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拜始祖,烈山唱大歌。
6月4日,癸巳年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暨拜謁炎帝神農大典在炎帝故里風景名勝區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的炎黃子孫近萬人在這里共同拜謁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農,緬懷始祖功德,共襄中華盛典,同筑中國夢想。
風和日麗,山嵐蒼翠。炎帝神農大殿位于高臺之上,比往日更顯莊重肅穆。謁祖廣場寬闊平坦,八根功績柱高高聳立,四周幡旗獵獵。炎黃子孫虔誠就座,秩序井然,靜候大典啟幕。
上午8時48分,大典拉開序幕。在莊重悅耳的鼓樂聲中,由64位旗手組成的幡旗方陣,在主奉祀官帶領下,神情肅穆地進入謁祖廣場。幡旗,古禮中用于導引神靈、昭示威儀。而今,幡旗獵獵,書寫的是文明,升騰的是敬仰,引領的是夢想。緊隨其后的是由128名青年男女組成的炎帝八德方陣,他們高舉著耒耜、弓箭等道具,展示著炎帝神農的功績。炎帝神農教民以農、治麻為布、筑土構木、剡木為矢、削桐為琴、作陶為器、遍嘗百草、首倡交易,造福蒼生,功昭日月!
接著是敬奉享酒方陣、民族團結方陣、百家姓方陣、海外華人方陣、薪火相傳方陣、貴賓方陣,以最高的禮儀,昭示著亙古不變的認祖歸宗情結,傳承著生生不息的炎帝精神。
恭啟圣門、點燃圣火、敬獻花籃、恭讀頌祖文、共拜始祖……大典環節有條不紊地進行。在點燃圣火環節,4位院士將從陜西、山西、湖南等地采集的火種匯聚到炎帝故里隨州,通過飛火流星點燃了圣火盆。炎帝神農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在其光輝一生中,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山水水。后世子孫為銘記其功德,或建祠,或立廟,或設壇,或修陵,世世代代的祭祀香火綿延不絕。圣火閃耀、跳動在烈山之巔,圣火不滅,薪火相傳,正如炎帝功德的光輝穿越歷史,與山河共存,與日月同光!
大典過程中,主持人講述了美籍華人周共·王德樵遠涉重洋,送還炎帝神農畫像的故事,并現場展示了復制的畫像。炎帝神農畫像原存于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盜走,流落于美國華崗博物館。美籍華人周共·王德樵的祖父發現該畫像后,以重金將畫像復制,臨終前囑托其送歸炎帝故里。1987年,周共·王德樵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僅憑著一本英漢詞典和一張古隨縣地圖,歷經千辛萬苦,遠涉重洋,尋至厲山,將畫像交給隨州市人民政府。其赤子之心、愛國之情令在場的炎黃子孫無不為之動容。
海外華人不遠萬里把炎帝神農畫像送回隨州,而我們也越過海峽把隨州的炎帝神農雕像送到了臺灣嘉義縣大天宮。上周,兩岸共同在臺灣舉辦了2013海峽兩岸炎帝神農祭祀大典,從隨州采集的圣火點燃了炎帝圣火臺,電視直播畫面回放了當時的情景。千里傳圣火,兩岸祭神農,演繹的是薪火相傳、根脈相連的廣泛認同,宗親一本、血濃于水的親情聚合。
樂舞祭拜是尋根節拜祖大典的特色。歌之舞之,意滿滿、情濃濃。“大木千尺,同根四方,華夏子孫,濟濟一堂……”雄渾悠揚的《炎帝大歌》再次回蕩在烈山之上,依然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偉哉神農,布衣先皇。篳路藍縷,開啟鴻蒙。制耒復作耜,教民以農桑……”音舞詩畫《炎帝神農·八德》歌頌了炎帝神農的偉大功績,表達了炎黃子孫弘揚炎帝精神、實現民族復興的宏愿。“四海一心中國夢,夢里夢外世界大同,再把囑咐側耳聽,愛與愛彼此在交融……”拜祖大典在歌手譚晶《四海一心中國夢》甜美圓潤的歌聲中結束。
這是一場感動華夏的拜謁。大典完美落幕了,但這典雅的儀式、莊重的祭拜、歡快的樂舞、宏大的場面,讓人回味、讓人沉醉、讓人感奮。來自海內外的炎黃子孫盛贊炎帝故里景區建設的大氣莊重,尋根節為世界華人提供了尋根謁祖的平臺。他們走進大殿,拜倒在炎帝神農大像前,深情、虔誠、滿懷眷念、依依不舍……
一年一度不相忘,萬水千山來尋根。炎黃子孫無論身處何地,讓我們相約每年的這一天(農歷四月二十六),尋根炎帝故里,拜祖烈山腳下,傳承炎帝精神,增強文化認同和民族凝聚力,團結一心共圓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