市鎮凡12處,以厲山、環潭、安居、淅河4鎮為最。
一、清末民初隨州的經濟結構
1840年以前的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廣大農村 社會仍然是自給自 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也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地主和貴族對于從農民剝削來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換 。那時雖有交換的發展,但是在整個經濟中不起決定的作用。毛澤東:《中國革 命與中 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618頁。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使用軍事、 政治、經 濟和文化的侵略手段,在中國攫取了一系列特權,使中國社會逐漸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 淪。伴隨著西方列強侵略勢力逐步深入中國內地,大批舶來品源源輸入,農副產品大量輸出 ,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為特征的隨州社會經濟結構,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曾在乾 嘉年間迅速發展的隨州社會經濟,開始進入了一個迂回曲折的發展階段。一方面,農產商品 化和傳統農業近代化的進程有所加快,農業生產開始越來越多地受到世界農產品市場變化的 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剝削仍居主導地位,農業經濟中分散的小農 經 營方式仍處于絕對優勢。
隨州幅員廣袤,民物康阜,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歷史甚為悠久 。咸同之際,兵燹頻仍,東西交擾,州凡五陷,交通梗塞,凡百凋殘。光緒年間,社會環境 漸趨安定,經濟得到緩慢發展。到辛亥革命前后,外國商業資本滲入本地市場。1912年,德 裕恒號試銷洋靛,暢銷一時,逐漸發展成為縣內專營洋貨的最大商號。伴隨著國內外商業 資 本的輸入,隨地商業市場呈現活躍。
二、隨州商業活動的新特點
隨州地土深厚,故多土著不外徙光緒《德安府志·風俗》。農業社會的色 彩異常濃重。民國初年,隨縣棉花生產有所發展,城鄉間紗花對流明顯加快。從各鄉鎮運往 縣城的土布一項年達4萬余匹;輸出則以稻谷、棉花、長頭布為大宗。花行、花號紛紛應運 而生,僅縣城、厲山、環潭三處即有棉行、糧行百余家。棉花販運商在產地零星采購后,聚 零成整,運往漢口等地銷售。因經營洋貨有利可圖,縣內不少大中商戶轉營洋貨,外地行商 落籍本縣者也不斷增多。本省商幫中以黃幫勢力為最,省外商人中則以江浙籍為多。在商業 利潤的驅使下,本縣還有許多地主投資商業。民國初年,城關一帶就有張、黃兩姓地主開辦 的商店10余家。
中日甲午戰爭后,洋貨進口成倍增長,大批廉價的機制棉織品通過各 種 代理商,潮水般地涌入城鄉各地,并開始擠占湖北棉花、土布的省外市場。隨州傳統的家庭 棉紡織業經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洋紗、洋布進口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漸稀,即使織布 者亦買洋紗代替土紗。盡管廣大農民仍以穿著土布為主,但機制棉布由于具有幅寬、細密、 輕薄和色澤美觀等優點,逐漸被城鎮居民所接受。由于外國廠商對棉紗的價格和品種不斷加 以調整,以適應中國市場的需要,同時,作為紡紗原料的棉花價格又在不斷上漲,致使采用 洋紗織布的農戶越來越多。縣內許多原來購買棉花紡紗織布的農戶發現,使用洋紗織布較之 購棉紡紗更為合算,于是,本地產布之鄉向用土紗者逐漸改用洋紗,洋紗銷行漸廣。大量棉 花從手紡車上解脫出來,棉花輸出額不斷有所增長,并逐漸成為隨縣土貨輸出的最大一宗。
隨州向為湖北著名的棉布產區,土布一直是大宗輸出物品。“隨地產種木棉 ,秋熟后賈販鱗集,隨民多持此為生計。同治《隨州志·物產》。 僅厲山、安居一帶即有木織機萬臺以上,日產“長頭布”2萬匹左右。因其布面平整,經緯 緊密,深受省內外客商的垂青。山西、 陜西布商接踵而至,設莊收購,每年販運土布出境多時達200萬匹以上,行銷范圍近至漢中,遠及川藏。隨州一般農戶家中,男子力田,女子紡績,以織助耕。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 這種異常緊密的結合,造成農業生產自給比例高,而商品率低的特點。例如棉花中的大部分 即被用作自紡自織及網制棉絮,家織土布成為棉花的主要消費形式。這種生產、消費過程的 不斷循環,一方面制約著棉紡織長期未能超出家庭手工業的范疇,另方面則起到了某種抵制 洋紗、洋布的作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漢口、宜昌、沙市等地陸續辟為通商口岸,洋紗、 洋布涌入內地,但在像隨州這樣的土紡織發達的地區,卻一度很難打開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