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低翔松濤滾,蒼鷹高旋九龍飛。古剎隱隱鐘聲渡,牧童載著夕陽歸!
這詩中描寫的古剎,正是位于烈山之耕耘山山巔的萬法寺。
萬法寺,含“萬法歸宗”之意,始建于唐貞觀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乃天下僧人朝拜圣地。萬法寺是隨州古代名剎、佛教勝地之一,有 “百川匯海,萬法朝宗”之譽。時至今日,厲山仍有“烈日當空照,三步兩道橋。水流北頭街,大廟包小廟”的民謠流傳。
相傳,姜太公的兒子是炎帝的第一百零二世孫,為了紀念始祖炎帝,在烈山修了第一座寺院,取名“萬法寺”,乃天下寺院之首,而他本人則當了第一代和尚,法名“萬法禪師”。到了明朝,萬法寺易名為萬法禪寺,廟門第一廳的橫匾即為永樂皇帝御筆所書。因此,那時各地的和尚年年歲歲都要來此祭拜、朝祖。
萬法寺歷時1300多年,經(jīng)歷朝歷代復修擴建。據(jù)記載,原萬法寺殿宇規(guī)模宏大,分五進四院,另有兩邊朝房,共59間殿堂房舍。后殿供有高五尺的祖師塑像一尊,其余各殿群體神佛塑像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前殿二十丈處,有一座大型戲樓,每逢初一、十五,各地香客都要來這里祭祀,舉行盛典。整個建筑設(shè)計莊嚴宏偉,展現(xiàn)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建筑藝術(shù)的高超才能,為古厲山八大景觀之首。可惜的是,原寺已被拆毀,直到1991年按照歷史原貌修復,這座千年古剎才又重新煥發(fā)光彩。
如今的萬法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和兩院構(gòu)成。其天王殿正中央供奉著彌勒菩薩,兩邊為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而彌勒菩薩的背面為韋馱菩薩。越過天王殿,便進入一個大院,正中央香爐聳立,煙霧繚繞。大院左邊為娘娘殿,右邊為祖師菩薩,并供奉著十八羅漢。穿過大院便到大雄寶殿,這是萬法寺的主殿,其正中央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左右兩邊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背面為觀世音菩薩。大雄寶殿其后的大院,正中央是一座千佛塔,共七層,每層墻面上供著5個菩薩,千佛塔底座為六邊形,上刻蓮花護欄。穿過這個大院便是最后一個大殿——三圣殿,里面供奉著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復建后的萬法寺,氣勢宏偉,香火旺盛。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千余年間,萬法寺幾經(jīng)修建,由盛至衰。然而物轉(zhuǎn)星移,今逢盛世,千年古剎終得煥然一新,又釋放出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