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的隨州風情
二、隨州宗教文化的興盛
隨州多名僧。宋代名僧有長慶、報恩、道楷、德淳、慶預、守遂、慶顯、智緣。長慶興建長慶寺,寺在州西20公里清涼山下,山景幽異,中有七井,可供千僧飲用。長慶和尚潛心佛門事業,“道價日起,遠近向風”,禪侶云集。在長慶寺下,又建寶豐寺、觀音寺,成為佛教圣地,宋元時期為兵火所不到。
元礻右元年(1086年),重修唐代的靈峰寺(俗稱洪山寺),紹圣元年(1094年)詔以少林寺僧報恩為洪山主持。報恩,俗姓劉,名欽憲。報恩到來后,普施法雨,遠近悅服,富者獻物,貧者出力,大興土木,堂殿門廡,規模宏敞,改名十方禪院。金兵南下,寺院受損,部分僧侶遷至武昌東山寺,改東山寺為洪山寺(今稱寶通禪寺),易東山名為小洪山。報恩和尚著有《語錄》3卷、《集曹洞宗派錄》3卷、《授菩提心戒文》1卷。 大洪山報恩寺由守遂和尚主持時,寺中僧侶不滿百人,供應困難,為寺田耕作的佃戶缺乏生產工具,有耕具的十無一二。守遂勸勉大小和尚,齊心協力開通道路,招人墾荒,不到一年,局面改觀,“四方禪衲并肩而來,檀施社供如赴約束”。僧侶很快增至五百,“復修院宇,追述先范,大闡綱宗”宋馮楫塔銘,轉引自同治《隨州志》卷29《方外》。1996年6月12日,我們到此考察,除千年古杏、塔林外,尚有碑六塊,其中宋碑四塊,在慧照塔銘中,對道楷贊誦備至,有“芙蓉之子,芙蓉之孫,千眾拱環,無位而位。”按芙蓉即指道楷,他為弘揚佛法,振興叢林,作出了貢獻,幾代僧眾皆受其澤惠,慧照繼其衣缽。“偉矣慧照,爍于群昏,履危坦若,其道乃尊,惟肅惟通,惟誠惟忄享。”,一片興盛景象。
隨州名僧中最有作為的當推智緣。智緣隨州人,善醫。嘉礻右(1056—1064年)末,應召至京師,住相國寺。熙寧年間(1068—1078年),王韶經營西北邊防,謀取青唐,因鑒于西夏重佛尊僧,僧侶在西夏政治舞臺上頗為活躍,極受尊敬,特請智緣為之助一臂之力,神宗召見,賜白金,稱“經略大師”。智緣不辜負朝廷重托,勸導西夏最有威望的名僧結吳叱臘歸附宋朝。西北少數民族中的俞龍珂、禹藏訥令支等皆因智緣的勸導與宋朝修好,他成為宋代為朝廷分憂、為民族友好關系作出貢獻的一位名僧。《宋史》卷462《僧智緣傳》。〖ZW)〗
元代寺廟香火更盛于宋代。元統治者尊重宗教文化,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多信仰蒙古的薩滿教,忽必烈則醉心喇嘛教,出于政治需要,拜喇嘛為帝師,授以玉印,掌管全國佛教。元代佛教在政治、經濟上擁有很大勢力,全國寺院42,318所,僧尼213,148人。道教徒超過此數,有30萬之眾。在唐代傳入中國的景教,在元朝得到較大發展,各地蒙古人和色目人很多成為景教徒。意大利人孟高維諾到北京傳揚天主教,成為中國第一位天主教教區創始人,也是以梵蒂岡教廷正式使節名義來華的第一人王瑞明:《孟高維諾東來的歷史背景》,載《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 元代的宗教政策是“兼容并蓄,廣事利用”,除佛、道、基督教(元代稱也里可溫)外,在元代尚有伊斯蘭教等。元代隨州的宗教氣氛較之宋代更為濃厚。
第四節 高舉義旗的隨州英雄
一、孟氏一門忠烈
宋代民族矛盾尖銳,隨著戰火蔓延,漢族先進的生產方式受到嚴重破壞,各族人民生命財產受到極大威脅。適應時代的需要,宋代出現許多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在隨州,以一門忠烈的孟家最為世人所敬仰。
孟宗政(?—1223年),字德夫,原籍絳州,隨其父孟林遷居隨州,成為隨州人。自幼有膽略,對邊防軍事頗感興趣,成長為抗擊金軍入侵的英雄。他在抗金前線連續取得五捷:第一次在開禧二年(1206年),金將完顏董犯襄、郢,孟宗政率領義士據險游擊,奪其輜重,金軍倉皇而逃。因建此功被任命為棗陽令,很快提升為秉義郎、京西鈐轄,駐守襄陽。第二次在嘉定十年(1217年),金軍犯襄陽、棗陽,孟宗政奉命指揮神勁、報捷、忠義三軍,與扈再興、陳祥所率領的兩軍配合,喋血奮戰,金軍敗走。接著棗陽圍急,孟宗政急行軍趕到,因其馳突如神,金軍大駭,乘夜色蒼茫而遁。他因這次戰功而權棗陽軍。上任伊始,一仆違犯新頒布的禁令,立即被斬首示眾,軍民震驚,因此能令行禁止,威震四方;在筑堤積水、修治城堞、訓練士兵方面皆能順利成功。在第二次取得勝利后的次年,即嘉定十一年,金帥完顏賽不帶領步騎圍城,孟宗政與扈再興密切配合,經過3個月大小70余戰,每戰孟宗政必身先士卒,勇猛異常,銳不可當,金軍每戰必敗。因這次戰功,孟宗政轉武德郎,并得到朝廷特賜的金帶。嘉定十二年(1219年)有第四次大捷,這年金帥完顏訛可帶領步騎至城下,采取各種攻城措施,皆為孟宗政所破。金軍掘城,孟宗政以“掘深坑,防地道”作為對策,當敵軍一打通城墻,他即施放毒煙烈火;當敵軍以濕毯防衛,另覓途徑,他則“架火山以絕其路,列勇士以長槍勁弩備其沖”。經過肉搏戰15回合,金兵死者千余,棄輜重牛馬萬余而逃。孟宗政升為武功大夫兼〓門宣贊舍人,重賜金帶。第五次大捷是孟宗政奉命主動出擊,“燔燒積聚,夷蕩營砦”。從此金軍不敢窺襄、漢、棗陽。孟宗政成為百姓擁戴的保家衛國的英雄。他代為荊鄂都統制,仍知棗陽。許多逃亡在外的百姓紛紛歸來,孟宗政賑濟糧食,還給田畝,創屋以居;將勇壯之士組成“忠順軍”,出沒于唐、鄧間,威振四方,金人呼為“孟爺爺”。《宋史》卷403《孟宗政傳》。
孟宗政病死,其子孟珙(1195—1246年)繼承其父未竟之志,馳騁于抗金前線,在抗金戰斗中戰功顯赫,遠遠超過其父。孟宗政所組織的“忠順軍”在孟珙的指揮下,農戰結合。他創平堰于棗陽,自城至軍西18里,由八疊河經漸水側,水跨九阜,建通天槽83丈,溉田10萬頃,立十莊三轄,使軍民分屯,一年收糧食15萬石。他又命忠順軍家自養馬,官給芻粟,馬匹蕃息,利國利民。朝廷視他為國之棟梁,任命為京西兵馬鈐轄。紹定六年(1233年),大敗與金軍狼狽為奸的武天錫。武天錫是鄧縣的農民,聚集20萬人馬為患。孟珙逼其壘,一鼓拔之,獲首級5000,俘其將士400余人,得其戶12萬余。接著在呂堰與金軍交鋒,金軍棄輜重奔竄,獲甲士52,斬首5000,得馬牛駝數以萬計,收其民3.2萬余。金朝行省鄧的主管官移刺瑗投降,得縣5、鎮22、官吏193、馬軍1500、步軍14,000、戶35,300、口125,553。這一勝利使抗金形勢巨變,金順陽令李英以縣降,申州安撫張林以州降,金軍將領劉儀領壯士200降。乘有利形勢進攻,岵山之戰,殺金將兀沙惹,擒730人,金軍棄鎧甲如山。繼而攻破石穴九砦,復戰于銀胡蘆山,降金軍7萬之眾,獲甲兵無數。金軍妄圖作垂死掙扎,以2萬騎由真陽橫山南來,孟珙迎擊,金兵退卻,追斬首級1200。孟珙與蒙古軍聯合攻蔡州城,迫使金主完顏守緒自焚死。金亡,還軍襄陽。因“破蔡滅金”之功,特授武功郎、主管侍衛馬軍行司公事,提升為建康府都統制,兼權侍衛馬軍行司職事。朝廷對孟珙非常器重,帝問中興大計,他答以“寬民力,蓄人才”。帝問和議,他答曰:“臣介胄之士,當言戰,不當言和。”孟珙屬于堅定的抗戰派人物,他知黃州時,加強防御建設,“增埤浚隍”,邊民來歸者日以千數,為屋3萬間居之,厚加賑貸。為避免兵民雜處,在地勢較高處建齊安、鎮淮二砦,安頓諸軍;筑章家山、毋家山兩堡為先鋒、虎翼、飛虎營。黃、蘄、光、信陽四郡軍馬皆由他節制。
蒙古軍來犯,孟珙在抗蒙前線,屢立奇功。蒙古軍攻蘄州,孟珙派兵解其圍。蒙古軍來犯時,隨州、荊門、郢州地方官皆棄城而逃;復州施子仁守城犧牲,江陵危急。蒙古軍分兩路而來,一攻復州,一在枝江監利縣編筏窺伺渡江。孟珙不辭艱險,“循環往來,夜則列炬照江,數十里相接”。孟珙被封為隨縣男,擢高州刺史、忠州團練使兼知江陵府、京西湖北安撫副使,繼授鄂州諸軍都統制。未幾,升制置使兼知岳州。在他的指揮下,收復郢州及荊門軍,在樊城、郎神山等地捷報頻傳,收復信陽軍及襄陽,實現了他“得郢然后可以通饋餉,得荊門然后可以出奇兵”的戰略部署。由是指授方略,發兵深入,所向披靡。
當蒙古軍大舉進犯四川時,孟珙提出“宜為藩籬三層”的計謀:布陣〓、涪,為第一層;備戰鼎、澧,為第二層;設防辰、沅、靖、桂,為第三層。峽州、松滋各屯萬人,歸州屯3000人,鼎、澧、辰、沅、靖各5000人,郴、桂各千人。更應與思、播、施、黔州取得密切聯系以為呼應。孟珙非常注意蒙古軍的動靜,當探知蒙古軍于襄、樊、隨、信陽招集軍民布種,積船材于鄧之順陽時,他分別派人秘密去進行破壞活動,縱火焚燒其所積船材及糧儲,以削弱敵人實力。
孟珙善于充實自己的力量,他借鑒其父組織忠順軍的宗旨,招集麻城、巴河、安樂磯、管公店沿邊久經征戰之士,組成“寧武軍”;回鶻愛里八都魯(改名艾忠孝)率壯士馬匹來降,創建“飛鶻軍”。他治軍重視將帥之間的團結,軍紀嚴明。權開州梁棟藉口乏糧擅離職守,孟珙立令斬其首,以明“不許失棄寸土”之令,由是諸將奉命唯謹,不敢稍有懈怠或疏失。孟珙的軍事思想最可貴的是“不擇險要立砦柵,則難責兵以衛民;不集流離安耕種,則難責民以養兵”。兵以衛民為天職,民以養兵為義務,兵與民相依為命,“立砦柵”與“安耕種”相輔相成。糧餉是軍事勝利的有力保證,他大興屯田,從秭歸至漢口,為屯20,為莊170,為頃188,280,“調夫筑堰,募農給種”。這些措施和謀略很完善,對挽救當時的危難無疑是有益的。孟珙在生活上“遠貨色,絕滋味”,在學術上,邃于《易》,通佛學《宋史》卷412《孟珙傳》。 他是一位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民族英雄,稱他“忠君體國之念,可貫金石”不為過譽。
孟珙一家祖孫幾代人都通兵事。孟珙的四世祖孟安,嘗從岳飛征戰有功;祖父孟林,也是岳家軍中一員;父親孟宗政是宋代名將。孟珙的兄孟(王景)、弟孟璋與孟瑛,孟珙的兒子孟之經都協助孟珙屢立戰功。為抵抗蒙古軍從四川東下,孟瑛以精兵5000駐松滋為〓州聲援;孟璋選精兵2000駐澧州防御施、黔來犯之敵;孟珙鎮江陵時,其兄孟(王景)帥武昌。父子兄弟齊上陣,公而忘私,國而忘家,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孟家的表現,光前裕后。為紀念孟家忠烈,隨州城西鄉孟家故里迄今猶名孟家橋。
最得孟珙賞識的李庭芝(1219—1276年),字祥甫,原籍河南開封,后徙隨州。他出生時因“芝產屋棟”而名“庭芝”。他在孟珙的薦引下,權施州之建始縣。他在建始“訓農治兵,選壯士雜官軍教之”,經過一年的苦心教導,民皆知戰守,善馳逐,“無事則植戈而耕,兵至則悉出而戰”。這一寶貴經驗在附近地區得到推廣。他直接得到過孟珙的教育與熏陶,在孟珙部下主管機宜文字。孟珙臨死時,向其繼任者大力稱許李庭芝。李庭芝確實才德非凡,在南宋末年表現了其卓犖不群的政治才能與愛國熱情。
隨州多忠義之士。邊居誼以都統守新城,蒙古軍逼襄陽,居誼夾江為城,堅壁固守;蒙古軍逼新城,其主將呂文煥至城下招降,居誼射中其右肩,率所部3000人死戰皆歿。居誼臨死留詩曰:
鐵石肝腸死未休,
孤城高倚漢江秋。
三千血戰皆忠義,
不效襄陽事敵仇。同治《隨州志》卷30《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