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劉詩詩 通訊員 劉文玉 隨州,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不僅是炎帝神農故里、中國編鐘之鄉,更是曾隨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厚重記憶。 近年來,隨州市堅持以“政府主導、統籌規劃、整體保護、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為原則,持續推進歷史文化保護與城鄉發展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互促共榮的新路徑,讓這座古城的歷史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細數家底 喚起歷史記憶 一座城市,有歷史才有底蘊,有文化才有內涵。隨州,位于江漢平原與中原之間,是“西通宛洛,南達吳越,地當荊豫要沖,扼阻襄漢咽喉”的鄂北重鎮。 西周封為姬姓隨國,戰國末楚滅隨,并厲、唐設置隨縣,秦漢因襲,隸屬南陽郡。西魏時升隨為州,唐、宋、元,明、清均置州。 現存名勝古跡有文峰塔、歲公橋(李公橋)、烈山神農洞遺址、烈山神農碑、陜西會館鐵旗桿。古城保存有城垣、漢東樓和護城河遺跡。城郊保存了大批古墓葬和古文化遺跡,其中著名的曾侯乙編鐘出土于城郊的擂鼓墩。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曾游居于此。 抗戰時期,新四軍第五師在隨南九口堰建軍。李先念等于此通電就職,保存有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1994年,隨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漫步隨州城鄉,歷史的印記隨處可見。截至目前,這座古城已構筑起層次分明、內容豐富的文化遺產體系:1個歷史文化名鎮、6個中國傳統村落、3片省級歷史文化街區、100處歷史建筑,每一處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價值。 修舊如舊 重現歷史風貌 在草甸子街區,“南關”牌坊、漢東樓、土城墻、碼頭公園等已恢復的歷史遺址,以及隨州名人館、隨州博物館分館等文化場館,講述著隨州歷史,傳承著城市文脈。近年來,隨州不斷加大投入,推進歷史街區、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筑等保護修繕工作,力求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恢復歷史風貌,守護城市記憶。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法治是根本,規劃是引領。隨州先后頒布《隨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條例》《隨州市曾隨文化遺址保護條例》《隨州市古銀杏樹保護條例》等3部地方性法規。其中,《隨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條例》被住建部納入第一批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向全國推廣。 在規劃層面,《隨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工作已完成并報送住建部評審。《隨縣安居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16-2030年)》《隨州市草甸子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20-2035)》《曾隨文化大遺址保護利用概念性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也相繼報批,逐步構建起“名城—名鎮—街區—村落—建筑”多層次、全覆蓋的保護規劃體系。 隨州還創新推出“1+3”城市風貌管控制度,涵蓋管理規定、管理導則和負面清單,強化城市風貌的剛性管控。同時,通過研究傳統民居、提煉建筑特色,編制新農房圖集,為鄉村建設提供風貌指引,實現“新舊融合、風貌延續”。 保護傳承 延續歷史文脈 保護不是封存,而是為了讓文化“活”起來。隨州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歷史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品牌愈發閃亮。每年高規格舉辦的“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品牌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民族盛事。今年4月,隨州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標志著隨州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贏得國際認可。 在文旅融合方面,依托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街區,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傳統村落年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次,帶動文旅消費持續增長。2025年元旦,草甸子街正式開街,成為隨州新地標和文化新名片,累計吸引游客突破350萬人次,國慶中秋“雙節”假期,更是憑借超高人氣,成功登上央視新聞,成為湖北假日文旅市場的亮眼代表。 在項目建設方面,有序推進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一湖兩岸”景觀提升等特色項目,推動文化資源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通過“城市更新+文化賦能”,逐步實現從“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產業強市”的轉變。 古鎮、古街區、古村落……隨州人欣喜地看到,千年古城正煥發出迷人魅力和勃勃生機。 未來,隨州將繼續傳承歷史文化、延續城市文脈,讓古韻悠長、活力無限的隨州在新時代、新發展中,留住歷史之根,熔鑄文化之魂。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s443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