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通訊員 敖妮娜
近日,隨縣均川鎮組織年輕干部走進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開啟“理論鑄魂+實踐礪能”雙輪驅動的素質提升之旅。這場以青茄大棚、瓜蔞基地為課堂的實踐活動,讓干部們在泥土芬芳中觸摸產業脈搏,在農耕場景里淬煉實干本領。
“田間授課”解產業密碼
在周家畈村青茄大棚基地,該村紀檢委員江明國正以“田間教學”模式,從選種育苗的技術要點到病蟲害綠色防治策略,再到最后采摘銷售的市場考量,為干部們拆解青茄產業全鏈條。“每一株茄苗都要經歷28天恒溫育苗”,他隨手撥開藤蔓,現場演示疏花疏果的關鍵技巧,讓抽象的種植理論在壟間地頭變得可觸可感。
來到龍泉村瓜蔞基地,成片藤蔓下的滴灌管網如“田間血管”縱橫交錯。該村村委會主任高波啟動自動化施肥系統,“有了這套滴灌設施,澆水施肥都機械化了,為我們省去了不少人工。”他還揭秘瓜蔞“全身上下都是寶”:果實可食用,瓜蔞皮、天花粉均為緊俏藥材,具有清熱化痰、利氣寬胸的功效。干部們圍看滴灌設備,用手機記錄技術參數,現代農業的科技含金量讓現場討論聲此起彼伏。
“田埂研討”破發展困局
“青茄如何突破周邊產區同質化競爭?”“如何發揮‘均水源’品牌效應”“瓜蔞深加工鏈條該如何延伸?”參觀結束后,一場“田埂研討會”迅速展開。年輕干部們圍繞產業升級瓶頸各抒己見,有人建議建立青茄品質溯源體系,有人提出搭建“基地+電商”直供平臺。均川鎮黨委組織委員謝理文現場點評:“這樣的思維碰撞,正是把所見所聞轉化為工作思路的‘煉金爐’。”
“舊址追憶”承奮斗薪火
活動尾聲,離退休老干部蔣天芹在原均川鎮九龍總支舊址,用“黑板上繪藍圖”“肩挑手扛修水渠”等親身經歷,講述老一輩干部帶領群眾開荒拓路的奮斗史。“當年沒技術沒資金,靠的就是‘咬碎牙也要干’的勁頭。”老干部的講述讓年輕干部們仿佛穿越時空,身臨其境感受著那段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謝理文表示:“這場‘精神接力’,正是要讓紅色基因轉化為鄉村振興的行動力。”
據悉,此次活動是均川鎮以“六大行動”為抓手,開展“干部素質提升年”活動的縮影。該鎮將持續深化“理論鑄魂+田間課堂+紅色傳承+實踐礪能”培養體系,推動更多干部把辦公桌“搬”到田間地頭,讓產業發展“金點子”在泥土中生根發芽,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