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友剛
最近,淅河鎮葉家山西周墓地的發掘,再一次引起考古界對曾國問題的關注。尤其M65號墓中出土一件有“曾侯諫”銘文的青銅器特別引人注目。由此上溯35年,這已是第七次發現帶有“曾侯”文字的青銅器。
第一次是1966年在湖北京山縣東北境宋河平壩鎮,緊靠隨州邊界的蘇家垅出土銅器97有“曾侯●之尊盤”、“曾侯●用戟”,傳世青銅器中也發現 “曾侯●”簠、缶等銘文。曾侯乙墓中還發現刻有“曾侯●”戈、戟、殳的銘文29件。
第三次是1982年在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采集到“曾侯絴白”戈一件,經鑒定,年代約在春秋早期偏晚。
第四次是1990年在隨州東風油庫發現春秋晚期墓葬3座,其中M3墓出有“曾侯●”鼎。
第五次是2002年11月底,在建設孝(感)襄(樊)高速公路時,工程要橫穿棗陽郭家廟崗地。由于前期考古勘探被遺漏,在施工時發現了古墓。經搶救性發掘,共發現29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葬群,其中3座墓坑完全被毀之外,形制清楚或基本清楚的有26座,件,其中有“曾侯中子●父”鼎2件,經鑒定,這批銅器屬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國器物。
第二次是1978年在隨州擂鼓墩發現曾侯乙墓,已確定為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還出土已發掘、清理25座。全部墓葬均被盜或盜擾。即使如此,仍出土了3677件文物,其中GM21號墓出土器物達2355件。墓地采集到“曾侯絴白秉戈”一件。
第六次2003年在襄陽梁家老墳楚國墓地出土一件“曾侯昃之用戈”,鑒定年代為戰國中期。
另外在傳世青銅器中還有“曾侯作叔簠”一件。
從上述發現帶有“曾侯”文字的青銅器來看,最早為西周晚期。最晚為戰國早期。而葉家山墓地鑒定為西周康昭之際,即公元前1020~995年。比曾侯乙(公元前433年)時代早約500多年。如果把“曾侯諫”、“曾侯中子●”、“曾侯絴白”、“曾侯●”、“曾侯●”、“曾侯●”、“曾侯乙”、“曾侯昃”串起來,真可列出曾侯世襲表。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葉家山古墓青銅器上的曾字寫為“●”,武漢大學教授張昌平在對曾國青銅器研究時發現,直到西周中期以后,“●”字下才出現“口”或“日”。這應是文字演進的結果。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字,如《掇續》六二:“乙未〔卜〕貞,立于南,右比□,中比輿(舉),右比●”。這是武丁時候的卜辭,說的是商王南征,商軍的一支與曾國的武裝聯合行動。這說明,曾國早在商代已經存在,并與商王室有密切的關系,而且在南方。西周時的曾國是否是周滅商以后,在商的曾國原地又封了一個姬姓曾國呢?
還值得注意的是,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在湖北孝感縣發現一批周成王時期(公元前1042~1020年)的青銅器(又稱安州六器),上面有西周南征虎方的銘文,意思是,在伐虎方時,周成王先派叫“中”的去視察南國,打通道路,在“●”國為王設置行帳。銘文中還記載周王南下經過了唐、厲、●三國。史學家們研究認為,當時的唐、厲、●三國都在今隨州境內,這個●國肯定就是葉家山墓中曾侯時代的曾國,因為它距康、昭時期很近。北宋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和葉家山古墓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互為印證,是十分珍貴的資料。
對曾國問題的研究,史學界眾說紛紜。加上古文獻中又出現一個隨國,其地望與曾國相同,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先生便得出曾即隨的結論。可他又說:“商和西周有漢東的曾,不等于說東周時期的曾國有樣長的歷史。”這也就是說,東周時期的曾國是姬姓的隨國,但商、西周早期的曾國可能不是隨國。
湖南學者何光岳在《隨國考》中,認為姬姓隨國是周昭王、周穆王時由汾水流域(今山西)遷至江淮流域姜姓隨國之地,促使當地姜姓隨國消亡。
還有的學者認為,商代有曾無隨,西周早期有一曾一隨。西周晚期至戰國中期,南方之曾即隨,它是由河南繒國受封后遷入隨地的。
還有人甚至認為春秋戰國之間,楚滅隨以后,又在隨地分封一個新曾國,曾侯乙便是其新主人。
不少學者認為,曾國是在西周晚期周滅鄂后立國的。
以上這些推測,隨著葉家山曾國高等級貴族墓的發掘,使史學界對曾國問題不得不重新作出結論。
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分別在棗陽、隨州擂鼓墩、淅河葉家山被發現、發掘,也將對曾國都城及疆域的演變帶來新的思考。
按照西周分侯列爵的嚴格等級制度:“列國封地,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為三品”。可見,公侯的國土范圍與后世的一個小縣的土地面積相仿。現在的隨縣和曾都區總面積達6989平方公里,西周時容納唐、厲、曾三國是沒問題,而且西周早期在今安居境還存在一個鄂國。葉家山曾國高等級貴族墓的發掘,說明曾國都城離墓地不會很遠,當時的疆域也不會很大。以后的曾國國土有些什么變化呢?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我們期待葉家山另兩座大墓的發掘能帶來更多的驚喜。
(責任編輯:心安 新聞熱線:0722-331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