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隨州的振興 (3)
三、隨州文學的特色
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文化的積淀和創新,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隨州文學有其獨具的時代性,其特色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抒發對祖國、對隨州山河的熱愛。明進士李維楨在《游大洪山》詩中說:
步躡隨陽第一山,大開眼孔小塵寰。
幾宗煙火睥睨下,萬里乾坤指顧間。
荊郢臥云山勢亂,漢氵員拖練水光環。
此身恍在青霄上,不羨咸都百二關。
詩中通過歌頌洪山山勢高峻,大有一覽天下之勢,深感宇宙之小。寄身高山上猶接靈霄處,感受到隨州山河壯麗,從而不再仰慕關中百二關山,以此襯托隨州大洪山奇異的景色,使人心意妙臻勝境,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就油然而生了。
隨州知州祝以豳在《游靈濟巖》詩中領悟出山與人互化互濟的境界,詩云:
自余領茲土,歲息再更龠。
山靈識余晚,相見兩錯愕。
未入目盧已澄,暫憩神益矍。
怒石排虛空,驚枝互纏絡。
森蒼來撲肩,流翠欲黏〓。
犭爾引探層扉,混沌何年鑿。
陰風萬竅呼,返照漏螢爝。
耽勝擬延搜,怖奇旋中卻。
至人七日定,定后競何著。
石床屯古云,靈液垂酥酪。
彼一勺多,療此千頃涸。
怡悵遵歸途,鳥去煙漠漠。
繪聲繪形的描述,使人如親臨其境;怒石驚空、層青滴翠、風吹萬孔、螢照返光、奇絕巧飾的勝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溝通,使人慨嘆萬分,陡增對隨州敬愛之深情。
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的何宗彥在游大洪山時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他在《登洪山》詩中說:
秋雨連綿到上頭,風云漠漠望中收。
云間指顧空三楚,海岱微茫接十州。
憶昔雙龍開大壑,何年三釜落高邱。
應知此日登臨后,千載誰人說壯游。
該詩既描繪了在洪山云中環視楚地,從隨州為連結海岱十州的沖要樞紐,聯想早年開河造山的勝事;又表明有幸登勝地洪山,是令人振奮的千年難逢的壯游,洋溢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貢生周之仲有《大洪山》詩,描述了大洪山蒼勁雄偉的氣勢,詩曰:
百里連山勢郁蟠,直從荊郢聳奇觀。
云封古泗千年夜,雪積陰巖六月寒。
當日洪波翻絕頂,而今花雨著層巒。
靈蹤屢顯傳唐宋,突兀豐碑字未殘。
表明大洪山的奇景雄姿,傳留著不朽的事跡和碑碣。更增添人們對大洪山的神馳與心往,寄托著作者的情懷與遐思。這些詩都是借吟詠隨州景物,抒發對祖國、對鄉土的依依之情和愛戀之心。其二,感嘆時事,諷詠時政。明朝進士何棟如詠詩抒懷,其詩曰:
世路多險阻,前山正郁盤。
探丸成內寇,仗節出中官。
側目狐貍過,傷心草木殘。
何徒任刀筆,長負進賢冠。
詩中顯示他既對庸官貪官掌權的現實不滿,又感到有愧于國家的重托。該詩既敘事,又寫意,既不滿時政又無能為力。詩中有境,境中有意,意有所指,詩有所發。
隨州李充嗣游洪山時曾觸景生情地說:
一雨清涼萬物新,省耕隨地踏芳春。
明時愧我叨民牧,尚有饑寒灑淚人。
路入羊腸面面山,萬尋蒼翠水云間。
勞形志大渾無補,逢著幽人也厚顏。
他深感作為地方直接臨民的父母官,未能治理好隨州,仍有啼饑號寒生活困難的民眾。深感自己與世無補,未盡到責任,頗為痛心并自責。
也有痛感時政黑暗,人才不為世重的詩句。當時進士李般借詠《夜光池》就發泄自己內心的積郁。詩曰:
隨國已成古,隨珠名尚留。
城隅一泓水,至今涵清秋。
何地不生寶,識別難其儔。
億方吐幽室,閃閃驚雙眸。
俗子長按劍, 視不敢收。
及登畝堂日,萬鎰不易求。
懸照可十乘,府珍鮮能眸。
不惟珠為爾,人事亦相猶。
下客久懷寶,未逢善價酬。
何堪自〓鬻,入匣輝彌悠。 同治《隨州志》卷31《藝文上》。
詩中明顯可見,時政用人不當,“懷寶”者竟無人賞識,只能長伏于山泉林木之中。慨嘆人事多舛誤,良才難展布,只好收入“匣”中,藏于山林,人才被埋沒。
梁延年在借詠 《夜光池》中也諷喻時政不能普濟眾生,哀哀蒼黎凄凄庶民,正處于水深火熱的瀕危之中。詩曰:
一息微生轉瞬中,敢將再造吁蒼穹。
亦知斗水施非易,誰念靈臺惠不窮。
經寸明珠初吐丹,半圭良藥早乘風。
頻危物命真堪惜,滿眼殘黎患正同。
詩中明確流露出作者對時事維艱,黎民百姓正難聊生、苦楚萬分的憂慮。不難看出他意欲喚起執政者改弦更張,以救生民于水火之中。這些都是同情民眾,富于人民性的詩句。作者借隨州風物古跡曲折而隱約地發抒心聲,顯露出憂民憂國、愛民愛國的思想。
其三,敘寫歷史人物,通過史事表露對傳統文化和為民興利造福者的贊譽。進士儲嘉珩寫有《厲山》詩,歌頌神農氏的歷史功績。詩中說:
庖犧生于陳,神農誕于楚。
巍巍厲山高,近在賜水浦。
懸巖藏石洞,異草紛難數。
下與九井通,噴泉若飛雨。
是鄉帝所生,流傳自上古。
爰繼庖犧作,其利生民普。
耒耨教天下,醫藥慰疾苦。
交易各得所,聚寶通海宇。
有功則祀之,祭法天所許。
至今神農廟,年年賽村鼓。
像這類的詩作,還有《舜井碑》、《漢東懷古》、《神農洞》等。此外,還有詠頌興漢三杰張良的詩作。廩生梁木吟有《子房廟》詩:
霸業千年盡,風云尚爾祠。
山河留氣色,冠劍表須眉。
心事終黃石,功名共紫芝。
東園有遺志,長此挹風期。同治《隨州志》卷31《藝文上》。
詩中表述了張良對創建漢室的功勛,借寫祠中景物,再現張良的氣魄、抱負和創建漢朝大業的歷史功績。
這些詩作都展現了隨州人對國家、對鄉土的熱愛,也隱約地折射出明朝政局的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