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一区二区三区,牛牛精品在线,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潘金网站,亚洲伊人av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投稿郵箱:szrbs@21cn.com
宋元時期的隨州風情
分享到: 發布時間:2012-6-8 21:38

字號: 打印 查看: 3503
宋元時期的隨州風情


    三、隨州人文薈蔚
  歐陽修認為隨州“其山川土地,無高深壯厚之勢”。雖然無高山峻嶺以為屏障,無名川大河提供利便,但氣候適宜,風雨及時,無大旱大澇之憂;環境幽靜,社會安定,民風純樸。北宋時離京師不遠,因此成為朝廷安置功臣宿將、安撫歸降人士的特殊地區。在宋初統一戰爭中,王全斌等破蜀時豪奪子女、玉帛,及擅發府庫,隱沒貨財,罪惡確鑿,趙匡胤寬大為懷,赦免他應得的死罪,特置崇義軍于隨州,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崇義留后。9年后,起用他為武寧節度使。宋初開始,凡犯死罪得寬赦的,多配隸登州沙門島與通州沙門島。王全斌因系功臣,得以在隨州度過近10年的安閑歲月《續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卷8《乾德五年春正月庚寅》及卷17《開寶九年二月癸卯》。 功臣石守信從征范陽督前軍“失律”,太宗責授崇信軍節度使。多次大敗西夏軍的種諤,是一位屢建功勛的名將,打勝仗被彈劾而降四級,安置隨州,不久有人主持公道,為之鳴冤而復官。他在隨州的時間雖短暫,但其顯赫的戰功給隨州人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與深刻的教育。與種諤同年出生的呂大防、范純仁種諤(1027—1083),呂大防(1027—1097),范純仁(1027—1101), 也都與隨州結下不解之緣。
  呂大防,字微仲,初為永壽縣令,縣無井,飲水困難,他克服重重困難,找到兩泉,又千方百計將泉水引入縣,縣民感恩戴德,名之曰“呂公泉”。呂公歷知青城、泗州、延州、臨江軍、華州、秦州、成都府,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因其“樸直”《宋史》卷340《呂大防傳》。為人所陷害,貶知隨州,但未居隨州,而居郢州,旋遷往安州。年老多病時,流竄嶺表。與呂大防同在朝廷輔政的范純仁為此事請求皇帝開恩,因此得罪,落職知隨州,繼而貶為武安軍節度副使,永州安置。隨州與這些“樸直”的官吏患難與共,多少能為之分點憂。隨州情,隨州義,萬古不朽。
  在安撫歸降人士中,較有影響的有夏州拓跋氏之后、定難留后李繼筠之弟李繼捧,吳越王錢(王景)子錢惟演及南唐主李(王景)之子李從謙。李繼捧的祖先與宋朝敵對情緒嚴重,有四代人未曾到宋朝朝覲。李繼捧不顧陳規慣例,到了汴京,宋太宗接見于崇德殿,非常高興,賜白金千兩、絹千匹、錢百萬;其祖母獨孤氏獻玉盤一、金盤三,宋太宗也答謝以厚重的禮物。但李繼捧之弟夏州蕃落使李繼遷留居銀州,不愿歸附宋朝,奔往地斤澤(距夏州東北150公里),誓與宋朝分庭抗禮。宋朝多次表示愿與他建立友好關系,他不僅不聽,反而侵犯宋朝的邊境。宋朝對李繼捧特別重視,賜“國姓”(即趙),改名“保忠”,授定難軍節度使,嗣任命為崇信軍節度使。雖有人揭發李繼捧與李繼遷暗中有勾結,但繼捧不若繼遷反復無常,可以肯定《長編》卷23《太平興國七年五月己酉》及卷29《端拱元年五月辛酉》。
  五代時期的十國之一吳越,從錢〓至錢〓占有吳越之地85年。錢〓歸順宋朝,其子惟演在宋朝飛黃騰達,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使。當丁謂權盛時,他與丁謂結黨營私,排擠寇準;當丁謂勢微時,他轉而拋棄丁謂于不顧,投機取巧,遭到彈劾,貶為崇信軍節度使。他與劉筠、楊億齊名于文壇,與劉、楊經常對酒,有歌曰:“城上煙光鶯語亂,城下煙波風拍岸。”他在文學上頗有造詣,文辭清麗,知識廣博,于書無所不讀,私人藏書可與秘府(皇宮圖書館)相媲美。著有《典懿集》30卷,又著有《金坡遺事》、《飛白書敘錄》、《逢辰錄》、《奉藩書事》《宋史》卷317《錢惟演傳》。〗 其詩風文采融入隨州人文景觀,為壯麗的宋代文化更增添一筆濃郁色彩。
  此外,南唐主李〓之子李從謙,歸附宋朝后,歷知隨、復、成三州。
  文臣的文風與武將的武功,吳越風尚與南唐習俗,加上李繼捧帶來的拓跋奔放曠達的精神凝聚在隨州,為隨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契機。

第二節   宋元時期隨州的經濟態勢
    一、隨州經濟的發展
  宋代隨州屬京西南路,距汴京較近。朝廷獎勵農耕、蠲租免稅之類措施的實行,隨州多能先得其實惠。宋初多曠土,是一種普遍現象,京畿附近亦難免。京畿周環二三州,幅員數千里之地,開墾的土地僅占十分之二三《長編》卷40《至道二年七月庚申》。 政府大力勸民墾田,曠土雖不斷有所開辟,但不斷出現新的拋荒現象。“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長編》卷27《雍熙三年六月甲午》。 貧富懸殊,田地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這是地主政權統治下不可避免的現象。朝廷發布過詔令:“募民請佃諸州曠土,便為永業,仍蠲三歲租;三歲外,輸三分之一。”《長編》卷38《至道元年六月丁酉》。 這一詔令在隨州一帶的貫徹是較得力的,州縣官吏勸民墾田之數,都登記在冊,以憑論功行賞。趙宋統治者清楚地認識到“政之本”在稼穡農耕,特設勸農使。勸農使陳靖積極活動在陳、許、蔡、潁、襄、鄧、唐、汝等州,勸民墾田。隨州一帶是勸農使往來頻繁地帶,使開墾歲增。勸農使的任務,除“勸恤農民,以時耕墾”之外,還有兩件事,一為招集逃散,即將逃離本鄉本土的流民招撫回鄉,創造條件使其恢復生產;另一為檢括陷稅。
  宋代小民的切膚之痛是賦役繁重,隨州亦不例外。所謂“陷稅”即偷稅、漏稅。隨州陷稅問題較輕,因為能得到一些特殊照顧,如種桑柘,毋得增稅,“京西南路流民買耕牛者免征”。為求均稅,實行方田法,從京西、河北兩路開始。宋代交納賦稅有固定的處所,而以有余補不足,則“移此輸彼,移近輸遠”。這叫支移。本來支移的原則是“先富后貧,自近及遠”。由于經辦官吏營私舞弊,不按規定“徙豐就歉”,即以豐收地方的物資調劑歉收地方的困難;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徙歉以就豐”,通過這一手段以中飽私囊。貧下戶雖免支移,然估價既高,更收腳力錢,成為變相的稅外之稅。與支移聯系在一起的“折變”,對小民是一種折磨,因交實物不方便,就將實物折算成現錢。貪官污吏耍花招,“以絹折錢,又以錢折麥”。輾轉折算,小民是越折算越吃虧。南宋時,“今之為絹者,一倍折而為錢,再倍折而為銀。銀愈貴,錢愈艱得,谷愈不可售,使民賤糶而貴折”。小民賣出的物品價賤,而官府折算的價錢比實價要貴一倍兩倍,支移折變給小民的痛苦極大。而京西路舊不支移,隨州百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免除了這一痛苦。到北宋末徽宗時,政治腐朽,朝廷揮霍無度,崇寧(1102—1106年)中命令“支移所宜同,特免;若地里腳費,則宜輸”。從此經常征收腳費,一斗交錢56文《宋史》卷174《食貨上二》, 相當元豐(1078—1085年)年間正稅的數目,而“反覆紐折,數倍于昔”。百姓不堪其苦,推行30余年后,地里腳錢不到一斗的,全減免;凡稅錢不到一斗的,支移皆免。
  隨州除享受不支移的優惠外,還享受過不榷的照顧。隨州與陳、滑、蔡、潁、郢、鄧、金、房州,信陽軍舊皆不榷,即在這一帶官府不實行酒的專賣和課稅。太平興國(976—983年)時改行榷酤法,官府獲利無幾,民間被害甚大《長編》卷18《太平興國二年冬十月辛未》及《宋史》卷185《食貨下七》。 說明這一帶民風淳樸,嗜酒者少,酒的消耗量小,這是原來不榷的根本原因。
  京西膏腴官田多,承租官田的,“官貸牛、種,八年乃償”《宋史》卷173《食貨上一》。京西路租佃官田者,所享受的優惠條件為其他地方所罕見。宋代“州縣既廣,徭役益眾”,民戶多因役重破產,“民間規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戶等;骨肉不敢義聚,而憚人丁”。為規避重役出家當和尚的,趙州即有上千人。慶歷(1041—1048年)中,令京東西、河北、陜西、河東裁損役人,萬一不足使用,以廂兵代役,京西南路的隨州在“裁損役人”之列,“土地不敢多耕”的現象有所緩和。當然,土地拋荒與人口逃亡難以完全避免,但比不裁損役人之處在程度上必然有所不同。為解救百姓疾苦,宋代設有常平倉、義倉、惠民倉。常平倉以平谷價,義倉以備兇災,惠民倉則是遇歲歉,減價拋出以惠民。京東西路常平倉的設置比荊湖、川峽、廣南早15年《宋史》卷176《食貨上四》。 隨州人民的疾苦的減輕雖是有限度的,但對經濟發展無疑是有利的。  
  南宋初年,隨州居對敵前線,權勢之家大量南移,把注意力集中于東南,爭占圩田、圍田,與兩浙豪民巨室并緣為奸,加倍圍裹,包占水蕩,影響到廣大農民排澇灌溉。會稽一半田畝靠鑒湖灌溉,興化的木蘭陂滋潤民田萬頃,這類大型水利灌溉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官豪侵占,填淤益狹”。隨州一帶,卻沒有發生這類災難性的事情。隨州一帶,出現“土廣人稀”的現象,隨之而來的是賦輕稅少。“自荊南、安、復、岳、鄂、漢、沔,污萊彌望,戶口稀少,且皆江南狹鄉百姓,扶老攜幼,遠來請佃,以田畝寬而稅賦輕也。”江南“狹鄉”的百姓往安、復、岳、鄂流動,吸引力就是“土廣人稀”與賦輕稅少。南宋紹興四年明令蠲襄陽等六郡(包括隨州)三年租稅。在兩淮、京西、湖北,“土廣人稀,誘之使耕,猶懼不至,若履畝而稅,孰肯遠徙力耕,以供公上之賦哉?”《宋史》卷174《食貨上二》。 田寬稅輕,為隨州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與其他地區比較,隨州占有不可多得的優勢。元代經濟在宋代已有的基礎上有新的突破。宋元時期隨州的經濟突出的有兩大成就:
  (一)水田之制的推廣
  自漢魏晉唐起,在陳、許、鄧、潁、蔡、宿、亳至于壽春,“用水利墾田”,成為敦本勸農的一條重要方法。有識之士認識到水田大大優于陸田:“陸田命懸于天,人力雖修,茍水旱不時,則一年之功棄矣。水田之制由人力,人力茍修,則地利可盡,且蟲災之害亦少于陸田。水田既修,其利兼倍。”為推廣水田之制,有人提出具體方案:“選稽古通方之士,分為諸州長吏,兼管農事,大開公田以通水利,發江淮下軍散卒及募民以充役,每千人給牛一頭,治田五萬畝。”據估算,如此約可畝收3斛,歲可得15萬斛。在七州之間置20屯,歲可得300萬斛。推行水田之制,二三年間,即可致倉廩充實。這一建議為宋太宗所采納,立即派人趕往諸州積極進行籌備,宋太宗是積極支持推廣水田之制的《長編》卷37《至道元年正月戊申》及《宋史》卷176《食貨上四》。 何承矩提倡在河北建水田種稻,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他毫不氣餒,載稻穗數車送京師,以實物實證平息異議《長編》卷34《淳化四年三月壬子》, 使水田之制在北方得以鞏固。真宗時,京西路種植水稻事仍存在著斗爭,真宗任命耿望為京西轉運使,制置營田事,種稻三百余頃。耿望初以大理寺丞武程總管營田務事,豈知武程是反對種稻的,上疏言其不便,幸好皇帝不為所惑,將武程調往他郡,另委任新人《長編》卷44《咸平二月四月丙子》。 隨州水田之制的推廣,得力于宋初幾位有作為的皇帝,他們認識到水田之利,對水田之制的推廣很堅定。元代繼宋代之后,向北方推廣水稻種植,將江南種稻能手遷徙到河北、河南,更在大都(今北京)附近開辟重要的稻產區,“西至西山,東至遷民鎮,南至保定、河間,北至檀(今密云縣)、順州(今順義縣)”《元史》卷138《脫脫傳》。在這廣闊的稻產區內,連年豐收。此外,在陜西、甘肅等省種上水稻。水稻是元代主要糧食作物,元代水稻品種,據保守的估計,糯稻有20種,粳稻更達50種之多周履靖《夷門廣牘·稻品》。此書真偽雜出,此數字可信。 宋元時期推廣水田之制是成功的。
  (二)棉紡織業的興起
  中國的絲織業,久負盛名,名揚世界。宋代隨州絲織業在京西南路中獨占鰲頭。南宋紡織業有新的發展與新的內容,即棉紡織業的興起。棉花有兩種,一為多年生木棉,一為一年生草棉。木棉或稱樹棉,原產地為非洲。亞洲木棉分布在印度、越南、馬來群島、柬埔寨和我國南部地區。草棉是亞洲古代栽培植物之一,起源于野生草棉,在南亞、東南亞及我國云南南部和貴州都有野生棉的分布。我國棉花的種植,漸次由兩廣、福建而推廣到江南,這稱為南道棉;從西域傳至陜西的稱為北道棉。南北道棉會合于最適宜于種植棉花的黃河流域。我國的棉紡織業的中心,是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而轉移的,由海南、閩廣而完成其轉移于東南地區。隨州在南宋,至遲在元代開始植棉李(王番)《中國栽培植物發展史》頁234,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到了宋代及以后,棉花的栽培大概已普及全國。”此說較含糊,所謂“以后”似應指元代。“大概”二字似可刪。
  元代棉花的種植已相當普遍,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隨州適宜植棉,氣候適宜,地理條件優越。特別是南宋地廣人稀,到元代這種情況沒有變化,如果說有變化的話,那就是地廣人稀的情況更有所發展,更利于推廣棉花的種植;不可忽略的是元政府以強制手段推廣植棉,對尚未植棉的地區,硬性規定,以棉布納稅。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置木棉提舉司,每年收木棉10萬匹。這一規定不夠合理而一度廢止。元貞二年(1296年)定江南夏稅之制,規定交納木棉布絹絲綿等物《元史》卷15《世祖十二》及同書卷93《食貨·稅糧》。 適應這一需要,未植棉地區紛紛植棉。隨州“戶種木棉,人習為布”開端于宋元時期,這就把家庭手工業開始從狹小的特產式的范圍,推向適合于廣大人民需要的、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國民經濟領域。


(責任編輯:心安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隨州日報-新媒體矩陣
隨州發布-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信公眾號
隨州論壇-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博
隨州日報-人民號
隨州論壇-客戶端APP
隨州日報-視頻號
隨州日報-抖音號
隨州日報-企鵝號
隨州論壇-網易號
網絡經濟主體信息
隨州地區唯一新聞網站|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關于我們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鄂ICP備11004182號-2|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鄂網備421201|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722-3318927
郵箱635782607@qq.com
廣告服務電話: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桂林市| 泰兴市| 临邑县| 南投县| 无锡市| 桂东县| 宜都市| 新郑市| 万安县| 波密县| 英吉沙县| 海淀区| 文山县| 临邑县| 黄大仙区| 沅陵县| 新营市| 多伦县| 凤冈县| 邳州市| 鱼台县| 深水埗区| 阳朔县| 永平县| 松溪县| 平遥县| 绍兴市| 东明县| 临漳县| 科技| 怀来县| 科尔| 泸水县| 民乐县| 海门市| 淮北市| 兴国县| 交城县| 博爱县|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