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毅 王松 毛傳榮
烈山腳下,碧波漣漪。
華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腳下是源頭。5000多年前,炎帝神農(nóng)在這里高舉烈山之火,帶領上古先民開創(chuàng)了人類農(nóng)耕文明的先河。
烈山擁有九嶺,九嶺拱成烈山。九嶺由南向北依次為:鉆斷山、耕耘山、百草山、五帝山、三皇山、葫蘆山、洞天山、登天山、壽星山。它們連綿起伏,如九龍捧珠,因此,這里也被當?shù)厝朔Q作“九龍山”。
這顆被“九龍”拱衛(wèi)的“明珠”便是那波光粼粼的烈山湖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相傳,上古時期,烈山九座山峰由九個怪物占據(jù),他們兇殘暴虐,荼毒生靈。人們在炎帝神農(nóng)的帶領下,向上蒼祈禱,懇請降妖除魔。為了人間安危,上天便派出龍王的九個兒子下凡收伏九怪,那晚雷雨交加,一道天雷劈來,在這里裂出一道大坑,大雨也淅瀝嘩啦下了整整一天。雨停之后,先民們走出洞穴,發(fā)現(xiàn)怪物都已伏誅,而平地里形成了一汪湖泊,湖水清澈見底,味道甘甜。史書記載,這里為烈山,這條湖自然被人們稱作“烈山湖”了。這民間流傳的“九龍降九怪”的故事,也便是當?shù)厝税堰@個地方叫作“九龍山”的來歷了。
現(xiàn)在的烈山湖,水面18萬平方米,駐足湖邊,只覺湖水像新泡的綠茶一樣清嫩可愛,微風吹拂過湖面,泛起層層漣漪,在夕陽的照耀下,湖面閃閃發(fā)光,像魚鱗,像碎金,令人心曠神怡。而橫跨湖面、飛架南北的九拱橋更是一道不容錯過的風景。這座完全用花崗巖、白砂巖、蘑菇石、上等青石構建而成的石橋有九個拱門,橋身全長117米,二者均是九的倍數(shù)。九在中國陽數(shù)里最大,地位最為尊貴,也是以此寓意炎帝神農(nóng)九五之尊的始祖地位。據(jù)史書記載,炎帝之母安登夢見七龍子有感生炎帝,故橋身和橋面上均雕刻有龍鳳相依、鳳舞龍翔的紋飾。九拱橋橫跨烈山湖兩岸,像一根紐帶一樣,架通南北,溝通了炎黃子孫尋根拜祖之路,也連結(jié)著大家共拜始祖虔誠之情。
走過九拱石橋,踱步烈山湖畔,掬一把清涼的湖水,不禁神思飛揚。遙想當年,炎帝神農(nóng)帶領著先民依水而居,用湖水耕種灌溉,清洗藥草,是這烈山湖養(yǎng)育了我們的先祖,繁衍出偉大的華夏民族。
烈山湖的福澤延續(xù)千年,時至今日,每逢旱季,她仍是附近居民賴以生活和生產(chǎn)的救命水源,而湖中豐富的物產(chǎn)更為人民帶來了富足安康。
炎帝神農(nóng)依烈山湖而繁衍生息,這片湖又因炎帝神農(nóng)而名垂千古。當你泛舟湖上,遙望炎帝巨像,恍惚間會有種炎帝顯靈的感覺,仿佛動的不像是自己,而是炎帝大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