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一区二区三区,牛牛精品在线,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潘金网站,亚洲伊人av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投稿郵箱:szrbs@21cn.com
明清時期隨州的振興 (2)
分享到: 發布時間:2012-6-8 21:40

字號: 打印 查看: 1548
明清時期隨州的振興 (2)


  二、隨州經濟的昌盛
  隨州全境的土地態勢,基本上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環境,但全州光、熱、水、土資源協調,適合于一般作物的生長。隨州農耕文明發展較早,當全國許多地方還處在漁獵、采集經濟時期,隨州已步入農耕時代。在隨州三里崗冷皮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現了稻谷標本,這至少可以說明遠在四五千年前隨州有些地區已能生產稻谷了。在春秋時農業則更加發達,及至明清時期又有了新發展。隨州農業產量高,在全國占居重要地位。
農民負擔相對減輕,以清朝為例,清初如以23,333丁計稱丁銀,每丁派銀1.452錢,以此按丁銀和加征共計3388.348兩。康熙五十年實征丁銀為4800.1兩。雍正七年奉旨丁隨糧派,歸入全省糧銀,均攤帶征。每糧銀一兩派丁銀1.296錢,共實征2399.416兩,地丁合一后,實際上減原額丁銀2400.684兩。地丁制實行后,在隨州大幅度地減輕了農民負擔,削弱了對農民的控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故農業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   
  隨州經濟在傳統農業基礎上,商業性農業也有所發展。不僅糧食作物成為商品,經濟作物的種植業也有發展,如棉花生產,“隨地戶種木棉,人習為布”。家家戶戶都種植棉花,可見,棉花種植是較為普遍的。而且農家多會織布,棉紡織已成為家庭不可少的副業生產。家庭生產的棉布除自家消費外,也到市場上去出售。故在秋熟后,“賈販鱗集,隨民多恃此為生計”。棉花和紡織成的布匹,既是耕織結合體的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成為農民維持生計的重要來源之一;同時有的也是為了出賣,為市場生產的商品,使農產品進一步商品化。
  由于生產力提高,糧食產量增多,倉貯事業也有了發展的基礎。隨州各地普遍建倉。常平倉在全年全縣各地積谷共有32,472石8斗9升1。社倉有185處,共積谷20,754石8斗。
  農村副業的發展,蔬菜種類極多。有瓜有瓠,最著名的為菘,俗稱白菜。還有羊肚菜、鹿茸菜、石發菜等(又名石筋,菜色深碧,細如發,生石上水流處)。草竹木之屬亦頗多。
  手工業生產的產品也多是為市場而生產的商品。隨州絲織業發展較早,據記載遠在春秋時隨州已有織造精美的提花絲織品。唐朝時隨州產的絲織品已列入貢品,被視為當時的精品。
  清朝時隨州境內許多市鎮都有數量不等的繅絲作坊,僅厲山至萬福店一帶每年可生產蠶繭4萬余斤。在眾多的繅絲作坊中以厲山鎮繅絲作坊生產的各色絲線最為有名,營銷州外,可運銷河南唐河、桐柏,本省襄樊、棗陽等地。棉紡織業在明朝時已較發達,隨州各地均植木棉,農戶也紡紗織布。清朝時全州棉紡織業生產又有了發展,男耕女織已成為生產定勢。“隨俗力耕織,烈山氏之遺教也!蓖巍峨S州志》卷13《物產》。以厲山、安居兩鎮生產的“長頭布”質量最佳,產量較大,厲山鎮每集(隔日集)均可收購到長頭布萬余匹。且陜西、山西等地商人也紛至沓來,設莊收購,年販運量達250萬匹(折合4000萬米),全州產量更遠超此數。晚清以后洋布充斥市場,土布生產銷售都受到很大影響。隨州對外貿易多為轉口貿易,主要輸出商品以糧食、棉花、山貨為大宗,由糧行、花線行聚零為整運銷漢口,再轉銷國外。
  由于瓷器制造業的發展,隨州縣城在清朝時有經營瓷器的商號,還有10多家專門經營香、蠟、紙、炮等類商品的商店。
  隨州土特產頗多,盛產銀杏,又名白果。是世界孑遺植物之一,譽為“活化”。極富營養,含蛋白質、鈣、磷、鐵、多種氨基酸等,藥用價值頗高,可治冠心病、腦溢血、高血壓等病。隨地盛產白果,占湖北產量的60%,計有10萬株,有千年古樹4株,有“銀杏王國”之稱。
  蜜棗也是本地特產,是湖北十大名產之一。棗大肉厚,質細色瑩,甜脆甘美,沙酥爽口,為世人喜愛。嘉慶時隨州知州曾將“胡凌興”號制造的蜜棗,貢呈皇帝,備受贊許,說勝過鮮桃。產品供銷本地、漢口和外省市場需要。
  此外有紫石硯等土特產,均有盛名。
  隨州交通便利,古即為驛道樞紐,由京師至南方必經之地。陸路,以州城為中心,孔道四達,素稱方便。水路,南由兩河渡可入德安。西由周家樹行渡可入宜城境,從木瓜園渡可入京山境。從州城水、氵厥水、氵差水府河、漢水達漢口。水路交通運輸也較為便利。隨州的地理優勢,使之成為南北交通之沖要,是漢東商品集散的中心,商業貿易較為發達,故市鎮密布全州,經貿繁盛。
    市鎮數量雖有增減,但可見隨州集市發展的趨勢還是不斷增加。大小集鎮形成網絡,相距5—15公里,多以農歷單或雙日為集,還有廟會也是一種貿易形式,交易時間三五月不等,交易活躍,成為地區間的貿易渠道。其主要集市為厲山鎮,位于州北20公里氵厥水河與泥河匯合處。明朝稱為烈山日中街,清朝嘉慶時稱厲山店,宣統時改為厲山鎮。鎮有商店,成為漢東棉、糧的集散地,有鐵器、石器和紡織、染印等作坊。形成了許多行業,聚集了各類工匠。許多商店資金雄厚,商業貿易興旺。淅河鎮清朝時稱淅河店,清末時淅河鎮尚有商店20多家,這里商業主要經營雜貨、布匹、藥材、陶器、茶葉、棉花、糧食等;還有鐵、銅、銀、錫器、篾器、皮革、釀酒、碾米等作坊。石碼頭常停大船數百只,交通方便商業繁榮。環潭鎮,位于州的西部,明清時曾在此設梅丘巡檢司。沿河船只眾多,船桅如林,商業興旺。糧食、食油、棉花以及其它土特產轉販鄰近府縣,并遠運漢口。
  清代隨州屬淮鹽專賣地區,淮南鹽年運入量為4600大引(一引為600斤左右),計運入276萬斤鹽,分銷隨屬地區。私鹽販賣很興旺,每年春秋兩季,鹽販往來隨州不下數千人之多。嘉慶二十三年,為了加強控制,清朝在小林店、巖子河等地設卡緝查私鹽。同治十二年官府在淅河設食鹽分銷局,管理鹽務和經營批發,鹽販須有“龍票”才能購鹽經銷。是時淅河年銷鹽1200萬斤以上。民國以后食鹽私營者日多。
  商品經濟向手工業和農業生產中的滲透,使隨州商業性農業有了明顯的發展。加之它地處南北文化交匯處,兼有南北經濟之長,故形成了隨州區域經濟的特色,商品運銷各地,轉運貿易發展較快。而且開始出現了自然經濟逐漸轉型的趨向,也初步有了正在發展中的商品經濟。
12
(責任編輯:心安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隨州日報-新媒體矩陣
隨州發布-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信公眾號
隨州論壇-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博
隨州日報-人民號
隨州論壇-客戶端APP
隨州日報-視頻號
隨州日報-抖音號
隨州日報-企鵝號
隨州論壇-網易號
網絡經濟主體信息
隨州地區唯一新聞網站|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關于我們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鄂ICP備11004182號-2|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鄂網備421201|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722-3318927;
郵箱635782607@qq.com;
廣告服務電話: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庐江县| 原阳县| 南康市| 镶黄旗| 云阳县| 双鸭山市| 新疆| 香格里拉县| 彭阳县| 巴塘县| 卢龙县| 杭锦后旗| 象州县| 奉新县| 庐江县| 南部县| 海丰县| 定结县| 宁德市| 贵定县| 焉耆| 萨嘎县| 理塘县| 资中县| 凌源市| 海盐县| 周至县| 泸水县| 法库县| 昌图县| 辽源市| 宝坻区| 宣城市| 马尔康县| 海伦市| 余姚市| 萨迦县| 荔波县| 玛纳斯县| 香港|