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劉詩詩 通訊員 徐偉倫 馬玉珂
7月27日清晨,隨縣柳林鎮古城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公示欄前人頭攢動。紅榜上,“100元、200元、500元……”的捐款記錄排列密集。短短20天,社區542戶家庭踴躍參與捐款,占總戶數86.7%,共籌集資金13.3萬元,用于社區環境整治提升。
這份沉甸甸的名單,是古城畈從“臟亂差”到“網紅村”蝶變后,村民家園情懷的熾熱迸發,更是鄉村振興路上干群同心的生動寫照。
環境整治 喚醒主人翁意識
“以前環境差,閨女都不愿回娘家!”村民李廣玉的話道出了古城畈過去的窘境。自全市“清潔家園”行動開展以來,古城畈社區黨支部率先垂范,黨員帶頭拆違建、清溝渠,村民主動讓出閑置地,共建“五邊五小”微景觀。“灰頭土臉”已成過往,一幅“望山見水、留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那條走了幾十年的水杉路,如今變身抖音網紅打卡點;荒草叢生的灘涂,成了碧波蕩漾的親水公園。”退休教師戈萬奎說道。
環境變美了,居民的心氣也順了,“主人翁”意識在點滴改變中生根發芽。全鎮推廣的“365積分制”,將環境維護與獎勵掛鉤,村民清掃街道、垃圾分類可兌換生活用品,連小學生也積極參與撿拾垃圾換取文具。“比衛生、爭先進”蔚然成風,從“要我干”到“我要干”,主人翁意識深植人心。這份守護家園的熱情,為后續的捐款埋下了伏筆。
涓流成河 匯聚桑梓情深
捐款活動當日,不到早上8點,社區辦公室門前已排起長隊。老支書程慶華攥著捐款單,聲音鏗鏘:“村子變美靠大家!我代表全家四口捐2500元,為家鄉建設盡一份力!”他向捐款箱鄭重投下的信封,激起掌聲如潮。
鄉情跨越山海,游子心系故土。遠嫁武漢的陳遠秀、廣州創業的羅猛、周沙夫婦……一筆筆善款伴著微信提示音匯向家鄉。轉賬備注欄里,“給家鄉的路添塊磚”“給甜蜜走廊加點蜜”的暖心留言,滿載著游子對家鄉的深情眷戀與堅定支持。
產村融合 共繪振興新圖景
捐款不是終點,而是產業興村的起點。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守朝指向規劃圖:“善款將用于整治河道、修繕古宅、拓寬村道,全面提升村莊風貌。同時,社區計劃同步發展靈芝菌、羊肚菌等特色種植產業,著力打造集‘休閑觀光+生態農業’于一體的旅游產業鏈,讓游客走進來、留下來,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如今的古城畈,網紅路的“高顏值”與富民產業的“厚家底”交相輝映。從“清潔家園”行動滌蕩舊貌,到全民捐資共啟新程,一幅“環境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加速從愿景變為實景。
“以前覺得村里事是干部的事,現在明白了——村子是咱自己的!”張欽池的感慨,道出了村民共同的心聲。當掃帚掃去塵埃,捐款匯聚希望,古城畈社區正以“我”之微光,匯聚“我們”之星河,為“整體提升環境 建功支點建設”貢獻堅實的鄉村力量。干部率先垂范,群眾熱烈響應,內外勠力同心——這正是古城畈實現美麗蝶變的密碼,更是隨縣萬千鄉村奔向振興的鏗鏘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