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恩施2月25日電 題:湖北咸豐:茶葉鋪就脫貧致富路 作者 董曉斌 李馨 尚飛 初春季節,湖北省咸豐縣唐崖鎮龍潭壩村村民覃義成每天都會到自家茶園里看一看。2020年,他自種的7畝白茶收入近6萬元。這名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依靠茶葉種植順利脫貧出列。 咸豐縣地處武陵山東部、鄂西南邊陲,是中國茶葉百強縣。近年來,咸豐縣按照“基地做綠、加工做深、龍頭做強、品牌做響、銷售做暢、鏈條做長”的思路,建設以白茶、烏龍茶、紅茶為主的重點茶葉種植區,打造茶葉全產業鏈,推動茶葉產業扶貧。 咸豐縣委書記鄭東來介紹,茶業是咸豐的扶貧主導產業,目前該縣建有綠色有機的茶業基地10萬畝,是全國第一個有機農業示范縣。同時,該縣大力發展茶葉加工,培植州級以上的龍頭企業35家,每年的茶業產值已達到17億元。 目前,咸豐縣茶葉面積28.3萬畝,超過全縣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從事茶葉產業相關工作有14.2萬人,超過全縣人口的三分之一,產業發展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2.8萬戶8萬余人,成為名副其實的增收產業、脫貧產業。 咸豐縣富民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擁有白茶基地800余畝,社員385人中貧困戶有近300人。2020年,合作社每位貧困戶的年收入平均增收8000元。“2021年,我預計合作社的干茶產量在7萬斤左右,產值在2500萬左右。”該合作社理事長袁家友說。 73歲的龍潭壩村村民張玉紅種茶已經有近10年。這兩年,他家的5畝多茶園,每年可為他帶來收入7萬余元,“原來種點糧食沒多少收入,茶葉發展起來后,改善了生活,加上家里開了個小賣鋪,逐漸就富裕起來了。” 此外,咸豐縣依托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遺址”,打造了“唐崖”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統一標準,統一LOGO,統一營銷。“整合品牌之后從單打獨斗變成抱團發展,提高了咸豐茶產業的競爭力。”咸豐縣茶葉局局長姚健說。 如今,咸豐縣已經實現了綠茶、白茶、紅茶、烏龍茶、黑茶兼俱,產品進入北京、上海、重慶、杭州等地,且遠銷歐美及非洲。“咸豐茶葉的故事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鄭東來說。(完)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s443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