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方社區港發樓小區的張婆婆,輕按新裝電梯按鈕,笑逐顏開:“爬了一輩子樓梯,如今能上下一鍵直達,真舒坦!”
中午,75歲的孫大爺如往常一樣走進紅旗橋社區幸福食堂,紅燒肉燜土豆、香菇燉雞……餐臺菜品琳瑯滿目,孫大爺吃得十分舒心。
傍晚,花湖社區新安裝的充電樁旁,下班后的電動車整齊停放,昔日“飛線充電”的隱患消失無蹤。
……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小確幸”,正是黃石港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將作風轉變化為惠民實效的生動注腳。
自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黃石港區敞開大門搞教育,黨員干部沉下身子、邁開步子,深入群眾聽心聲、解難題,讓務實作風充盈基層一線,切實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
基層減負
從“案牘勞形”到“街巷民情”的蝶變
“以前要填598張報表,現在整合后只需46張,我們終于能騰出更多的時間走訪居民、了解真實需求了,這是基層減負帶來的真實變化!”沈家營社區工作者程愛華感慨地說。
在學習教育中,黃石港區推行“一套基礎表”改革試點。通過市、區、街三級聯動,16個職能部門協同發力,將重復冗余的報表大幅精簡92%,讓社區工作者走出“案頭山”,走入“百姓門”。
同時,“三張清單”厘清權責邊界。各街道平均梳理基本履職事項83條、配合履職事項90條,收回不適宜基層承擔的職能162條,有力破解了“小馬拉大車”困境。
涉企執法問題整治成效顯著。去年下半年以來,黃石港區根據有關規定,對經營主體實行“一業一查”,改變過去的各部門隨意檢查、重復檢查、多頭檢查等問題。通過創新檢查方式,為經營主體“松綁”、為日常監管增效。
為做好“一業一查”工作,黃石港區以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為牽頭單位,實行了建機制、抓重點、提標準的舉措,使“一業一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次檢查、多項覆蓋”的聯合執法模式,使涉企檢查頻次同比減少50%。
區應急局制定《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工作計劃》,根據企業風險等級精準施策,對沈家營加油站、華夏城等7家單位開展“綜合體檢”,現場反饋隱患18個,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的高效監管。
“自實行‘一業一查’后,前來檢查的職能部門減少了次數,我們企業的經營環境也輕松了許多。”黃石老百姓牛尾巴醫藥大藥房負責人感慨地說。
民生實事
從“急難愁盼”到“幸福實景”的跨越
學習教育成效,最終要落腳到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上。黃石港區堅持“實”字當頭,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一件件惠民實事。
“梯”升幸福。針對老舊小區居民“爬樓難”的問題,黃石港區精準施策、優化流程、政府補貼等舉措。到目前,全區累計完成512部電梯聯合審批,已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391部,讓幸福“一鍵直達”。
亞光社區宏維湖濱花園小區,是加裝電梯最早的小區。該小區樓高9層,住在高樓層的居民上下很是不方便;特別是一些老年人,爬上爬下總感覺力不從心。后在社區及小區業委會的共同努力下,8部電梯成功安裝,不但成為一道亮眼的風景,還成為全市加裝電梯的樣板。
“食”惠萬家。黃石港區把建設社區“幸福食堂”作為民生實事的重要內容。一粥一飯,彰顯民生溫度。到目前,全區新建及升級改造“幸福食堂”12家,為居民提供家門口的“營養餐”“便民餐”,日均服務約600人次。
“幸福食堂”體現著百姓的幸福,每天保持食材新鮮,當天剩余的飯菜當天處理。考慮到老年群體行動不便的特點,“幸福食堂”還提供了訂餐、送餐等貼心服務,打造集就餐、社交、休閑于一體的溫馨空間,使“幸福食堂”飄出濃濃“幸福味”。
“行”出順暢。黃石港區結合城市更新工程,對轄區內的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進行了更新改造。如今,朝陽路、花湖大道延伸段等8條城市“斷頭路”實現通車。
作為中心城區,“停車難”一直困擾著居民出行方面。為此,區政府大力推行“停車惠民”工作。通過努力,全區新增停車泊位4194個,停車泊位聯網接入5017個,開放式空間實施封閉管理泊位554個,群眾關心的停車難、行車難、行路難等三難問題逐步得到化解,管網不暢、交通擁堵、設施老舊等“城市病”逐步得到消除,市民出行質量顯著提升。
營商沃土
從“政策紅利”到“發展動能”的轉化
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指引下,黃石港區持續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著力優化服務、提升效能,確保政策“雨露”精準滴灌企業。
精準紓困成效顯著。結合“雙千”活動的開展,全區縣級領導及包保部門干部主動下沉,通過走訪、座談,累計解決融資、審批、用工等難題180余個,助力231家小微企業獲得首貸資金7.3億元。
區委、區政府出臺《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科技創新引擎持續發力。組織天華智能、中冶窯爐等3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企點創AI平臺成功申報省級科技人才項目;促成17位湖北師范大學專家與15家企業達成合作;推動衛材藥業、天華智能等骨干企業與高校共建博士工作站、實習實訓基地,定向培養科技人才。
服務品牌日益深化。黃石港區持續深化“雙千”行動,強化部門聯動,組建重點企業服務保障隊伍,整合金融顧問、專家顧問團資源,定期開展精準紓困,著力培育“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服務品牌。
沁園養老產業園院長張文潔表示:“政府在園區建設時幫我們協調溝通,從而加快了項目建設進度,實實在在幫助我們企業解決了很多難題。”
項目引擎
從“規劃藍圖”到“實景畫卷”的提速
項目建設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黃石港區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錘煉出的“釘釘子”精神和務實作風,推動重點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今年,全區28個集中開工項目已開工27個,開工率達96.39%;28個入庫項目總投資16.9億元,入庫數量和總投資同比分別增長64.7%、6.5%。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注重效率與規范并重,嚴控開工儀式等非必要支出,臨空科創產業園、臨空冷鏈物流產業園等31個重點項目加速推進,杉杉臨空奧萊國際廣場、長江文化公園項目開工在即。
投資5000萬元的新青年半島項目,去年9月開工建設,今年7月就建成運營。可提供就業崗位200個,預計年營收達4000萬元,年納稅300余萬元。打造成一個集歷史、文化、娛樂、藝術與商業為一體的全新青年消費場所。目前已成功招引9家優質商戶,包括幸福藍海影院、忙蜂 live house、未央酒館、輕舟音樂俱樂部、理面咖啡等,涵蓋了觀影、音樂、休閑、餐飲等多個領域,構建起豐富的青年消費場景。
黃石港區積極引導勝陽港、華新、黃石港萬達“三大商圈”錯位特色發展,著力打造大眾山·青山灣、城里塵外等項目,以實實在在的項目落地和產業升級,為全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生動詮釋了作風建設激發的發展活力。
下一步,黃石港區結合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將繼續錨定目標,淬煉過硬作風,以更實的擔當、更優的服務,書寫讓人民滿意的高質量發展新答卷。(記者 吳高斌 通訊員 趙婷 劉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