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姬姓大國----隨 (1)
五、天文史上的界碑
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衣箱的拱形蓋面上,兩端分別畫有蒼龍、白虎,中部畫一象征北斗的大“斗”字,圍繞北斗書寫有二十八宿名稱。這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的重大發現。
我國古代的文字記載中很早就有了后來稱之為“二十八宿”的星座的名稱,如殷墟卜辭中就有關于鳥星(七星宿和柳星)、大火星(心宿二)的記載,《詩經》中也提到火(心宿)、箕、斗、定(營室、東壁)、昴、畢、參、辰(房)等。二十八宿作為一個總稱,最早見于約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周禮》,其《春官》和《秋官》分別有“二十有八星之位”和“二十有八星之號”之說,但無二十八星的具體名稱。比較可信的最早記載二十八宿具體宿名的是《呂氏春秋》,該書成書時間是公元前3世紀中葉,因此,曾侯乙墓出土的這幅天文圖像所書二十八宿名稱,是迄今所見我國二十八宿全部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考慮到這幅天文圖像是作為裝飾圖案描繪在日用器具之上,二十八宿在當時應該是一種流傳較廣的天文知識了,它產生的年代當會更早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上),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也就是說,早在公元前5世紀之前,二十八宿已作為一個體系出現于戰國中部地區的古隨國。
《史記·天官書》概括北斗七星在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作用時說:“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于斗。”過去許多中外學者在研究中國二十八宿的起源與特點時,曾指出中國的二十八宿具有與北斗等拱極星拴在一起的特點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3卷),1959年英文版。由于古代印度、埃及等國也有類似中國二十八宿的體系,二十八宿與北斗之間的這種關系,被看作中國二十八宿體系的特點之一,也是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國的證據之一夏〓:《從宣化遼墓的星圖論二十八宿和黃道十二宮》,《考古學報》1976年第2期。曾侯乙墓天文圖像“斗”字約占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一,明顯地突出了北斗的重要地位,這無疑是對前述論點的一個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