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駐村映初心 稅徽閃耀助振興
——曾都區稅務局駐村干部金勝利扎根山鄉踐行初心的故事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趙慧林 通訊員 歐世彬 包付根 孫加中
在曾都區何店鎮王店村,56歲的金勝利挽著褲腳穿行在菜棚間,筆記本上沾著露水,扉頁那句“把賬算進民心,把根扎進泥土”的話語已被磨得發亮。作為曾都區稅務局駐王店村第一書記,九年間,他見證并參與了王店村從“空心村”到“致富村”的蛻變,用擔當書寫出動人的“紅色答卷”。 黨徽領航,算出鄉村振興“致富賬”
2016年的王店村,村委會墻皮斑駁,會議室里常因幾盞路燈維修費爭得面紅耳赤。村集體賬戶常年“掛零”,是擺在金勝利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稅務干部算賬,不僅要算清數字,更要算出民心向背。”作為稅務老兵,金勝利把“理賬”的功夫用到了鄉村振興上。他帶著黨員踏雪丈量土地,繪制出全村首份土壤墑情圖;跑部門、爭項目,憑“釘釘子”韌勁為村里爭取到70萬元產業啟動資金。 2024年立冬,村會計興奮地沖進大棚:“金書記,村集體賬戶破20萬啦!”玻璃溫室里反季蔬菜鮮嫩欲滴,合作社倉庫的有機稻堆成小山,脫貧戶李大娘算著分紅笑開了花。 為爭取移民項目,金勝利帶著黨員連夜整理材料。當上級領導看到圖上“張大爺獨居、需優先安置”的標注時,紅著眼眶拍板:“這項目,就該給用心的人!” 黨員筑壩,洪流上架起“生命之橋”
2021年8月12日,暴雨傾盆,白果河水庫告急,3條通道被洪水吞沒,唯一的希望是橫亙在洪流上方的混凝土渡槽——10米高、30米長,鋼筋護欄已沖垮,槽底結滿青苔。 當他終于摸到對岸時,右腿因長時間浸泡已失去知覺。“東南角老槐樹掛著兩人!西邊頂棚有3個孩子!”嘶啞的指令穿透雨簾,為武警沖鋒舟劃出精準坐標。 直到最后一名村民被背進安置點,金勝利才發現小腿傷口已泡得發白。清理傷口時,年輕黨員小孫問道:“您當時不怕嗎?”金勝利指著窗外的渡槽說:“怕啊!可咱黨員不就是群眾的‘渡槽’嗎?再大的洪水,總得架起這條救命的通道。” 初心不改,雙手拿穩“民心秤”
2023年深冬,金勝利盯著陳遠志的醫療費明細表,鋼筆在表上洇出墨點——病床上癱瘓的男人、走廊長椅上縮成一團的3個孩子、哭到發抖的農婦,畫面在他眼前揮之不去。 這是場持續120多天的“拉鋸戰”。金勝利帶著陳家人跑了9個部門,自己的車成了移動“駐村辦公室”。他用稅務人熟悉的流程梳理材料,愣是從厚厚的文件里找出可申請的醫療補助政策。 剛解決此事,村民楊秀英抱著鋪蓋闖進村委會:“侯老板的菜棚都收了幾茬辣椒,我的養老錢呢?”金勝利蹲在災后重建的大棚里,聽承包戶侯先權抹淚:“不是想賴賬,洪水沖走了十幾萬本錢啊!” 支委會開到天亮,終得方案:侯先權可申請農業損失補貼抵部分租金,楊秀英養老錢當月結清。金勝利拍著方案:“這是按了紅手印的欠條,信不過的話,我把這個月工資押這兒。” 臘月二十四,楊秀英拎著臘肉往村委會送,電話里傳來侯先權的喜訊,金勝利望著屋檐下的冰棱,忽然想起老支書的話:“民心是桿秤,稱的是干部的良心。” 王店村的巨變,正是曾都區稅務局黨委服務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從精準選派到資源賦能,金勝利同志的九載堅守,生動詮釋了曾都區稅務局黨委鍛造“稅務鐵軍”、厚植為民情懷的豐碩成果。展望未來,曾都區稅務局黨委將接續引領,支持駐村干部以赤誠擔當,在田野間書寫無愧時代的“稅務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