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王聰瑩 通訊員 劉文玉 行走在隨州草甸子歷史文化街區的青石板路上,古城墻靜默矗立,老建筑修舊如舊,隨州名人館、博物館分館等文化場館錯落分布,潮品商店與特色美食店鋪相映成趣……這座文化名城的歷史脈動,正以“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方式悄然復蘇。 近年來,隨州以“保護優先、民生為本、活化利用”為理念,有序推進草甸子街、淅河老街、安居老街等歷史文化街區煥發新生,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循古煥新 留住城市“舊時光” 草甸子街,是隨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區唯一一條歷史文化街區,至今仍延續了明清隨州城格局與空間尺度。然而,隨著歲月變遷,古街歷經演變,逐漸斑駁、蒼老,一度成為中心城區的一道“傷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 在城市更新浪潮中,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留住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隨州以“修舊如舊”的匠心,交出了一份充滿溫情的答卷。 “保護提升要最大限度還原歷史。”據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項目專班人員介紹,他們邀請了中規院、中南設計院等國內頂級團隊對草甸子歷史文化街區進行規劃,采用“針灸式、微改造”方式,保留原有肌理與格局,使周邊建筑與古街風貌和諧統一。 在項目保護提升中,嚴格審核建筑修繕所用材質、色彩、工藝等,精挑細選老磚、老瓦、老物件,最大程度保護具有隨州地域歷史文化特色建筑風貌,還原歷史原真性。 如今,隨著牌坊、漢東樓、土城墻、碼頭公園等核心遺址的修復,隨州古城的歷史盛景得以片段式重現。東、西護城河清水潺潺,環繞古街,在漢東樓前匯合,勾勒出古城風貌的完整圖景。 同樣承載著厚重歷史的,還有曾都區淅河鎮的石碼頭老街,這條位于鎮中心的老街,是清代隨州淮鹽專賣體系的關鍵節點,街區兩旁錯落著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是研究當時碼頭商業古街建筑風格的珍貴實物。 自2013年起,隨州市編制了保護規劃,淅河鎮堅持“無規劃不建設、有規劃慎建設”的原則,對老街房屋進行編號建檔,嚴格保護歷史原貌。通過云龍大道、“一河兩岸”等建設,淅河鎮將老街的歷史文化與現代鄉村發展相聯系,推動農文旅融合,讓古老的石碼頭街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民生為本 宜居宜業“暖民心”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提升,既要守護文化遺產,更要改善居民生活。隨州在草甸子歷史文化街區的提升中,始終以“以人為本”為核心,通過精細化宜居改造,讓古老街巷成為居民安心舒心的家園。“保護提升不僅恢復了歷史遺跡,更徹底解決了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漢東樓社區黨委書記龔明新的話語,道出了居民的心聲。如今的草甸子街,青石板路平整延伸,消防設施配備齊全,昔日“蜘蛛網”線纜全部入地,護城河兩岸濱水步道暢通無阻。改造累計新增綠地5720平方米,新建市政管網1500米,新增消防設施54處,8處公共廣場和多個口袋公園讓居民有了休閑好去處。 年近七旬的邱春杰在老宅住了大半輩子,改造后的房子既保留原有結構,又新增了現代化廚衛設施。他說,“老房子韻味還在,住著也舒心,孫子都愿意常回來了。”58歲的陳桂芳在老街經營早餐店,環境改善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游客,她一邊熟練地燙著面,一邊感慨,“現在環境好了,游客多了,我這小店一天能賣出300多碗面!” 安居鎮作為西周噩國國都遺址,是隨州歷史文化脈絡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安居老街,則是另一處展現古鎮魅力的建筑瑰寶,它有著“九街十八巷”的傳奇布局,擁有266間明清古建筑,其保存完整度為全省少見。 安居老街的保護規劃同樣聚焦民生,未來將通過基礎設施升級、居住環境優化和公共服務完善,切實提升原住民生活品質,讓居民在留住鄉愁的同時,享受現代生活的便利。 隨州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提升,實現了“保護與宜居”的雙向奔赴,讓老街既留得住記憶,也裝得下生活。 活化利用 喚醒老街“煙火氣” 華燈初上,草甸子街的青石板路映出朦朧光影;漢東樓前,“太白斗酒”燈光秀引來陣陣喝彩;非遺工坊里,糖畫藝人手腕輕轉,一只鳳凰躍然而出......在前不久的國慶假期,隨州草甸子街歷史文化街區憑借超高人氣亮相央視新聞,成為湖北文旅市場的一匹“黑馬”。如何讓煥新后的草甸子歷史文化街區,保持長久的活力?隨州國投集團持續創新“文化+消費+體驗”三位一體運營模式,打造多業態融合服務消費場景,讓文化和旅游業態巧妙融合,為游客營造了沉浸式、全方位體驗空間,讓百年老街永續“青春活力”。 通過科學規劃業態布局,引進了62家特色商戶。其中,隨州博物館分館、神農國醫館等,集展覽、文創、茶吧、書店于一體,拉滿文化體驗感;非遺手工作坊,現場展示剪紙、糖畫、竹雕等非遺技藝,提升游客參與度;網紅餐飲集群,秋孃孃火鍋、南庭藕巷等店鋪“顏值與美味并存”。 “進駐草甸子街后發展超出了我的預期,街區自帶流量,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客流,日均營業額過萬元。”“梵花燒鳥”日料店主理人汪品材告訴記者。 在推進街區活化過程中,隨州特別注重引導原居民融入街區經營和日常管理,共同參與街區保護工作。目前,朝陽寺巷中,不少街區居民自發將自有建筑改成傳統餐飲、特色民宿。“我們家幾代人都住在這里,看著老街一天天變好,心里特別高興。”居民劉源說。他將自己家改成民宿,每天都能和天南海北的游客聊聊老街的故事。 每逢周末及重大節慶,街區還組織“禮樂迎賓、太白斗酒、神韻隨州、隨謠樂舞”等燈光夜秀演藝節目,以及“詩游漢東、太守相迎、漢東掌柜”等特色IP互動活動。目前,草甸子街已打造非遺民俗、國潮快閃巡游、國風樂舞等節目638個,形成非遺文創、美食餐飲、藝術民宿等多元業態,帶動千余人就業,創造了億元量級文旅融合消費。 從草甸子街的活化重生到淅河老街的風貌延續,從安居古鎮的規劃升級到多元業態的蓬勃生長,這些鐫刻著歲月痕跡的老街,如今既是承載鄉愁的文化地標,也是宜居宜業的生活空間,更是文旅融合的消費場景。 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隨州將繼續以匠心守護文脈,以創新激活存量,讓更多歷史文化街區在時光流轉中煥發持久魅力,讓城市的“舊時光”與“新圖景”交相輝映,書寫出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s443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