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里話“新生” ——探訪隨州“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張琴 通訊員 劉文玉 秋意漸深,杏葉金黃。曾都區洛陽鎮九口堰村,近300年歷史的孫家大院與現代化的數字展廳融合共生,帶領游客穿越古今、與歷史對話。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隨州,是享譽中外的炎帝神農故里、中國編鐘之鄉。這里散落著九口堰村、戴家倉屋、桃源村、柯家寨、紫金山村、大布村等6個中國傳統村落。 近年來,我市以保護為基、文化為魂、產業為脈,通過科學修繕、文旅融合、民生賦能,讓沉睡的古村落煥發出“活在當下”的生命力。 修舊如舊 守住古村落的“歲月肌理” “我市先后投資600萬元對戴家倉屋進行了兩期修繕,堅持‘最小干預、修舊如舊’,讓后人還能摸到百年前的溫度!彪S州市桐柏山太白頂景區解河村黨支部書記沈鑫介紹。戴家倉屋傳統村落是我市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歷史久遠的古建筑群,為清道光年間四品都司戴曜堂居住的莊園。莊園內部被巧妙地劃分為兩個主要區域:東部是青城,由宏記、順記、老祥記、少祥記、永記、謙記6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通的小宅院組成;西為土城,主要是兵營、佃戶居住地、菜園等。 沈鑫介紹:“該莊園因連綿戰亂,部分城墻、城門、城堡、建筑物被拆除或破壞。我們積極爭取財政獎補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參與,重新樹立牌坊,修葺古石墻,盡顯村落的古樸典雅,同時對村莊整體環境提檔升級。” 位于隨縣草店鎮三道河村的柯家寨,已歷經400年風霜。寨中房屋建筑為四合院形式,各個房屋均采用現代的框架結構,九檁十八柱,每戶門前雕刻精美石鼓門墩,百余戶廊檐互相聯通,至今寨中各個院落排水系統良好。 近年來,我市文物部門聯合高校團隊,逐段測繪寨墻結構,用原尺寸青石修補缺口,讓古寨重現昔日雄姿!靶迯筒皇恰隆,而是讓古寨以本來的樣子‘活下去’!比篮哟妩h支部書記柯紅星說。如今漫步柯家寨,踩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仍能感受到“一夫當關”的古寨氣勢。 受地理、氣候、環境、人文等多因素的影響,隨州傳統建筑匯集了江南建筑文化的秀麗典雅,中原建筑文化的古樸雄渾,融合了西部少數民族的風情和東部海派、徽派建筑的特點等,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自身特點。 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建立“國家政策資金引導+地方政府配套+社會資金參與”多元化的保護資金籌措機制,采取“整體保護+旅游激活”模式,分批開展傳統村落保護修繕,投入資金達4400余萬元。下一步,將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加大投入力度,采取“繡花功夫”,繼續做好傳統村落和古建筑的保護修繕工作。 文旅融合 讓古村落“潮”起來 “青磚黛瓦配咖啡,紅色紀念地也能找著‘潮’感覺!”今年“十一”,九口堰村紅堰咖啡館一開業迅速在朋友圈“走紅”。游客在古銀杏樹下喝咖啡,轉身就能走進孫家大院參觀。這座始建于1733年的宅院,至今神韻猶存,是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政治部舊址所在。該村依托這張“紅色”名片和“古色”村落、“金色”銀杏、“綠色”山水等資源優勢,推動紅文、紅旅、紅廉、紅商、紅農融合,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九口堰之旅不僅可以參觀紅色遺址、聆聽革命故事,還可以到羅什寨尋訪古寨墻、到泵道公園體驗一把速度與激情、到自然探索中心感受揮灑汗水的快感、到大樂之野民宿徹底放空自己…… 多元的業態、完善的配套,讓紅色九口堰“紅火”起來。“去年村里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帶動2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增加2萬多元!本趴谘叽妩h支部書記劉磊說。 柯家寨村民童秀龍的“龍梅客棧”成為游客“打卡地”。他將自家祖傳的200多件古家具集中起來,打造了“古寨民宿博物館”,游客住在這里既能睡古床、看古物,還能體驗推磨、紡線等傳統農事。 今年元宵節,廣水市楊寨鎮大布村方家灣擺下90余桌長桌宴,近千名鄉親齊聚一堂,還吸引了外地游客參與,共享團圓飯。大布村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延續百年的民俗文化,成為鄂北地區鄉村文化的重要代表。 近年來,該村逐步開發文旅資源,推廣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產品,持續改善基礎設施,吸引青年返鄉創業。該村黨支部書記方峰表示:“將依托傳統村落的文化底蘊,開發非遺研學、民俗體驗等文旅項目,讓更多人感受古村落的魅力! 民生賦能 鼓起村民的“錢袋子” “古村落保護得好不好,關鍵看村民的‘錢袋子’鼓不鼓!边@是我市在實踐中摸出的硬道理。“十里花溪、百年石屋、千年柿樹、萬畝茶園”,廣水市武勝關鎮桃源村是遠近聞名的“明星村”“示范村”。該村以茶葉為主導產業,帶動150余名村民就業,整合閑置房屋,圍繞“百年石屋、千年柿樹”打造彭二灣石屋群和江家桃源千年柿樹群兩個民宿群,實現“旅游在茶園、食宿在桃源”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該村還依托山場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柿子、黃桃等特色產業,不僅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還為鄉村旅游增添了新亮點,吸引游客前來采摘觀光。 隨縣草店鎮紫金山村以野菊花為主導產業,種植面積達2000畝。該村新建全自動化野菊加工生產線,實現“田間收割—車間加工—成品產出”無縫銜接。目前,生產線固定吸納15名村民務工,采收季還能帶動近100名“鐘點工”就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九口堰村的變化也讓外出游子心動:他們回村當起了解說員、開起了農家樂、干起了民宿管家,學會了插花、沖泡咖啡等新技能,在家門口實現高品質就業。 柯家寨村通過“黨員帶頭示范+群眾廣泛參與”,將閑置農房改造為特色民宿,組織農家樂業主參加縣鎮廚藝培訓,開發農耕研學課程。如今,全村已發展農家樂4家、民宿1處,帶動200余名村民就業。 “去年民宿收入有12萬元,我還雇了3個村民幫忙,每月給他們開3000塊工資。”童秀龍介紹。村里的香稻通過“古寨品牌”包裝,每斤能多賣0.3元,香菇、土雞蛋也成了游客爭搶的伴手禮,2024年全村農創產品銷售額突破80萬元。 青瓦依舊,生機勃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活化,讓古村落既留住了“鄉愁的根”,又長出了“時代的芽”。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繼續堅持“保護與利用并重”,讓傳統村落成為“記住鄉愁、傳承文化、富裕百姓”的生動載體,在歲月長河中持續“活”下去、“火”起來。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s443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