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隨、曾之謎
一、曾與繒、曾阝及其姓氏
曾,周初銅器銘文作“曾”。其姓氏文獻無載,只有求諸文物資料。解放前安徽壽縣楚墓出土一件《曾姬無恤壺》, 其銘文為:“ 圣(走亙)之夫曾姬無恤!惫:《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據(jù)劉節(jié)先生考證,此器時代為戰(zhàn)國中期,系(走亙)圣之夫人所作器。圣(走亙)即聲(走亙),楚自惠王以后其小君可稱聲(走亙)者。聲王之夫人娶于曾,故稱曾姬。無恤,其名也。劉節(jié):《古史考存·壽縣所出楚器考釋》,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1975年,隨州陽出土一批青銅器,其中有一件時代為春秋時期的《曾子原彝〓》,銘文為:“唯九月初吉庚申,曾子原彝為孟姬〓鑄媵〓。”程欣人:《隨縣陽出土楚、曾、息青銅器》,《江漢考古》1980年第1期此器是曾子為其長女孟姬鑄造的陪嫁媵器。從這兩件顯示曾、楚通婚的銅器銘文分析,曾國應為姬姓。1979年,隨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兩件青銅戈,其中一件銘文為:“周王孫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銘文為:“穆侯之子西宮之孫,曾大攻(工)尹季怡之用。”。隨縣博物館:《湖北隨縣城郊發(fā)現(xiàn)春秋墓葬和銅器》,《文物》1980年第1期兩件戈銘中的季怡,無疑是指的同一個人。從前一件戈銘看,他肯定是姬姓,因為他是“周王孫”,至于“季”,則應為其氏;從后一件戈銘看,他不僅是曾國的大工尹,還是曾國的公族,因為他的先輩是“穆侯”。季怡既是曾國公族,又是姬姓,那么其出生國曾國無疑應當是姬姓。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上),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文獻中不見國名“曾”,卻有“繒”的國名出現(xiàn)!秶Z·鄭語》記:“……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韋昭注:“繒,姒姓,申之與國也!薄妒酚洝は谋炯o》記:“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氏,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說明司馬遷已認為繒為姒氏,而《史記·周本紀》記同一內容則將“用國為氏”改為“以國為姓”,說明太史公時有“姓”、“氏”互用的情況,故此“姒氏”,也即姒姓。又《史記·周本紀》:“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彼抉R貞《索隱》和張守節(jié)《正義》均說繒為國名,夏禹后,姒姓。
文獻中還有以“曾阝”為國名者。《國語·晉語》記:“申人、曾阝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韋昭注:“曾阝,姒姓,禹后也?曌钟肿髟。”韋注甚確。因為《國語·晉語》此處所記同上引《史記·周本紀》所記顯系同一件事,此“曾阝”當即彼“繒”!墩f文·邑部》說:“曾阝,姒姓國,在東海;從邑,曾聲。”
綜上以觀,出土銅器之“曾”為姬姓,文獻記載之“繒”或“曾阝”為姒姓,二者姓氏不同,不可能是同一國名。
二、曾與隨
文獻中未見曾國,卻有一個與曾國在姓氏、疆域、年代諸方面均十分吻合的隨國,而且,在隨國的都城附近,竟然發(fā)現(xiàn)了曾國國君和朝臣的墓葬。這一奇特現(xiàn)象,引起了人們的深思:如曾和隨為兩國,何以在一地?如曾和隨為一國,何以有二名?這的確是一個難解之謎。1978年,李學勤先生首倡“曾隨合一”說,李學勤:《曾國之謎》,《光明日報》1978年10月4日隨之,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也有之。為了便于對隨州歷史的探討更可能接近真實,我們在充分吸收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特從以下方面對曾隨關系作些探索。
(一)曾隨姓氏相同
夏為姬姓,這在上文業(yè)已論定。隨的姓氏,也見于文獻記載。《春秋左傳正義》引《世本》說:“隨國,姬姓!备哒T注《淮南子·覽冥訓》“隨侯之珠”,也稱隨為姬姓!秶Z·鄭語》記西周末年周人史伯回答鄭桓公說:“……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韋昭注:“應、蔡、隨、唐,皆姬姓也!庇纱丝梢,曾、隨都是姬姓,即二者姓氏相同。
(二)曾隨疆域相合
曾國由于文獻無載,其疆域也只有根據(jù)出土文物考查。據(jù)初步統(tǒng)計,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曾國有銘銅器共12批,其分布范圍,大致是以今隨州市為軸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陽,東過隨城,北到新野,南達京山。李學勤:《續(xù)論曾國之謎》,《江漢論壇》1990年增刊隨國的疆域,文獻無明載,但據(jù)記隨事較多的《左傳·桓公八年》涉及的“沈鹿”、“漢淮之間”、“速杞”等地名來看,其境域當包括今漢水以東,桐柏山以南,廣水以西,鐘祥、京山以北地區(qū)。何浩:《楚滅國研究》,武漢出版社1989年版由此可知,曾、隨疆域相合。
(三)曾隨年代相當
已出土曾國青銅器的年代,從東周初到戰(zhàn)國時期的都有,有的可能還早到兩周之際。但是,前引“安州六器”銘文記述周昭王在南征途中,經(jīng)歷過唐、厲、曾等國,還提到漢水,前文已論證唐、厲為漢東封國,周人經(jīng)唐、厲而后至曾,可見曾的位置確在漢水流域。江鴻:《盤龍城與商朝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期“安州六器”為周昭王時器,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第2輯說明姬姓曾國始封的時間應在昭王之前,很可能就在周初大封姬姓之時,或者稍后?傊,根據(jù)出土文物判斷,姬姓曾國立國于西周早期,滅亡于戰(zhàn)國中期偏晚。姬姓隨國立國的時間,文獻無明載,但據(jù)《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的記載分析,至遲西周晚期已有其國,而其始立時間或許更早一些。姬姓隨國滅亡的時間,文獻無載!端(jīng)注·水》說“楚滅之以為縣”,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引姓氏書謂“為楚所滅”,但均無滅年。根據(jù)《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的記載分析,姬姓之隨至少春秋末年還存在。而考慮到此時它還與楚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其國祚當會延至戰(zhàn)國。由此說來,曾、隨存在的時間相當。
正是由于出土銅器上的曾國同文獻記載中的隨國姓氏相同、疆域相合和年代相當,所以,我們也傾向于曾隨一國二名的說法。但對于何以會一國二名,學術界仁智互見。
有的學者以為,“曾”為國名,“隨”為曾都,因而文獻又稱其國為“隨”,這就像杞國都于淳于又稱淳于、魏國都于大梁又稱梁、韓國都于新鄭又稱鄭一樣。何浩:《楚滅國研究》,武漢出版社1989年版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以為魏國遷都于梁才兼稱梁,韓后遷都于鄭才稱鄭,而隨與曾既未互遷,與魏之于梁、韓之于鄭不能相提并論。何光岳:《楚滅國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如果認為曾即隨,這又的確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雖然“曾隨合一”說的和者甚眾,石泉:《古代曾國——隨國地望初探》,《武漢大學學報》1979年第1期;舒之梅、劉彬徽:《論漢東曾國為土著姬姓隨國》,《江漢論壇》1982年第1期但持異見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說來,這些意見有以下幾種:
1、曾即是曾,隨即是隨,二者不可混同,至于何以不見隨國遺物,有待今后考古發(fā)現(xiàn)。楊寬、錢林書:《曾國之謎試探》,《復旦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
2、曾滅隨,據(jù)其國土。顧鐵符:《筆談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0年第2期
3、隨滅曾,延姬姓宗嗣。于豪亮:《為什么隨縣出土曾侯墓》,《古文字研究》第1輯
4、早期曾國已被楚所滅,楚滅隨以后,又在隨地分封了一個曾國。徐揚杰:《關于曾侯問題的一些看法》,《江漢論壇》1979年第3期
5、可能因隨被楚滅后,楚以隨地與地處楚邊陲的曾國西陽相換;或者曾國國境直向西楔入隨國境內。何光岳:《楚滅國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當然,在沒有找到直接證據(jù)以前,上述幾種情況也并非毫無可能。但問題的徹底解決,仍有待于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
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還有一個姜姓隨國。《元和姓纂》“隨”下引《風俗通》:“炎帝裔隨侯之后!崩畎住督乃唾还珰w漢東序》說:“漢東之國,圣人所出。神農之后,季良(梁)為大賢!薄堵肥贰o甲》亦謂“隨侯,炎裔”,是為“姜姓”。盡管文獻未明言這個炎帝之后的姜姓隨國的地望,但考慮到李白將“神農之后”同“漢東之國”并稱對舉,其地當位于漢東,立國時間大約與漢東的另一姜姓國家厲相當,可能早至商代。無獨有偶,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辭中,也有一個曾(按卜辭作“〓”)國,地域也在漢東。我們以為,此卜辭之曾就是上述文獻中的“炎裔”、“姜姓”之曾,也就是說,這同前述姬姓“曾隨合一”一樣,是又一個姜姓“曾隨合一”。不僅如此,周代漢東姬姓之曾還應當是在兼并商代的漢東姜姓曾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何浩:《楚滅國研究》,武漢出版社1989年版但由于姜姓曾隨史料奇缺,難究其詳,故下文的論述專指姬姓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