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持 人:魯 健 中央電視臺
特邀嘉賓:熊召政 湖北省文聯主席
張頤武 北京大學教授
炎帝是位大發明家
魯健:炎帝是位大發明家,炎帝有哪些發明創造呢?
張頤武:炎帝是農業的始祖,他制造了耒耜等農具。同時,他還是紡織業、畜牧業、醫藥、市場交易的始祖,制造房子等。幾乎整個農業支持系統,農業方式創新都是炎帝發明創造的。他所開創的農耕文明,馴化禽畜,讓部落逐漸定居。所以說,炎帝是中華文明精神始祖的象征,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隨州是炎帝祭祀中心
魯健:隨州連續五年舉辦炎帝故里尋根節。“隨州神農祭典”也入選國務院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隨州作為炎帝祭祀中心的地位得到了更高的確認。為什么祭祀中心是隨州呢?
熊召政:史書記載,炎帝誕生于隨州烈山,還記載有神農洞等。從史書上得以佐證,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同時,從最早的隨縣,到隨州,到省、國家,鍥而不舍地舉辦炎帝神農祭典,這是種不忘祖宗的情懷。
張頤武:隨州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歷史文明積淀著很多原始的遺跡,這些遺跡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使隨州成為炎帝故里有相當的文化依據。隨州是炎帝故里,河南新鄭是黃帝故里,這已成為約定俗成的文化符號。
炎帝文化的核心是 “和文化”
魯健:炎帝文化的核心是 “和文化”,怎樣來看待?
張頤武: “和文化”在包容差異的同時,有凝聚力、向心力。只有 “和”,大家才能擰成一股繩,形成一股勁,共同來謀求發展,人類的進步。所以和是包容差異,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更高的境界就共同合作,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而努力, “和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根基。有了和,才能穿越障礙,跨越界限,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有了和,大家才能包容新思想、新創造、新發明,才能有邁向人類更高平臺的可能性。 “和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支柱,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核心。
兩岸祭拜炎帝,血濃于水
魯健:5天前,在臺灣嘉義市大天宮,兩岸首次共同舉辦炎帝祭典,體現了尋根問祖在兩岸之間的情感、文化上的聯系。
熊召政:臺灣有187座神農廟。炎帝文化的傳承在老百姓中已是深入人心。海峽兩岸,過去我們是一家人,現在我們是一家人,將來我們還是一家人。因為我們的根在一起,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拜謁先祖獲得走向未來的力量
魯健:炎帝神農的足跡遍布了神州各地。這次大典的圣火采自湖北、湖南、山西、陜西、臺灣等地。除了隨州以外,這些地方與炎帝有什么聯系呢?
張頤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傳說和歷史記憶。人們把炎帝作為是自己的人文始祖,這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象征。在中原和中原的邊緣,中華文明開創的區域里,都有關于炎帝的傳說。這些地方都有炎帝的遺跡,這些遺跡實際上是文化符號和傳說象征的凝聚,是歷史人物被我們無限緬懷、追懷的象征,是中華文明傳承不間斷的文化符號體現。可以說,在中國大地,都有炎帝傳說、炎帝文化、炎帝遺跡,這些都是我們對人文始祖無限的敬仰與寄托。通過這種敬仰,我們面向未來,去創造我們的輝煌。
熊召政:在臺灣,人們把炎帝放在最主要的位置,認為他是老祖宗。人們把神農廟稱之為神農圣地,地位很高,整個臺灣老百姓從內心深處敬仰炎帝。
繼承精神,創造未來
魯健:炎帝文化在今天,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如今,尋根節已成為凝聚兩岸同胞的重要載體和紐帶。尋根節祭典在今天的意義是什么?
張頤武:一是傳承中華文明。祭祀我們始祖,就是要傳承中華文明,把自己的歷史時刻記住,我是一個中國人。對于全球華人都有一個共同意義,不管我們走到哪里,最遠的根還是在炎帝、黃帝。所以尋根,就是把自己的歷史文明記住并傳承下去。第二意義在于,在我們未來的文明創造中,炎帝的開創精神,創造文明的努力,我們祖先的創造能力、想象力、歷史的胸懷對我們也是一種教育。我們中華文明未來的創造,中國的復興,要把炎帝的精神更好地繼承下來,把炎帝文化里創造文明、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歷史境界,中華文明的精華在未來的文明創造中集中地體現出來,這是炎帝文化對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啟示。
熊召政:祭典活動的意義就是激勵全球華人認祖歸宗,四海一家。
張頤武:通過這樣莊重的儀式,讓我們體會到先民創造的艱難,創造文明的輝煌。今天,我們更好地獲得一種力量,在未來文明的創造,尋找中國夢的中間,發揮這樣的創造力、想象力。
(本報記者 馮家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