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的隨州風情
二、元末明玉珍領導農民起義
明玉珍(1329—1366年),隨州人,元末居梅丘里玉沙村(今柳林鎮境內)。在元末農民起義大潮中,徐壽輝是紅巾軍西系的首領;紅巾軍的東系為劉福通。徐壽輝建立天完國,紀律嚴明,深得人民擁護。明玉珍團結父老千余人,歸附徐壽輝,奉命守沔陽,與蒙古軍將領哈嘛禿戰湖中,飛矢中右目,成為獨目將軍。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籌措,明玉珍率斗船50艘,活動于川峽間,進襲重慶,趕走蒙古右丞完者都,俘虜蒙古軍將領哈嘛禿,獻交徐壽輝,徐壽輝授玉珍隴蜀行省右丞,這是至正十七年(1357年)的事。蒙古軍在完者都的策劃下,妄圖消滅明玉珍領導的隊伍,結果反被明玉珍打敗,完者都被俘。明玉珍乘勝攻取成都,諸郡縣相次歸附。徐壽輝不幸為其部將陳友諒所殺,陳友諒分裂西系紅巾軍,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明玉珍拒不與陳友諒合作,為被害的徐壽輝立廟,歲時致祀,自立為隴蜀王。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即帝位于重慶,國號夏,建元天統,立子升為太子,設六卿,分蜀地為八道,下設府、州、縣等行政機構。鑄天統通寶、天統元寶銅錢,以發展貿易。在政策上,體現了農民政權的特色,如為減輕農民負擔制定十分取一的賦稅制度、“民無力役之征”的徭役規定。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5《夏明玉珍傳》。 還實行屯田戍邊、與民休息的政策。他即帝位后,重視教育,設國子監教公卿子弟,設提舉司教授,建社稷宗廟以進行愛國家、愛鄉土的教育,求雅樂以建設精神文明,開進士科以選拔人才,并出兵云南克中慶(今昆明)。他這些措施,深受四川人民的擁護。他在四川苦心經營5年而病逝。其子升繼位,年僅10歲,內部發生矛盾,功臣萬勝被害。原屬東系紅巾軍的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勸明升降附,見不聽從,分水陸兩路進攻四川,明升降附,賜第京師。洪武五年正月,徙往高麗《明史》卷123《明玉珍傳》。1991年,明玉珍的后裔韓國釜山市明在律受明氏宗親的委托,專程來我國尋根,朝宗祭祖。
明玉珍奮斗一生的實績,說明他是一位真正的農民起義領袖。他反抗元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摧毀元朝在四川的統治政權,活捉元朝將領,屢戰屢勝,他為解除人民的疾苦建立農民政權,他維護農民起義軍的團結,不與陳友諒合作,為被害的徐壽輝立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隨州英雄。
隨州有萬山千泉百洞,自然景觀多姿多采。“山澤之氣通荊襄,民俗之風類伊洛!彼扔心戏降撵届伙L光,又有北方的敦厚習俗。歐陽修在這里健康成長,尹師魯在這里傳播智慧。隨州人寬容厚道、英勇正直、勤奮好學、艱苦樸實,給尹洙以友情與安慰,把智緣和尚推向政治舞臺,容許王全斌痛改前非,讓李繼捧在此過上寧靜的生活。歐陽修慨嘆隨州“一百年間,未出一士”。與毗鄰安州相比,并不遜色。安州有宋氏兄弟宋庠、宋祁,都官至知制誥、翰林學士,宋庠拜相;安州還有鄭獬、張君房。隨州孕育了一門忠烈孟氏與高舉義旗的明玉珍。隨州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方面,有其獨具的特色,除有著名的藏書家、著名的亭閣、著名的廟宇等外,還有著名的絲織業,有豐富的物產。歐陽修《李秀才東園亭記》說隨州“山澤之產無美材,土地之貢無上物”,這是時代的局限使然。宋代在京西路興修礦冶,“類鑿空擾下”《宋史》卷185《食貨下七》, 徒勞無功。其實隨州的地下寶藏很豐富,現查明其金屬礦有金、銀、銅、鐵、鉛、鋅、鈾、釷、鈮、鉭、鉬;非金屬礦有重晶石、礬石、磷、螢石、大理石、石灰石、石棉。隨州經濟發展的前途無限光明。宋元時期,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錯綜復雜,戰爭頻繁,但隨州所受戰爭的蹂躪較輕,無論是在宋初統一戰爭中,還是在蒙古入主中原的過程中,戰火在這一帶轉瞬即逝,遺留的戰爭創傷不那么嚴重。尤其在宋金對峙的歲月,隨州在兩大勢力的夾縫中呈現地廣、人稀、賦輕,這是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的。宋元時期,隨州水田之制的推廣與棉紡織業的興起,標志著隨州經濟發展的主流所在。這一主流在今后的年代不但不可削弱,而且更應加強,更應隨其他產業的發展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