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一区二区三区,牛牛精品在线,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潘金网站,亚洲伊人av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投稿郵箱:szrbs@21cn.com
周代姬姓大國----隨 (2)
分享到: 發布時間:2012-6-8 21:37

字號: 打印 查看: 2477
周代姬姓大國----隨 (2)


三、季梁的政治思想
  季梁在與隨侯談論民神關系時,提出了“修政而親兄弟之國”的主張《左傳·桓公六年》。 所謂“修政”,即對內整頓國家政治;所謂“親兄弟之國”,即對外與兄弟國家互相親善。這就是季梁政治思想的集中體現。
  季梁認為,要對內整頓好國家政治,必須把“道”作為行為準則。他對“道”作了解釋:“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季梁提出這一政治理論,是在公元前706年,這在我國政治思想史上尚前無古人。北方人士中最早提出與此相類似的主張,是《左傳·僖公十九年》所記宋司馬子魚的話:“民,神之主也。”事在公元前641年,比季梁晚65年,而且不如季梁所講那樣鮮明透徹。春秋時代,北方占主流地位的政治理論比季梁的政治理論落后得多。如《左傳·襄公十四年》所記晉樂官師曠的話:“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事在公元前559年,比季梁晚147年。季梁的理論是“民—神—君”,師曠的理論是“君—神—民”,彼此適得其反。師曠,又是音樂家,又是思想家,相傳創作過《陽春》、《白雪》兩首名曲,而且發表過一些屢試不爽的預言,備受尊崇。但與季梁相比,師曠的政治理論反而顯得倒退了。中國的民本思想肇源于《尚書》,這是史家公認的。《尚書·五子之歌》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泰誓》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標榜民“本”,季梁闡揚民“主”,民“主”比民“本”進了一大步。即使是比季梁晚大約200年的孔子,其政治理論還是不如季梁進步。可以這么說,季梁極力推崇的“道”,既以民本思想為基點,又超越了這一思想,他不愧為開我國古代民“主”思想之先河的政治理論家。也正是由于季梁的政治理論極富民“主”色彩,所以,他對隨侯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的現狀表現出憂慮與激憤:“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左傳·桓公六年》。
  季梁的政治思想與其哲學思想是息息相關的。他認為,三牲肥碩完整,只是表明“民力之普存也”;黍稷清凈豐盛,標志著“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把甜美芳香的美酒獻給神 ,象征著“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 不難看出,季梁把三牲肥碩、黍稷豐盛、旨酒芳香都歸功于“民力”,歸功于“民和”和君民“皆有嘉德”。這是“民為神主”思想在政治方面的體現。
  為了使整頓國家政治的主張不流于空泛,季梁向隨侯提出了“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的施政方針。他還以為,如果按照他的政治思想治理國家,就會“動則有成”,無往而不適。
  “親兄弟之國”的外交方針是季梁政治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兄弟之國”,指漢水迤東、江淮之間的眾多諸侯國。這些國家,或為姬姓,或為異姓,它們生存于晉、楚兩個大國之間,一方面朝晉暮楚,另一方面又互相攻伐。對周王朝也是時叛時服。即如《國語·鄭語》所言:“桓公為司徒,……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非親則頑,不可入也。”而“漢東之國,隨為大”《國語·鄭語》。 置身這樣的境地,隨國如果不同周圍的國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不但會首當其沖地受到大國的討伐,而且諸小國也會群起而攻之,隨國就難以立足了。季梁正是在客觀地分析了這一現實的基礎上,才提出了“親兄弟之國”的外交政策,這是與隨國所處的地位與特殊環境相適應的。
  季梁親善鄰國的外交政策在隨楚關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實施。春秋時期,楚國作為地方的第一強國,拓疆并土,滅國撫民,對漢陽諸姬乃至中原諸國發動了極為頻繁的戰爭。然而在整個春秋時期,楚隨之間的戰爭見于文獻記載的僅為三次。在楚對隨發動的三次進攻之中,第一次楚國不戰而退,第二次和第三次楚國雖獲小勝,卻仍然以盟會告終。此中奧秘,在楚昭王奔隨、隨人拒絕向吳人交出昭王時的一段話中露見端倪。隨人對吳人說:“以隨之辟小而密邇于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左傳·定公四年》。 盟誓的內容,史無明文,但從隨人的語氣來看,不外乎是指楚隨之間互不攻伐、互惠互利。這證明隨人在處理與楚的關系上奉行了季梁的外交政策。
  正是由于隨人在同楚人關系上恪守著季梁的既定外交政策,所以戰國時期,楚國“南卷沅湘,北繞穎泗,西包巴蜀,東裹郯邳,穎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大地計眾,中分天下”《淮南子·兵略訓》 ,卻仍然把隨國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不遷也不滅。
  也正是由于季梁外交政策的效應,贏得了楚王對隨侯的分外尊重,從而在曾侯乙死后,楚惠王把作為楚王權象征和音樂表率的鐘當作祭禮饋贈。
  在《左傳》、《國語》等典籍中,很少見到隨國與周圍一帶兄弟國家干戈相加的記載。相反,與隨相鄰諸國的一些青銅器則在隨境內相繼出土。這些文物,當多為酬贈聘媵之品。這說明季梁的政治思想已在隨人心目中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也說明自季梁以后的歷代隨侯基本上沿用了“親兄弟之國”的外交政策。可以認為,隨國之所以成為漢陽諸姬中國祚最長的國家,是歷代隨君奉行季梁政治思想的結果 劉玉堂、黃敬剛:《季梁思想芻議》,《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3期。

    四、季梁的軍事思想
  季梁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他那蘊含著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的軍事思想,不只在西周以至春秋初期無以過之,就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的軍事理論,也顯然受到他的軍事思想的影響。我們將季梁與孫武的軍事思想予以比較,借以窺視季梁軍事思想在我國軍事史上的地位。
  透過事物某些現象和假相去分析事物的實質,是季梁軍事思想中的閃光之處。《左傳·桓公六年》載:“楚武王侵隨,使〓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隨人請少師董成。斗伯比言于楚子曰:‘……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季梁正是透過楚人“求成”的現象和“羸師”的假相,看出了楚人侵略的實質,因此,當隨侯將要依狂妄自大的少師之意追擊楚軍時,才能出面制止,并戳穿楚人的陰謀,他說:“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左傳·桓公六年》。季梁的這一軍事思想,被后來大軍事家孫武加以總結和發揮,成為著名的戰爭指導原則,即“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孫子兵法·行軍》
  把矛盾的運動及其轉化原理運用于軍事之中,是季梁軍事思想中十分寶貴的內容。《左傳·桓公八年》載:“楚子伐隨,軍于漢、淮之間。季梁請下之:‘弗許而后戰,所以怒我而怠寇也。’”面對楚軍的強大攻勢,季梁不是急于應戰,而是主張先卑詞求和,待“弗許而后戰”。季梁是基于這種考慮的:隨求和不許,隨軍便意識到唯有死戰別無他路,這樣一來,將士就會勇氣倍增;另一方面,楚軍也會因為隨人的求和而懈怠斗志。孫武則把季梁的這一軍事思想表述得更加準確,他說,為了激怒士卒,長其斗志,必須將士卒“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孫子兵法·九地》。可以說,孫武關于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季梁的軍事思想的提煉和升華。
  不墨守陳規,靈活機動地指揮戰爭,也是季梁軍事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上文所述桓公八年楚隨戰斗中,少師根本無視季梁“弗許而后戰”、“怒我而怠寇”的作戰方針,力主猝然迎敵。季梁眼看無法遏止,便靈活機動地提出了新的作戰方案。“季梁曰:‘楚人尚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矣。’”《左傳·桓公八年》。季梁這種靈活機動、避實擊虛的戰略思想,在《孫子兵法》中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發揮。《孫子兵法·虛實》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制勝者,謂之神。”至于《孫子兵法·計》中“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戰略思想,很可能也受到季梁“避實擊虛”戰略思想的啟迪。
  季梁軍事思想的難能可貴之處,還在于他已朦朧地意識到政治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因此,對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的成敗,他主張從“道”上來尋找原委。他說:“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左傳·桓公六年》即以為小國之所以能夠戰勝大國,是由于小國有“道”,大國暴虐。雖說季梁對“道”的具體內容和確切含義未予說明,但這個“道”是指統治階級的政治策略則是沒有疑問的。無獨有偶,孫武在論述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時,也把“道”放在了首要位置。他指出:“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孫子兵法·計》這就是所謂“五事”,而“道”居首位。不僅如此,孫武在論及決定戰爭勝負的“七計”時,同樣將“道”列為第一。他說:“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孫武還對“道”的含義作了解釋,他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民弗詭也。”由此可見,孫武所謂“道”是指統治者的施政方針,這與季梁所說的“道”的內涵大致相同,很可能是受到了季梁政治決定軍事這一朦朧意識的誘發。


(責任編輯:心安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隨州日報-新媒體矩陣
隨州發布-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信公眾號
隨州論壇-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博
隨州日報-人民號
隨州論壇-客戶端APP
隨州日報-視頻號
隨州日報-抖音號
隨州日報-企鵝號
隨州論壇-網易號
網絡經濟主體信息
隨州地區唯一新聞網站|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關于我們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鄂ICP備11004182號-2|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鄂網備421201|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722-3318927
郵箱635782607@qq.com
廣告服務電話: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中市| 黎平县| 高安市| 成安县| 普宁市| 随州市| 白银市| 台南县| 封丘县| 来安县| 长春市| 大安市| 木里| 贵溪市| 清流县| 易门县| 墨竹工卡县| 辛集市| 古蔺县| 孟村| 台南县| 榕江县| 民县| 闽清县| 布拖县| 昆山市| 邮箱| 蛟河市| 睢宁县| 宁都县| 临沧市| 宜阳县| 阿拉善右旗| 鲁山县| 玉门市| 泰和县| 鸡泽县| 柘城县| 离岛区| 舟山市| 新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